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文彪
摘 要:唢呐作为我国民间的传统乐器,历经沧桑变迁仍不泯其强大的生命力。在长期的发展与衍变中,唢呐跨越山川地域,在各个省份留下了它的分支、“派别”;提起唢呐,神州大地可立时变幻出各种演绎。唢呐是包容的,它连通古今,亦能火爆于当下;唢呐又是进步的,无论是民间情怀还是国际融合,它都展现出非凡的潜力。
关键词:唢呐;演奏;生态
生态,百度词条释义为:一切生物的生存状态,以及它们之间和它与环境之间环环相扣的关系。唢呐自然不属于传统的生物范畴,然而得益于强大的宿主文明,以唢呐为代表的中国乐器或被本土化的外来乐器,经历岁月长河持续沉淀、当今时代横向拓展后,已呈山山而川、生生不息之态,展现出的生命力超越大多数生物!故无论从词条释义还是事实状态,用“生态”一词定义、阐开、研究唢呐,恰当不过。
一、综述
近年来,唢呐蹿红为国内器乐界的“当家网红”,笔者以职业唢呐演奏员的身份粗浅梳理、思考,不得不说:唢呐真是一个神奇的存在。它以外来客的初始属性进入中华文明,附着于斯、生存于斯、发展于斯,开宗立派、独步江湖,到如今时代,其家族已经横跨民间、院校、乐团、网络,彼此之间有吵架拌嘴的时候,但更多是互为促进补充,既有圈子又能互通。
二、唢呐的民间生态
(一)唢呐的民间“原生态”。在广袤的中国民间音乐版图中,唢呐影响力是巨大的,基本状态是:只要我在、必是C位!学界主流一般认为,唢呐从波斯传来我国,在华夏大地如同没有天敌的入侵物种,强悍而肆意生根茁壮,但事实上你从现在的中国唢呐身上根本看不到波斯的影子,在我们这里,有的是山西唢呐、山东唢呐、东北唢呐、中原唢呐、广府唢呐、潮州唢呐、陕北唢呐等风格迥异的“门派”!
所谓流派的产生,自然离不开地域文化的性格特征,这点不是本文论述的重点,我们只从相关唢呐的角度落笔。首先,每个流派的乐器本身和哨片的材质、制作各有特点,比如东北柏木大杆,无论材质、孔距都与众不同,哨片形态则根据音响效果、演奏风格的需要更加丰富,有平头的、口袋的,还有短小的、修长的,也有扁平的、饱肚的……。而在演奏中,各流派在气、舌、唇、指等每种技巧中都有独门功夫,即便是唢呐名曲《百鸟朝凤》,在东北、山东、河南、山西等各地的民间演奏中,在指法、嘴型、用气、断句等等方面都各有千秋,这也直接形成了这首乐曲不仅内容表现出百鸟朝凤的盛况,乐曲之外更有百家争鸣的繁荣景象[1]!
以唢呐在中国北方民间乐队的“生态”为例,其角色大多是八音会、吹打乐队的主奏乐器,作为“可甜可盐”的网红,中国北方民间唢呐既能高亢嘹亮振奋人心,也可低回婉转叩问灵魂,将百姓生活的喜怒哀乐融汇其中,所以深得民心。这类型的乐队、乐曲多数以单旋律大齐奏的形式演奏,以唢呐、笙、胡琴、打击乐这几件百姓熟知的乐器为主,相对而言入行门槛不算太高,良莠不齐便不可避免,于是,“江湖”上便需通过不定时的“打擂”来分个你我高低,这个打擂当然不是拳脚相向,而是以“对棚”的形式开展——几支互相不服的乐队在一个平台现场直播,街头巷尾的老百姓就是最公正的评委,看看哪班唢呐师傅与乐队吹的好、演的棒,赢得的掌声、叫好、点赞就更多!在周而复始的循环中,客观上提升了演奏者、乐队的演奏水平、曲目儲备,提高了百姓的欣赏水准,更拓展了以唢呐为主的乐器、乐队的生存维度和良性生态循环。
(二)唢呐的民间生态“进行时”。随着艺术教育的不断发展、普及,有越来越多的艺术学校毕业生回到广阔的民间舞台,子承父业扛起了民间音乐的大旗,这也是前文提到的民间、院校之间的互为促进补充,既有圈子又能互通[2]。而这种情况也促使民间演奏中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技术流,比起父辈们演奏的的地方戏曲、民间小调、秧歌曲等等,独奏曲成了这些院校回乡唢呐演奏者的优势条件,例如《正月十五闹雪灯》、《怀乡曲》等这些专业曲目,现在在民间乐队中演奏也不是什么稀奇的事了。而从上世纪九十年开始,我国的北方地区如山西、河南、安徽一带键盘合成器、架子鼓等这些“音响利器”出现在传统的八音会中,这种包容、发展的“拿来主义”大概也是民间音乐、唢呐们能植根华夏、枝繁叶茂的原因吧。
需要说明的是,笔者出身于“民间”,毫无贬低民间的意思,民间唢呐的很多绝活儿,又是需要院校广泛吸纳总结而形成体系的,比如唢呐吹戏——各个角色唯妙唯俏,用“口琴”来诠释戏曲青衣角色,角色被口琴演绎栩栩如生,甚至台词都能用口琴演奏的彷佛在听戏曲演员演唱一般;大A 调加“花舌”来演绎花脸角色,其阳刚、直率、果断的性格,也让听众也直呼过瘾!
(三)唢呐的民间生态“将来时”。如前文所说,“民间”、“院校”之间的联系、互动正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紧密、更加紧密,两者之间通过不断的人才的吸纳、反哺,彼此成就:民间永远是沃土、院校的重要功能之一就是从民间取其精华,系统总结提升传授之;而民间则能在乐曲和演奏方法、技巧方面不断丰富,音乐理念、演奏概念方面不断的精进。有此良性互动,两者边界会越来越模糊、生态越来越融合,身处其中不会再有具体的身份认知,不论民间还是院校,未来可期。
三、唢呐的乐团生态
自民族交响乐团出现以来,唢呐的生态范畴又进一步扩大,而乐团唢呐无疑是近几十年来推动唢呐领域跨越式发展的重要引擎。对交响乐团而言,需要的是共性、统一、融合,前文提到的唢呐多种风格、民间流派便成为一种桎梏[3]。于是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开始,一些有先见的乐团联合乐器制造业者以乐团需求为出发点、借鉴西方管乐器波姆系列加键设计,一起攻关、改良,逐步生产出高、中、次中、低四声部的加键唢呐,并根据演奏者的意见、建议,对生产工艺不断调整改良。全声部加键唢呐的出现和广泛应用,使整个民族乐团的表现力发生了质的飞越,也极大推动了民族交响曲目的现代化,交响化。
加键唢呐在乐团中可谓任务艰巨、身份多样,类比欧洲交响乐团,唢呐在声部上横跨铜管、木管,即可以领奏也可以在弦乐的“长线和弦中”为主旋律伴奏。在很多民族交响乐曲目中,都会用四部唢呐共鸣奏响和弦,无论音准、音响都能得到有力保障。
二十余年的学习和工作过程中,四个声部的加键唢呐笔者都有系统学习、演奏。高音唢呐在乐队演奏中更多承担“铜管”角色,相比其他三个声部的“兄弟”,它个性特征比较明显,很多情境下无论音色、感觉,更接近传统唢呐。作曲家也会在很多作品中创作一些动人心弦的旋律由高音唢呐solo演奏,尤其体现英雄或者诙谐有趣的场面都能听到高音唢呐的优美旋律,比如《好汉歌》、《卢沟晓月》等作品;而中音唢呐有着中国obeo的称誉,很多民族交响作品会有中音唢呐的Solo,它的音域与西方oboe 的音域基本相同,在乐团中的音色、情感也与双簧管基本一致,如《春节序曲》、《异域》等很多作品都将美好的音色、旋律交给中音加键唢呐演奏,这些音域舒适、柔和优美的旋律与中音唢呐互相成就。同时,中音加键唢呐声部与次中、低音加键唢呐共同构成一个强大的民族木管声部,能胜任不同乐曲、音乐情绪的表达,可以慷慨激昂也可以雄浑饱满;而次中音加键唢呐音色较低沉而充满质感,在声部内具有衔接低音与高、中音唢呐的功能,使整个唢呐组音色更加融合,在许多作品中与中音笙或者加键喉管共走一条背景旋律,使这一声部更加稳定;低音加键唢呐音色浑厚圆润,与次中音加键唢呐在指法上有很多相似之处,在乐队中多与贝斯“同行”撑低,在乐团有着重要地位,使音乐根基更加牢固、乐团低音声部更趋完整。
四、写在最后
其实,文中讲述所有相关唢呐之事,均非唢呐一个冰冷的物件所能为,每支唢呐、每首乐曲、每个流派、每段历史和所有当下、未来,都要由每位唢呐相关从业者共力而为。所以,所谓“唢呐的生态”不过是代指而已,真正的生态,靠的是写文的我、看文的你和所有心怀梦想的唢呐人。
参考文献
[1]黄永林,刘岳桓.文化生态视域下非遗社会传承与发展路径——以电影《百鸟朝凤》为例[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43(02):23-27.
[2]赖晓芬.“公婆吹”唢呐的历史文化生态及客家仪式音乐功能探析[J].艺术研究,2018(02):88-91.
[3]石一冰.滋养与反哺——观2017第二届唢呐学术研讨会暨全国唢呐展演有感[J].人民音乐,2018(09):34-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