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芳
摘 要:混合式学习属于一种新兴的教学方法,混合式学习的优势比较广泛,可以向学生提供更加丰富的学习内容,进而可以更好的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应用混合学习,还可以帮助教师与学生掌握更多的新型技术手段,因此这种教学方式在教学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取得了十分显著的效果。本文就高中语文诗歌教学中对混合式学习的应用进行探究,仅供大家参考。
关键词:混合式学习;高中语文;诗歌教学;策略
一、混合式学习理论
混合式学习理论目前尚未形成完整统一的概念,不同的研究人员对其有着不同的理解。有的理解认为混合式学习便是将网络学习、自定步调的学习以及面对面学习等相结合的学习方式。这种理解方式比较简单,可以看做是区别与单一学习方式的多种学习方式的组合。而Maegatet Driscoll 则对混合式学习做出了不同的解释,将其理解为四种不同的概念,具体而言,首先混合式学习是指将不同的网络化技术结合起来进行教学的措施;其次,混合式学习是指将不同的教学方法或者不同的教学技术结合起來进行教学的措施;第三,混合式学习是指将某种教学技术与面对面的教师指导结合起来进行教学的措施;最后,混合式学习是指将教学技术与实际工作任务结合起来进行教学的措施,这种方式能够促进工作和学习的协调性。与此同时,这种理论更加强调学生的主体性与教师的主导性。
二、混合式学习理论视野下的高中语文诗歌教学措施
(一)加强教师的引导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越来越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作为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并积极为学生的意义建构提供引导和帮助,这就要求教师的教学要围绕学生来开展。值得注意的是,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不意味着教师的完全放手,在进行混合式学习时,教师依然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要给予学生必要的帮助和支持。例如,学生在利用电子讨论版或者虚拟网络教师进行再现学习的过程中,教师也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状况,及时给予学生点拨与指导,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和掌握诗歌中蕴含的丰富知识,这样才能确保学生取得理想的学习效果。
(二)应用活动教学方式开展教学
高中诗歌教学的要求更高,难度更大,因此需要教师付出更多的努力。对于高中诗歌教学而言,教师不仅要帮助学生掌握诗歌鉴赏的方法,而且还要帮助学生了解中外诗歌的艺术特征,同时还要引导学生发觉诗歌中体现的意蕴,帮助学生获得更好的阅读体验。在教学过程中,为了更好的培养学生的诗歌品鉴能力,教师需要加强教学活动的设计,丰富学生的学习方式。比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小组协作学习,通过小组讨论来阐述诗歌的意义等。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既能应用网络来查阅向资料,也能通过讨论的形式实现思维与想法的碰撞,最终将诗歌的意义形成小组观点,并向教师与其他同学阐述。这样一来,学生之间便可以相互分享对诗歌的理解与看法,进一步加深对诗歌的理解与认识,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三)加强对多媒体的应用
对网络技术的应用是混合式学习的最大特点。近年来,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在教学中对多媒体的应用十分广泛。而在高中诗歌教学过程中,教师除了应用多媒体进行课件展示之外,还可以引入互联网,进一步丰富教学的形式与内容。可以通过网络流媒体来向学生展示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视频,进而对教学起到有效的辅助作用,这对于提升教学的质量和效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以《孔雀东南飞》的教学为例,在教学过程中,便是便可以向学生播放相关的影视资料,创设与诗歌相符的情境。这既能激发学生的乐学情绪,也能帮助学生加深对《孔雀东南飞》这一诗歌的理解。
(四)重视教学质量的评价
混合式学习更加强调教学的媒介与方式,现代教育的信息化程度较高,因此对计算机和网络的应用十分广泛,这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以接触到大量的信息,并且学生也可以采用更加多样化的方式进行学习。再加之诗歌属于感性的问题,教学过程中强调学生的感受与理解。这些因素都会在很大程度上增加教师教学的难度,并且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且混合式学习的方式相对比较开放,教师很难对学生的学习过程以及学习结果进行有效的监督和把控。因此,在高中诗歌教学中采用混合式学习,需要教师加强学生在诗歌的词汇掌握情况以及背诵情况的考核。这样既能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也能使学生更加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进而结合这些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确保学生的学习质量与学习效果,保证学生既能体会到诗歌之美,也能掌握诗歌中所涉及到的语言知识和思想内涵。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重视教学质量的评价。
结束语
在教育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混合式学习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应用混合式学习,既能降低学习成本,也能丰富学习方式,将其应用在高中诗歌教学之中,有助于教学质量和效果的提升。
参考文献
[1] 张姝.陈雅婷.凌小琼. 比较法在高中语文古典诗歌文本细读中的运用[D].湖南师范大学,2015.
[2] 刘禹阳,耿涛,王艺潼. 高中语文诗歌教学中学生审美情趣养成的困境及路径[J]. 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20(05):64-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