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曹植是建安时期的杰出诗人,其诗歌中的意象往往随着生活遭遇与心境的改变而发生变化,蓬草意象就是其诗歌意象之一。曹植运用蓬草多方面的生物特征来展现自己孤苦无依的心情,并且赋予蓬草叙事的功能,使自己与蓬草合为一体,营造出浑厚的诗歌境界,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曹植;蓬草;意象;诗歌意境
一、曹植诗歌中的“蓬草”意象
(一)选择“蓬草”作为诗歌意象的原因
1.时代风气。东汉末年,社会动荡、黑暗,整个社会处于一种极不稳定的环境中,军阀混战,战乱连连,给下层百姓及文人都蒙上了一层不安全的心理阴影。这一时期的文人多有一种忧生之嗟,眼前的政治环境无法给他们一种安全感与稳定感,无论身居高位还是沉居下僚,都会有一种“漂泊”心态。蓬草是一种很轻的草,随风飘零,无所依傍,因此这一时期的文人多将自己比附于飘零颠沛的蓬草之中,来表达自己的寄托。这一时期的文人多会产生一种“蓬草心态”,也是时代风气使然。
2.情感表达的需要。首先,蓬草承载着曹植漂泊的情感意蕴,蓬这一意象从《诗经》开始就进入了文学领域,曹植在选取蓬草作为自己诗歌当中的主要意象时,已经开始有意识地掺杂自己的主观意识与个人感情,蓬草随风飘荡,无所依托,恰好符合曹植自身的身世遭遇,符合他表达情感的需要。其次,蓬草本来就杂芜丛生,相比于梅、兰、竹、菊来说,显得比较卑微。曹植在众多物象中选择它来作为诗歌主要意象,其实也是暗含了自己后期生活的卑微,借此说明自己已经不是以前那个风光依旧的“京洛少年”。
3.物象自身符合诗歌意境。《说文解字》曰:“蓬,蒿也。从艸,逢声。”[1]程瑶田在《释草小记·释蓬》中解释到:“蓬之干,草木也。枯黄后,其质松脆,近本出易折,折则复置于地,……大风举之,乃戾于天,故言飞蓬也。”[2]蓬蒿荒芜丛生,毫不起眼,秋日枯黄之后随风飘荡,与本根分离后依旧有很强的生命力,这些特点完全符合曹植人生后期的生活状况。曹植有选择地攫取了蓬草的生命特征,融入自己的身世之感,赋予了蓬草意象所要表达的固定情感因素,构成了曹植后期独特的诗歌意境,同时也形成了独特的审美意味。
(二)曹植诗歌中“蓬草”的特点
1.随处飘零,无所依托。《吁嗟篇》云:“吁嗟此转蓬,居世何独然!长去本根逝,宿夜无休闲。东西经七陌,南北越九阡。卒遇回风起,吹我入云间。自谓终天路,忽然下沉泉。……飘飖周八泽,连翩历五山。流转无恒处,谁知吾苦艰?愿为中林草,秋随野火燔。糜灭岂不痛,愿与株荄连。”[3]全诗都在表现蓬草无依无靠,随处漂泊的艰难历程,以第三人称的口吻写出蓬草的悲惨命运,甚至最后杂以第一人称,表达出不愿再受颠沛流离之苦的哀怨心情。除了在《吁嗟篇》中表现出蓬草飘零的特点,曹植其他含有蓬草意象的诗歌都无一不显示出此特点。其《杂诗》(其二)云:“转蓬离本根,飘飖随长风。何意回飙举,吹我入云中。”诗歌开头以飘蓬做比,暗喻游子离家,曹植在诗歌中也将蓬草发展成了表现自己漂泊愁苦情绪的一个凭借,将蓬草飘零的特点与自己生活的漂泊完美结合,意象自身的特点完全符合自己当下的心境。
2.杂芜丛生,卑微平凡。《盘石篇》中写到:“盘石山巅石,飘飖涧底蓬。我本泰山人,何为客淮东?蒹葭弥斥土,林木无分重。岸岩若崩缺,湖水何汹汹。”曹植作为曹魏的宗亲,把自己看成保卫曹魏王朝基石的重要人物,它应该居于高高的山巅;而现在自己被曹丕父子监视、迫害、屡屡转迁,就如同山底涧边的蓬草,毫不起眼,飘飘荡荡,没有任何地位可言。紧接着诗歌写到“我本泰山人,何为客淮东”就与首二句呼应,“泰山人”呼应“山巅石”,“客淮东”呼应“涧底蓬”,使人们自然而然地联想到他的处境与表达的寄托,诗歌中蓬草的状态就是他目前的处境。
3.生命力顽强。《朔风诗》第三章中写到:“俯降千仞,仰登天阻。风飘蓬飞,载离寒暑。千仞易陟,天阻可越。昔我同袍,今永乖别。”诗中运用比兴手法,写自己被迫迁居外地之后的苦闷心情。他以蓬草做比,咏叹自己飘蓬似的命运,尽管寒来暑往,四处漂泊,但仍相信自己可以走出困境,正如诗中描写蓬草那样“千仞易陟,天阻可越”,与飘蓬顽强的生命力完美呼应。
二、“蓬草”蕴含的特殊意义
(一)“蓬草”意象下孕育的漂泊心态
《三国志·魏志·陈思王植传》记载,曹植曾“十一年中而三徙都,常汲汲无欢。”数年间,因受猜忌,屡屡遭受贬谪和迁徙,《吁嗟篇》也正是曹植运用比兴手法传达自己的酸苦情怀,也象征性地表达了自己对曹丕、曹叡的不满。可以说,曹植的后半生一直都是一个流离苦难的“流浪者”,没有固定的安身之地,作者的生活实与飘蓬一样,随风四处流转,因此自己也产生了一种漂泊心态。曹植将蓬草、游子与自己紧密结合,抒发自己封改频繁与迁徙不定的深沉哀怨。
(二)抒发自己独特的生命体验
蓬草的生物特征符合曹植的身世经历,在曹植眼中,蓬草肆意生长、随处飘飞的特点都贴合了他的生活。他在诗歌中就把蓬草完全想象成自己,使他自然而然地诉说自己的心路历程,用自己特殊的生活经历去描写蓬草,产生了一种双重效果,不仅没有减去诗歌所要表达的思想深度,反而更加让人觉得印象深刻。正如余冠英在《三曹诗选》中指出的那样:“作者在《释思赋》《七步诗》和《吁嗟篇》都用同根比喻骨肉之亲。”[4]不同的文人有不同的人生经历,也有不同的生命体验,曹植的生命体验就如他诗歌中蓬草所反映出的一样,展现他的真性情。
三、结语
曹植的《吁嗟篇》“实则为专咏飘蓬的诗,这是目前中国文学史上最早的专咏飘蓬的诗,对后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5]曹植借蓬草来叙述自己的人生经历,或表达自己迁徙漂泊的经历、或表达地位升迁的变化、或展现自己对未来方向的茫然与备尝艰辛的痛苦,他将这些情感全部赋予在蓬草身上,使蓬草具有了独特的叙事功能,从而展现一个最真实的自己。曹植的作品与他的人生经历、人格共同造就了他在中国诗坛的地位,也给蓬草这一意象赋予了最光辉的魅力。
参考文献
[1][清]段玉裁.说文解字[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2][清]程瑶田.释草小记[M].中华书局,1974.
[3][魏]曹植撰,赵幼文校注.曹植集校注[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
[4]余冠英.三曹诗选[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6.
[5]张余.中国古代蓬蒿意象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0.
作者簡介:
刘丽(1995.2),女,汉族,甘肃省酒泉市,在读硕士研究生,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中国古代文学(魏晋南北朝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