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智明
摘 要:文章对非遗文化引入产品设计课程的现状进行分析,并探讨陈家祠灰塑文化创意产品设计进行项目化教学实践触发的教学反思。此实践教学既可丰富学生的专业知识框架,也可激发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积极性,提升自身文化修养。对于专业而言,教学改革丰富了产品设计专业的教学成果,可以点带面地推广到整个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从而促进整体教学质量的提升。对于在传统文化而言,可以实现灰塑文化价值的同时,传承与发扬优秀的岭南文化。
关键词:非遗文化;产品设计;陈家祠灰塑;岭南文化
灰塑,又称“灰批”,其作为一种建筑装饰艺术,主要用于祠堂、庙宇等建筑的墙壁上和屋脊上。广州陈家祠的灰塑是當地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灰塑集中地。其造型优美,工艺精湛,色彩丰富饱满,创作题材丰富多彩,充分体现了岭南文化的精神需求和审美情趣。但是在陈家祠中摆设的文化创意产品的销售却不温不火,原因有很多,如产品设计的创意不足,产品功能不足,品牌塑造不力,购物环境欠佳,格调低俗等。本文将以陈家祠灰塑文化创意产品设计为出发点,重新审视非遗文化如何与现代设计结合,并运用于产品设计课程的项目化教学当中。
一、传统文化引入产品设计课程的现状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到,“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由此可见,文化的观念又被提升到了新的高度,人们的内在诉求也从物质消费层面越来越多地转向民族精神层面,这给文化创意产品的研发带来了广阔的市场前景,使其更具有社会意义。
在此背景之下,近年来国内许多高职院校的设计专业都开始着眼于这条对传统文化进行研发、创造与传承的新道路,但是大多数处于初步摸索阶段。
一是大部分高职院校学生的传统文化基础薄弱,而现有的教学体系基本是将传统文化、美学教育等课程与实训实践分离,相对枯燥的理论课程无法引起学生对传统文化进行深度挖掘的兴趣,甚至认为传统即是过时。这导致在这次以陈家祠灰塑文化创意产品设计为项目进行的教学实践中,许多学生在首次面对传统文化主题设计时构思肤浅、力不从心。
二是受制于学校的课程时间体系,此类的产品设计实训课程往往无法在有限的时间内,引导学生体会与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内涵,实现传统美学与当代设计的真正融合。
二、以陈家祠灰塑为主题的课程实践与改良
本次课程以专题设计的形式,开展于产品设计专业第三学年上学期。进入该阶段的学生都已经具备一定的专业设计技能和分析调研能力,但所欠缺的往往是对作品文化内涵与表现深度的把握。因此,课程的教学目的在于以陈家祠灰塑为切入点,借助文化创意产品的开发,把传统文化的精髓挖掘与提炼出来,并应用于现代的产品设计中,帮助学生突破设计思维上的瓶颈,学会面对传统文化对象时的基本处理方式。
整个课程将被分为四个阶段,分别是调研与梳理、整合与创新、符号的转化、方案优化与提案。学生将在有限的时间中以理性和步骤化的方式体验陈家祠灰塑与当代设计的融合方式,从而激发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一)阶段一:调研与梳理
调研阶段主要是学生对文献资料、网络资料的收集,以及深入实地考察,尽可能地把握灰塑的传承要素。但是在资料提案当中,很多学生暴露了自身传统文化基础不足的问题,收集的资料以照片为主,缺乏统筹与梳理。
教师通过对灰塑艺术的解析和引导,要求学生把灰塑的资料从外在视觉到人文精神再到美学观,分三个层面对其进行重新梳理。第一层面,根据灰塑外在视觉将其划分为形态、色彩、工艺;第二层面,根据人文精神划分为寓意、历史、民俗;第三层面,灰塑美学观。教师对相关设计案例进行分析,使学生同时理解三个层面在文创产品设计中的应用。本阶段的这种划分方式尤为重要,既方便学生对资料的提炼和总结,提炼有代表性的传承元素,为后续的设计寻找合适的切入点,又是设计课程中导入传统文化的一种尝试,并将会贯穿在所有教学环节中。
第一层面作为基本的视觉符号,包括灰塑的所有物质层面,如色彩运用、工艺技法、形态特征、创作题材等。在工艺技法上,陈家祠的灰塑要经过构图、扎骨架、草灰打底、草灰塑形、纸灰塑形、色灰、上色等繁琐而严谨的制作工序。在创作题材上,陈家祠的灰塑包含了人物、花鸟、虫鱼、瑞兽、山水及书法等,不仅有展示清代民间生活的《公孙玩乐图》,以历史故事为主题宣传道德礼制的“竹林七贤”“三国演义”“桃园结义”“郭子仪贺寿”等,还有“镇海层楼”“粤绣连峰”“琶洲砥柱”等羊城八景。在形态特征上,陈家祠灰塑动物装饰题材有独角狮、鳌鱼、蝙蝠等,植物装饰题材则是以忍冬纹、海藻纹、花卉水果纹及博古纹、几何纹为主。在色彩方面的运用上,多使用高纯度的对比色和互补色,从而达到强烈对比效果。
第二层面是物质层面之外的人文精神层面,包括寓意、历史、民俗。陈家祠的灰塑物质层面的寓意多是中国传统吉祥文化,是人类向往和追求吉祥和谐的反映,而人文精神层面是人们对美好生活和事物内心向往的凝聚,具有确定性和永恒性。物质层面是人文精神的载体和外延,会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地发展演变。因此,在整个项目制作中应始终不渝地坚持一种人文体现,即喜庆与吉祥。
第三层面是灰塑美学观层面,其是指灰塑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神意会和美学境界,这个层面的文创产品已经上升到让消费者意识到自己买回的不只是一件产品,还是一种文化。高职院校学生之前接受的都是西方符号学逻辑下的视觉训练课程,没有经过国学构图、技法、美学思想等系统学习,自身文化修养不足,不可能完整地展开对该美学的深度分析,因此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不做这方面的要求。
(二)阶段二:整合与创新
经过上一阶段的积累,此时每位学生已拥有了大量设计素材与基础构思。这时笔者引入“整合创新”实践模式对这些设计素材进一步加以分析。“整合创新”理念的本质是将多个关联要素通过打散组合,重新构建创新性的有机整体。具体体现在上一阶段文化元素的三个层面,结合文创常用的设计手段,制作出专门针对传统文化的“整合创新”框架图(图1),这些文化层面元素与文创设计手段的交汇,会缔造出无限的可能性。
(三)阶段三:符号转化
学生将根据前两个阶段领会的思考与分析方法,将单一元素或多个组合元素进行符号转化,并找到其中可用于文创设计的符号语意。为了达到设计的最终目标,这一阶段被分为三个步骤展开。
1.形态的提炼
陈家祠的灰塑独角狮(图2),全身朱红色,大眼圆睁,张口翘尾。此阶段教师将不做过多干涉,意在鼓励學生提炼更多的可用符号,从思维上训练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创新、设计与提炼的能力。图3是学生在图形创意教学分析引导下,提炼出独角狮形态语意符号中有意义的部分,并结合岭南玉器、石雕等元素进行重新设计和符号转化的设计效果。
2.色彩的呈现
目前广东理工职业学院的色彩课程都基于以西方学者的色彩研究观点为主导的课程体系。笔者在色彩呈现方面鼓励学生不要局限于原有的配色方案,应结合类似粤剧服饰(图4)这样的传统配色系统加以创作。图5则是学生在笔者的引导下,以粤剧服饰配色为参考,尝试的不同配色方案。这可让学生在实践中了解中国的五色观,并结合西方色彩的象征意义,寻求两者的契合点。
3.符号形象到产品的转化
目前的文创产品大多老套,形式内容陈旧,缺乏生活气息和时代感,难以让人产生兴趣和购买欲。文创产品要想获得消费者的青睐,其创意设计既要符合现代审美情趣,也要具有市场针对性。图6是学生通过第二阶段的“整合创新”框架图进行交汇,把《狮祠》(与“诗词”谐音)与文房四宝(陈家祠前身是书院)进行整合,并且借鉴美术写生的画筒的形态,将传统文房以新的形态和使用方式传达给新时代的人群,在保留传统韵味的同时跟上时代的步伐。
(四)阶段四:方案优化与汇报
在这一阶段,学生制作一个完整的PPT设计提案,其中内容有产品介绍、效果图、使用环境图、步骤说明等。在课程结束之后,学生将统一进行汇报,并由任课教师逐一点评。
三、结语
将传统文化引入产品设计课程教学当中,能够很好地提升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在面对传统文化主题的文创产品设计中积累经验。但是,这次课程的改革受制于课程时间有限制、学生的传统文化基础薄弱等因素,更多的是一种将传统文化的物质层面与人文精神层面理解为符号语义,通过提炼整合而做出的一次视觉呈现模式的尝试。
如果要真正突破传统与现代产品设计的融合屏障,想要传达中国传统文化中抽象的精神意会,还需要深入挖掘蕴含在其中的传统美学观念。这就需要产品设计专业从大一开始,把传统美学贯穿于整个人才培养方案当中,使学生在各种理论和实践课程中进行反复的训练和探索。从长远来看,这对普及中国传统文化有积极的作用,是产品设计教学的引导趋向,也是高职院校开设相关课程的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1]张毅.动漫创作中人文精神的传承与演绎[J].电影文学,2011(20):28-29.
[2]楚天.基于整合创新理念的设计专业课程体系研究:以产业应用型设计人才培养为例[J].美术观察,2015(5):129-130.
[3]程东玲.浅析陈家祠灰塑装饰之美[J].明日风尚,2016(14):99.
[4]吕琳.从“祈福观”视角看台湾文化创意产品的设计与开发[J].包装工程,2013(24):9-13.
[5]马亚杰.河南博物院文化产品创意设计研究[J].美与时代(上),2013(6):31-34.
[6]熊子莹.博物馆文化研生产品设计分析研究[D].中国美术学院,2010.
作者单位:
广东理工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