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丰县土家族吊脚楼营造技艺及传承与保护探究

2020-10-20 22:31刘灿松
锦绣·上旬刊 2020年6期
关键词:数字影像

摘 要:“土家族吊脚楼营造技艺”不仅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还是众多古代文化事象中极有价值的一种。本文拟从营造的主体——匠师出发,通过对工匠思维方法的解读和对营造技艺的总结,深度解析土家族吊脚楼营造的实质,推进对土家族吊脚楼营造技艺和形制构成的深度认知。充分利用非艺术化数字影像,对吊脚楼的实体建筑采用静态的数字信息采集、平面图形绘制、内部结构分解和吊脚楼动态的建筑程序虚拟、演示,促进“土家族吊脚楼营造技艺”的保护与传承。

关键词:土家族吊脚楼;营造技艺;匠师;数字影像

Abstract:“Tujia shacks building skills” is not only a national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but also a very valuable one among many ancient cultural events.This paper intends to proceed from the main body of the construction,the craftsman,through the interpretation of the craftsman's thinking method and the summary of the building skills,to deeply analyze the essence of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Tujia slings,and to promote the deep understanding of the Tujia squatting building skills and shape.Make full use of non-artistic digital images,and use the static digital information collection,plane graphic drawing,internal structure decomposition and dynamic building program virtual and demonstration for the physical building of the hanging foot building to promote the protection and inheritance of the “Tujia shackle building skills”.

Keywords:Tujia Diaolou;Creating Skills;Craftsman;Digital Image

1 土家族吊脚楼营造技艺

土家族吊脚楼是土家族民族文化的载体之一,它的建造过程、选址、设计、形态布局、结构与构造功能、外观造型、室内空间营建、装饰、维修,都直接或间接地表达出土家族建造吊脚楼的技艺和文化观念。

1.1平面营造技艺

土家人长期生活在山区,追求人与自然的协调,崇拜自然,畏惧自然,形成了本民族独特的倚山就势的建筑理念。为解决将民居建于山地的问题,采取在斜坡上开挖部分土石方,垫平房屋后部地基,然后用穿斗式木構架在前部做吊层的方法,形成半楼半地的“吊脚楼”,有人称之为“半干栏”,可视为干栏式住宅的变化形式。依山而寨,择险而居;水源方便,有土可耕;讲究风水,注重环境是其选址特点,或群居,或独处,依山顺势向上按等高线分台而筑、曲折而建,建在山坡向阳处,一层叠一层,鳞次栉比,不拘一格,顺乎自然,使房子、村寨与自然环境浑然一体,达到了髙度的和谐,表现了土家人那种顺应自然,追求自由的传统。由于土家人长期生活在武陵山区,住房追求的是人与自然协调,所以决定吊脚楼平面的因素很多,一是选择的地基难易程度和宜于建房平面;二是人口的多寡和建房的资金雄厚程度;三是该地的风水朝向和阳采光条件制约等。

(一)选址、定向

选址又称“屋场”,遵循依山面水,坐北朝南,地势高低适中,恪守住者人之本,宅为家”,“地善苗壮,宅吉人荣”。选址的方式多种样,选址的方式多种多样,一般情况是请地理先生秘密进行的,称为“定龙脉”,一是测山势吉凶,确房屋的形制;二是定吉利的方向,以便确定大门向何方开。

(二)地基

平地基,即只需要把地铲平,这需要石匠进行。一般在春季进行,因为地基铲平后,地基会在一段时间后会自然沉降;其次是夏季,特别是下雨后,有利于夯实地基:在动工修建房屋之前还需再次平地,填石方。

由于吊脚楼建筑形制的不同,平地基的工序也不同,平地只需要铲平屋场即可,而沿河、山地、峡谷地区的地基,则要请石匠砌一牢固的堡坎,这是修建吊脚楼的前提。

(三)平面型制

土家族吊脚楼的建筑形制多种多样,但起决定作用的还是按地形而设,由于土家族地聚居武陵山区,不同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也创造了不同地区不同风格的吊脚楼形制。但无论如何多变,万变不离其宗,大致可分为平地起吊式、沿河起吊式、山地起吊式、峡谷起吊式四类。

平地起吊式的吊脚楼是在“L型”和“U型”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的主要特征是建在平坝上,按地形本不需要吊脚,却偏偏将厢房抬起,用木柱支撑,所落地面和正屋地面平齐,使厢房高于正屋。

沿河起吊式的吊脚楼多位于陡峭的河岸上,其平面类型可依据地形地势而定。它的主要特征是给人一种“险”、“悬”的不安全感,缺乏良好的维护条件,不适于人的居住,随着河流的流向和坡度的变化、构架的起落、屋顶的高低错落如此层层递进的空间关系,构筑了极具层次感和结构之美的外部空间层次。

1.2空间营造技艺

(一)空间形式

干栏式建筑的特点是房屋下部架空,以支柱托起上部建筑,主要目的是防潮、防兽,获得安全和舒适。土家族吊脚楼一般以中柱为界,地基在纵向分为二台,长柱立在较低的前台,短柱立在较高的后台,正面一半为楼房,背面一半为平房,楼面比例可以随意调整变化,同地形变化相应合,也由此产生灵活多变的建筑形式。

(二)建筑主体结构

咸丰县的吊脚楼采用了签子楼与正屋承重结构一体化的设计,在偏、正两个空间对接之处采用了独有的“将军柱”和“大骑”(又称“骑筒”)来解决空间跨越不紧凑的问题——“有骑有柱”也被当地人谐音记忆为“有喫有住”,成了幸福的象征,这样又形成了文化反过来对技术的阐释,并对技术的发展变化形成了强有力的观念束缚。在“有柱有骑”的基础上,咸丰吊脚楼整体上形成了“升三”(吊脚楼建筑中一个独特的构造术语,与梁柱结构设计有关,一般指建房时,为使正屋两端的檐角起挑,压住签子楼的房梁,将军柱(图4)需要比中柱高出三寸,是为“升三”)、正屋两侧山墙顶位置处留出“猫儿洞”(即方便家猫进出的窗孔;一说为“猫耳朵”,指在正屋顶端两头翘起,留出三角形的窗孔,形状如同猫耳)等一系列彼此互相制约的样貌特征。

2 土家族吊脚楼营造技艺保护与传承

土家族吊脚楼承载了土家人的生活与记忆,凝聚着土家人传统建筑的精髓,承载着土家人深厚的文化底蕴与历史意义。少数民族不能随着经济增长带来的改变而盲目地否定本民族的优秀传统,应对本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技艺有着高度自信和自觉。2014 年12 月20 日,习近平对澳门学生们谈话时说:“五千多年文明史,源远流长,而且我们是没有断流的文化。建立制度自信、理论自信、道路自信,还有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基础。”因此,在文化自信、文化自觉的基础上,还需要进一步探讨如何更好地保护本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2.1保护与传承过程中的困境

(一)依赖传承人传承困境

土家族吊脚楼营造技艺传承方式有师徒传承、父子传承、社会传承。其营造技艺的传承议程有收徒(望、闻、切)、学艺(识、知、观、切)、出师(礼、酬、敬)。传承人掌握“核心技艺”,后继无人;现代化浪潮导致吊脚楼营造技艺传承出现危险;新建筑元素的冲击。

咸丰县目前吊脚楼技艺传承人有25 名,国家级传承人1 名,省级传承人1 名。在咸丰县内吊脚楼技艺传承目前依靠行业传承与血缘传承,通过亲属间与师傅带徒弟的方法来进行技艺的传承。而今吊脚楼技艺的学习,学习技艺所获得的报酬并没有比外出打工所得的经济收入更乐观,而且吊脚楼营造技艺的学习时间可以说是需要长期以往的积累;愿意学习这门技艺的青年越来越少,大部分还是在依靠血缘传承。

(二)传统吊脚楼营造技艺与现代建筑工艺和居住方式的矛盾

外出务工的村民见惯了北上广深的高楼建筑,回到家乡面对“老土”的吊脚楼,内心更愿意选择修建新式水泥小洋房,这也是一种时尚品味的体现。在吊脚楼与现代钢筋水泥房之间,水泥房在村民心中也是优势众多的:一是建筑工具、材料为现代先进的工具,建筑工程更为简单便捷;二是钢筋水泥结构的房子更具有牢固、稳定的特点;三是吊脚楼建筑在现代社会中,会不会是一个“老土、过时”的建筑,村民更愿意修建新式时尚的钢筋水泥房,更能够追寻大城市房屋设计的脚步。

2.2保护与传承的对策

吊脚楼继承了土家人古老的干栏技术,它依靠着武陵山绵延的山脉及灵动的河水,存在在这一片青山绿水的空间上。对吊脚楼存在的文化空间进行整体保护,吊脚楼的文化空间保护是指从周围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着手,达到人与自然、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和谐统一,形成整体性保护策略,而不是单一地对营造技艺进行孤立保护。

保护與传承土家族吊脚楼营造技艺出现了许多新的转机。旅游开发对土家族吊脚楼建筑的复兴,新技术新材料对于吊脚楼样式的保护,新农村建设中对于吊脚楼元素的使用,部分村民意识到吊脚楼的文化价值和意义开始重新建造吊脚楼等等;掌墨师傅的技术运用有了的新天地,技术传承出现复苏,这种土家族吊脚楼文化生态的出现正是文化自足和重建的可能性表现,也是土家族吊脚楼技艺传承与保护的根本;与此同时,对于吊脚楼技艺的数字化保护,应该是数字信息技术时代技术运用到非物质文化保护的重要策略之一,通过数字虚拟和动画技术实现对土家族吊脚楼技艺中关于平面布局、结构样式、建造过程、仪式文化以及现有吊脚楼的拍照保存、影像记录与展播、数据库建设等方式,实现对土家族吊脚楼营造技艺的保护与传承。

3 结语

营造技艺不仅是千百年来传统匠人智慧的结晶,也是中华民族珍贵的财富。从营造技艺入手,掌握建造的工艺技术才能真正的做好对土家族吊脚楼的保护。对土家族吊脚楼的营造技艺进行分析与总结,使其系统化、条理化,借助数字技术进行客观合乎建造逻辑的记录。在当今飞速发展的信息化时代,人们思想观念、生活生产、情感诉求等变化也会随着加快,我们对非物质文化实施保护,也是人们对于那些将要消失或者面临困境的非物质文化的隐忧,非物质文化传承与保护中数字化影像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采用数字影像技术既是作为一种技术手段和方法对吊脚楼营造技艺实施保护和传承,同时,也使吊脚楼营造技艺的保护传承方式得到扩展,使吊脚楼营造技艺文化的内涵和价值得到延伸。

参考文献

[1]张爱武.土家族吊脚楼营造技艺及其传承与保护研究[D].中南民族大学,2012.

[2]石庆秘,黄莉,向鹏飞,庞胜勇.非艺术化数字影像与土家族吊脚楼营造技艺传承方式建构[J].民族论坛,2015(05):72-77.

[3]石庆秘,张倩.土家族吊脚楼营造技艺文献研究述评[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33(03):14-19.

[4]陈瑶.文化空间视阙下的土家族吊脚楼营造技艺的保护与传承——以咸丰县水井坎吊脚楼群为例[J].美与时代(城市版),2017(04):28-29.

[5]石庆秘,倪霓,张倩.土家族吊脚楼营造核心技术及空间文化解读[J].前沿,2015(06):109-116.

[6]张剑.文化传承视阈下的传统村落民居营建工艺数字化展示设计[J].设计艺术(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学报),2017(03):39-42.

作者简介:

刘灿松(1995-),男,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传统聚落研究。

猜你喜欢
数字影像
从边界重构到理念重建:数字文化视野下的国际传播
以电影为例试论当代数字影像
作品赏析(4)
数字影像编辑技术发展趋势探析
数字影像时代下商业广告摄影创新思维和路径的研究
试论数字影像的像似性
数字影像在大型舞台艺术中的应用
HDR技术在视频领域的应用初探
数字影像在城市公共性雕塑中的应用价值
无人机在城市应急指挥信息系统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