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粮食产业发展进入质量时代,掌握核心技术、具备综合素质与能力的粮食人才成为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驱动力。高校粮食工程专业人才输出是粮食产业及粮食企业人才的主要来源。研究发现,在新经济背景影响下,高校粮食工程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相关主体人才培养目标不明、教师人才培养能力不足以及实践教学资源无法满足需求等现实困境。对此,本文结合高等教育发展规律及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提出明确人才培养目标与导向,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及过程,加强人才产出后的交流与反馈的人才培养突破路径,以供参考。
关键词:人才兴粮,粮食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现实困境,突破路径
中图分类号:G420
作者简介:乔俊鸽,女,硕士,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管理。
粮食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头等大事,人才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建设粮食产业强国的关键,人才培养质量则是粮食产业发展关注的重要主题。科学技術的主体在于人才,高校又是承担人才培养工作的重要载体,追求优质的教学及人才培养一直是大学的重要目标。近年来,随着社会生产及经济水平的飞速发展与提升,粮食产业及粮食行业对人才的复合性要求越来越高,不仅要求其掌握基本的粮食专业知识、专业技能,还要对现代商业模式有所了解,具备基本的经济思维和能力等。随着粮食工程专业的不断发展,社会对其的认知及认可度在逐渐加深,但是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依旧存在一些亟需解决的问题。积极响应“人才兴粮”号召,扎实做好粮食工程专业人才培养工作是涉粮高校面临的紧要任务。
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 政策背景
人才兴粮概念提出较早,其内涵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不断演变和丰富[1]。党的十九大报告旗帜鲜明地指出,“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实施食品安全战略,让人民吃得放心。”2018年5月,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联合发布关于“人才兴粮”的实施意见,进一步面向涉粮高校、粮食企业等全面部署粮食人才培养重点工作,旨在使粮食人才的培养质量能够应对新经济形态的挑战,服务国家粮食战略,满足粮食产业发展需求。
1.2 经济背景
探讨粮食问题始终无法脱离一定时代的经济背景,粮食问题在一定程度上亦是经济问题。新时代的粮食产业及人才培养工作所服务的经济形态由传统的工业经济向数字经济转变,相应的人才培养要求及人才培养的外显形态也均发生了转变,对人才的要求开始由以知识及专业能力为主向以综合能力、知识融合以及集成创新为主进行转变,要求所培养的人才不仅要具备粮食思维,还应具备经济思维、创新思维、交叉融合及数字思维。因此,数字经济背景下的人才培养有其特殊性,不同于以往传统的粮食人才培养,不仅要关注人才的应用性,还应着重培养其创新性及复合性。
1.3 现实意义
在“人才兴粮”的宏观背景指引下,加强粮食工程专业建设,培养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的人才十分重要,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这是对国家粮食发展战略的主动回应,也对新经济背景下对粮食人才培养新要求的回应;是对高校教育教学改革路径的有益探索,亦是适应社会发展对提升粮食工程专业人才结构需要,提升此专业人才竞争力的基本路径。
2 粮食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现实困境
2.1 目标与理念问题
目标与理念引领行动方向,并且为行动提供必要的支撑。粮食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能否有效开展,相关主体是否及时做到目标与理念更新尤为重要。相关主体主要包括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的直接参与者、授课教师及高等教育教学管理人员。该专业主要培养能从事粮食生产技术管理、新产品开发、质量管理等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不仅要求学生掌握相关的专业知识及专业技能,还要求其具备新经济常态下所要求的现代商业、经济思维及管理能力等软实力[2-3]。然而,相关主体在落实人才培养实践过程中,人才培养目标存在错位,尚未从就业导向转向人的发展导向、培养的人才注重“专”而忽略“宽”;往往呈现出重理论知识传递,忽略专业技能及软实力传授与培养的理念倾向和实践倾向。更为严峻的问题是,部分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设置完全滞后于社会经济发展,其培养标准、导向及人才培养注意力尚未聚焦到新经济形态对人才提出的挑战上来。
2.2 能力与方法问题
人才培养能否有序推进,教师的综合素质、专业能力及人才培养方式方法起着重要的影响作用。教师能力及教师采用的方法在一定程度上构成了人才培养的关键要素。对任课教师而言,粮食人才培养对教师的要求不仅在于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更重要的是需要契合高等教育对人才培养提出的要求,以及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从而嵌入综合素质提升与交叉复合应用能力培养的实际操作。需要任课教师具备过硬的综合素质、交叉复合的学科知识及一定的人才培养技巧或方法。高等学校的专职教师队伍对专业知识的传授把握较准,但是在一定程度上对于行业实际及行业对人才需要实际把握不够精准,这就需要以教师的教学能力为切入点思考打造一支高水平教师队伍。
2.3 资源与实践问题
粮食工程作为特色工科专业,其人才培养对实践及动手的能力要求较高,具有显著的应用性、技术性、工程性等特征,其专业理论知识与生产应用技术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实践[4]。然而,部分学校的实践课程体系、学生实习基地及实验实训平台等资源相对匮乏,实验仪器设备技术较为落后,无法满足现实需要。有些学生花费较大精力埋头于实验室进行技术研究,却发现企业在这方面的技术早已相对成熟,且操作更加便捷。
3 粮食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突破路径
3.1 明确人才培养目标,确立人才培养方向
人才培养目标在一定程度上是整个人才培养的指挥棒,指引着人才培养的方向。粮食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确立兼具普遍性与特殊性。一是普遍性,即与其它专业人才培养一样,要顺应高等教育发展规律及要求,最终目标是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二是粮食人才培养具有其行业需求的特殊性,要顺应行业及企业发展需求,即在新经济常态下,能够做好粮食生产技术管理、新产品开发、质量管理等相关工作,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因此,高校粮食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确立,要严格杜绝拍脑袋决定或参照其他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及方向直接确定的“拿来主义”,需要相关主体通过前期调研、目标草拟及专家论证做好充分的准备,不仅要调研相关高校在粮食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面的具体情况,学习吸纳宝贵经验,同时还要深入行业内部、企业内部了解需求,形成草案,并请校内专家及校外行业专家进行论证,从而确立人才培养目标与培养方向。
3.2 创新人才培養过程,优化人才培养模式
新的经济形态带来的是新思路、新理念、新技术等,对人才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有效达成新的粮食人才培养要求,相关高校应不断探究新理论与新实践。根据学校自身所处的环境和发展历程中与之紧密相连的行业烙印,分别从课程体系、教师队伍和实践教育等方面强化人才培养[5]。一是坚持学科交叉融合,形成新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南京财经大学为例,其“食品科学与工程学科”源于1956年国家粮食部建立的南京粮食学校“粮食储藏”专业,学校是全国培养粮食工程技术专业人才的三所高等学府之一[6]。始终坚持财经底色、粮食特色、工科亮色,形成“经、管、法”深度融入的食品科学与工程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并取得了显著的人才培养成效,学校已形成全链条的粮食行业人才培养体系[7]。涉粮高校应深入总结办学经验及特色,立足学校发展定位,充分发挥自身原有的学科优势,突出粮食特色,促进粮食人才培养的交叉复合。二是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借助新师资、新工具、新平台形成新的人才培养方法与途径。首先是打造理论+实践的课程体系,其次是塑造专业教师+行业导师的“双师型”新师资[8],再次是形成真实环境+虚拟仿真的新实验,最后是构建学校+企业的深度新合作,将理论与实践、行业与学科、新技术与人才培养充分结合,从而构建创新型应用型粮食人才培养新体系。
3.3 听取人才培养反馈,强化人才培养薄弱环节
构建动态的人才培养评价与反馈制度,形成粮食人才培养良性循环。动态人才培养评价主要依赖于学校内部自评价及学校之外的外部评价,自评价是学校最基本也是最常见的评价形式,部分高校外评价机制尚未完全建立起来。学校培养的人才终将要进入相关行业,因此动态掌握并收集毕业生、粮食行业以及社会对学校人才培养的评价结果及反馈意见,对其进行过滤与吸纳,对学校人才培养工作具有一定的反向推动作用。学校人才培养并非止于将学生送出校园,最根本的是要使学生在社会中实现个人价值。因此,学生离校之后的发展动态应当是高校需要关注的一个重要方面。一是要做好对毕业生的跟踪调研,注意了解粮食工程毕业生群体的真实想法及感受。学生从学校走入社会,对于学校的培养与社会之间是否能够有效衔接感受最为强烈,也最具发言权和代表性;二是要做好对企业的了解,并做好同类高校毕业生之间的比较,明确自身人才培养的短板和不足,及时查漏补缺。为此,高校应充分将毕业生资源及企业资源运用起来,在创新型应用型及复合型粮食人才培养过程中置入反向推动的作用机制,将外部评价、外部监督、自我评价以及自我监督与反思结合起来,增强人才培养的活力。
4 结论与启示
本文试图结合“人才兴粮”战略背景及数字经济背景探索粮食工程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优化路径,最终形成如下研究结论。一是从目标角度而言,人才培养最终落脚在人的发展,当下人才培养的其关注点不再仅限于专门人才之“专”,而是要求全面发展的人才之“宽”,不仅要具备粮食专业知识及专业技能,还需具备新经济背景下所要求的新商业思维及其他软实力,这就要求粮食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及方案的确定,应当注重吸纳行业人才的有益意见及建议,注重培养复合型粮食人才;二是从人才培养路径角度,以新理念、新模式、新师资、新内容、新方法、新平台、新实践等为切入点,结合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等要求,形成“新”的人才培养路径与体系,培养创新型粮食人才;三是从人才培养效果及动态发展的角度而言,人才培养目标具有相对稳定性,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不断演变。因而,学校、社会、企业之间应当形成良性互动、做到及时有效沟通,学校注意搜集第三方的反馈与评价,从而促进学校人才培养的动态调整,以便培养更加契合社会需求的应用型粮食人才。
总而言之,明确粮食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现实困境并探寻突破路径,对于学校而言,便于形成更加完善的粮食人才培养体系,有助于提升人才培养质量,解决人才培养困境,进一步彰显学校粮食特色;对于于学生而言,能够使其更好地学习知识,践行能力,提升综合素质,保障大学四年人生关键期的学习期待与收获,进一步实现与社会需求的无缝衔接,强化其自身价值转化;对于社会发展而言,高校培养的人才更加契合社会需求及粮食产业需要,有助于消除结构性失业与粮食企业人才结构性缺失现象,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效益的提升,保障粮食产业有序发展,维护粮食安全、经济安全、国家安全及社会稳定。
参考文献:
[1]唐柏飞,赵广美,吕德中,等.新时代“人才兴粮”战略实施进程中“粮工巧匠”培养研究[J].河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15(1):1-9.
[2]曹崇江.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助推粮食科技腾飞[J].粮食科技与经济,2018,43(4):7-8.
[3]张书冬,曾位强.对培养新时代粮食人才的思考[J].粮食问题研究,2018(1):4-11.
[4]张雅娜,郭元新,杜传来,等.粮食工程专业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J].农产品加工,2015(17):41-45.
[5]刘春,黄亮,周文化,等.“新工科”背景下粮食工程专业建设的优化路径:以中南林业科技大学为例[J].西部素质教育,2019,5(17):186+188.
[6]邢常瑞,翟舒心,田创,等.以“藏粮于技”为核心的粮食科技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以南京财经大学为例[J].粮食科技与经济,2019,44(6):139-142.
[7]程永波.以高层次人才培养和高水平科学研究服务现代粮食流通产业发展[J].中国粮食经济,2019(6):30-31.
[8]李强.新时代高技能粮食人才培养探究[J].粮食科技与经济,2019(5):141-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