同期声在电视节目中的重要性及意义

2020-10-20 02:23张艺舰
广告大观 2020年3期

张艺舰

摘要:同期声作为电视传播系统的基本元素,在“十六大”期间备受央视和凤凰卫视青睐,在重大电视会议报道中,同期声如何发挥其作用及在运用中要注意哪些问题。

关键词:同期声;电视会议新闻;起到作用

2002年11月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幕,这是一个举国关注、全世瞩目的日子,此间,各大媒体各显神通,派出自己的“精兵良将”对这一事件进行深度、追踪报道。面对同样的新闻源,各大电视媒体的“核心竞争力”主要体现在其对电视传播形式的把握上,如何采取多元化的表现形式对信息进行加工整理和传送,是摆在电视工作者面前的一大难题。作为电视传播形式的基本要素之一,电视同期声在央视和凤凰卫视“十六大报道”中“频频露脸”,在观众群中引起强烈反响,取得了良好的传播效果。为此,本文选择凤凰卫视和CCTV于11月8日至14日的“十六大特别报道”在电视新闻同期声的使用上进行分析比较,可具一定的代表性。

一、同期声在央视、凤凰卫视两台中运用模式之比较

所谓同期声,即指在拍摄人物讲话的同时录下的讲话声和背景声,包括现场效果同期声(伴随新闻事件发生而同时发出的各种音响)和现场采访同期声(新闻现场中被采访对象说话的声音)两种。1)生动、典型的现场同期声特别是人物富有个性的语言和其他典型性的背景声,能够充分体现电视新闻声画互补、水乳交融的整体完美宣传效果。在重大会议新闻中,同期声在中央电视台和凤凰卫视等具有影响力的媒体中获青睐,就在于它紧密与画面结合,以纪实的手法营造真实感,增强新闻的可信性。

我认为同期声通常是以如下方式实现其在电视新闻中的作用的

A、从功能上看:

在以同期声为主体的新闻中,同期声单独构成信息文本,“自成一体”传达特定的信息量,其成为新闻的主体,并与整条新闻“水乳交融”,形成一个有机整体。也就是说,同期声在一条新闻中的地位是不可或缺的,它承担着信息传递的功能,构成一个独立的文本,若将同期声从整条新闻中抹去,则这条新闻就会显得不完整。

B、从数量上看:

在同一条新闻中如果有两段或者两段以上同期声片断,这类新闻通常会遵循如下传播模式:

模式一 声音:同期声1+播音语言1+同期声2+播音语言2+同期声3

画面:人物1 +新闻环境+人物2+新闻环境+人物3

模式二 聲音:播音语言1+同期声1+播音语言2+同期声2+播音语言3+同期声3

画面:新闻环境1+人物1+新闻环境2+人物2+新闻环境3+同期声3

在这两个模式中,同期声的作用和功能是不一样的。在模式一中,同期声的作用在于提出观点将问题引向深入,故能层层“剥茧”显示出事实的真相或“暗含”传播者的观点,其优点就是它能够对一个问题进行深层研究,而播音语言的作用仅仅是“承上启下”起过渡性作用;而在模式二中,播音语言的作用是提出观点或问题,而同期声却能以“声画结合”的形式去印证观点或对问题进行解答、阐释,在实际传播过程中,模式二的应用率更为广泛,这是因为这种模式可在单位时间内承载更多信息量,由于每一段同期声都是从不同角度切入,因而可以更全面地反映事件和问题,但其缺点就是无法深入反映问题。

C:两个模式有如下区别:

1、十六大会议期间,凤凰卫视的新闻多采用模式二进行报道,而中央台则将模式一和模式二交替使用,这与两个电视台所处的地位和作用分不开。首先,在于两台对此次会议报道的重视程度有所不同。中央电视台作为党的主要舆论喉舌,承担着向全国各族人民传递“党的声音”这一重任,特别是象“十六大”这样的重大会议,有关会议的一切内容都应成为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节目报道的主要对象,故中央电视台会给予其以足够的时间和更多的表现手法及表现方式去充当党的“喉舌”;对于凤凰卫视而言,十六大作为其重要的报道对象之一,仅是能吸引观众眼球的“注意力经济”,它之所以对其进行传播更多地是看中其潜在的商业价值及利益,它还必须兼顾到港台乃至国外的有关报道,因而,为了增大信息传递量,凤凰卫视会采用模式二进行传播。

2、在以同期声为主导的新闻中,各段同期声构成一个体系,但侧重点却有所不同。作为电视传播的表现要素之一,同期声是以时间版面的形式呈现在观众面前的,即是按时间的前后序列排列开来。这种同期声“体系”关系可分为递进式和并列式两种(如图1、2所示)。在模式一中,同期声之间的关系是递进式,三段同期声紧紧围绕一个话题,从一个角度深入,层层递进,将问题垂直展开。在模式二中,同期声之间的关系是并列式,三段同期声紧紧围绕一个话题,从三个不同侧面展示。在相同时间内,模式一可对一个问题进行深入探讨,而模式二则可对同一个问题进行比较全面的展开。

同期声的优势就在于它的纪实本质特性,即它“强调真实地再现生活的原来形态”。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电视会议新闻表现形式的单调性使同期声必然受到媒体青睐。

勿庸置疑,会议新闻是各个电视台所要报道的重要内容,如国家方针政策的传达大多都是以会议新闻的方式报道的,但由于会议新闻的内容政策性、指导性太强,涉及面又广,且十分抽象、持续时间长,故其表现形式往往非常单一,如传统的电视会议新闻的镜头表现形式多为“人头展示”——镜头在主席台和观众席之间不停地游移,扫过一个又一个“人头”,而内容传达上亦仅是通过播音语言传播。这就必然造成观众的视觉极度缺乏冲击力、听觉上亦缺少节奏与变化。

二、使用同期声源于人们对世界真实性的追求

真实性是电视新闻的生命,也是电视新闻赖以生存的美学基础,同期声与画面的形声一体化,还原了生活的本来面貌,赋予了形象以运动发展的意义,它使被拍摄的事物更贴近人们日常生活的经验,更有一种逼真的效果。真实的世界是声音与形象并存的世界,与其他媒体相比较,电视的优越性就在于它“声画兼备”“聚天下之精华”,因而更能够贴近真实的世界。然而,在大多数的电视新闻中,这个“声”仅仅被理解为播音语言,如在传统的会议新闻中,尽管观众们可能一睹代表们的风采,却无法听见他们的声音,他们仿佛是远隔千里、高高在上的“神”,他们的所有的语言都是由播音员单调的播音语言来进行传递,由于无法“一睹庐山真面目”,观众往往会质疑播音语言的真实性和准确性,从而甚至对整条新闻产生怀疑,这就不利于新闻信息的有效传递。

三、并非在所有新闻中以同期声为主导都会产生好地效果

在大量采用同期声进行新闻传播时必须注意以下问题:

1)大多数观众是在不经意状态下观看电视新闻的,如果新闻中同期声长篇大论、缺乏重点,或者要点迟迟不能“浮现”,观众会不知所云,并感到厌烦。

2)同期声的使用不能过滥,但也不能过简。不能用过于简单到仅仅用同期声的“是”和“不是”的短句来表示肯定和否定,也不能仅仅用“好”和“不好”或者“可以”和“不可以”来表示倾向性,这很容易造成给观众的逆反心理和怀疑感。

3)同期声有两种基本功能,一是叙事明理功能,即用它来记述某一事件的发生和经过,描述一个事物的存在和状况,这样,就要求一段同期声必须承载一个观点,或者一个中心,而且这个观点和中心要通过寥寥数语表达出来。

(作者单位:克拉玛依广播电视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