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地理核心素养的教学情境创设思路探讨

2020-10-20 03:23徐正华
商情 2020年40期
关键词:区域核心创设

【摘要】地理学科具有紧密贴合实际生产生活的特征,因此地理学科的教学情景创设对其核心素养的培养具有重要影响。本文将针对地理学科教学过程中情境创设和核心素养培养之间的结合进行深入探讨。

【关键词】地理核心素养  地理教学  教学情景创设

当前教育界对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重视程度越来越强,因此在地理学科的教学过程中也需要加强对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技术手段将抽象的知识投射到具体的情景中,能够使学生快速地学习和掌握知识点。创设情景教学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不仅能够提高其知识点的学习效率,对其进行的地理核心素养培养效果也同样值得期待。

一、教学请境创设的相关理论研究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为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而创设的教学氛围被称为教学情境。教学情境的创设包括硬件建设和软件创新,例如校园环境、教师的教学技能等。当前普遍被应用在实际教学情景创设的理论主要包含生活教育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情境认知与学习理论。生活教育理论的三大要点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生活教育理论主张教育计划设置要贴近生活实践,同时提倡通过实践进行学习。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主张者通过对孩童行为的观察,发现孩童会通过和周遭环境的互相影响,并在互相影响的过程中构建自我意识体系。因此,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知识的过程是在适当情境下,在他人的协助下,学习者建构事物意义的过程。因此,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主张,在教学计划的设计过程中,教师应当根据所受内容的特点、学习者分析和构建意义体系的习惯创设合适的教学情景。情境认知与学习理论认为,感知能力和运动能力是相互促进的关系,科学的实践活动会提高学习者学习知识的效率。传统认知科学理论认为认知过程只存在于心理层面,但随着认知科学领域研究的不断深入,具身认知理论应运而生。具身认知理论认为对学习者身体的刺激和学习者的运动,会内化成学习者的心理活动。例如,人在开心的时候会微笑,而保持微笑的行为也会塑造人乐观的性格。随着具身认知理论的科学性不断被证明,将具身理论应用到教学情境的创设中称为教学技术革新的重要方向之一。

二、地理教学情境创设素材选择

地理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通过创设生动的教学情景,令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相关知识背后的逻辑关系,进而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因此,教师在选择情境创设素材时,应当倾向选择靠近生产生活的现实案例。

(一)贴近生产

在地理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通过创设教学情景,地理学科的教学目标包含大量的用于人们生产实践的内容,因此地理学科具备显著的实践性。在讲授“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时候,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进行实地考察,横向对比三类产业的不同点,这样的教学情景不仅能够令学生更加深刻的理解三类产业的特性,还能够锻炼学生自主思考的能力。在学习“红壤特征”的课程中,教师可以向学生们展示当地农民在春耕时向土壤中施加熟石灰的影音资料,同时引入谚语“天晴一块铜,下雨一包脓”帮助学生形象地记忆红壤特点。在学习“地转偏向力”一课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过去见过的能够旋转的机械设备是朝着哪个方向旋转的?设计师为什么要这样设计?”之后再通过绘制矢量图向同学们讲解北半球地转偏向力在运动物体右侧的地理知识。

(二)源于生活

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曾做《三代诗》——“行动是老子,知识是儿子,创造是孙子”,揭示了“结合实际”在教育过程中的重要地位。正所谓,“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尽可能选择能够和学生已有经历产生共鸣的事例,帮助学生构建科学的知识体系,进而提升学生的思维水平。在讲授“热力环流”的知识点时,教师可以设计一个切洋葱的实验。首先选一个学生直接用刀切洋葱,洋葱的气味会将切洋葱的学生呛出眼泪。然后在旁边点一根蜡烛,这时候切洋葱的学生就不会被呛出眼泪。接着再选一个学生,让其守在蜡烛旁边。这时候会发现,虽然蜡烛旁边的学生没有接触洋葱,但却被洋葱的气味呛出眼泪。然后教师将两名学生、洋葱和蜡烛的位置关系画到黑板上。因为“热空气重量比冷空气轻”是小学知识,所以到这里绝大多数学生都能够推理出实验背后的原理。紧接着,教师向学生们提出用自己的语言解释“热力环流”现象的要求。运用这样的教学方法,学生能够在掌握知识点的同时,提高独立思考的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

三、创设地理教学情境对核心素养培养的影响

2017版《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中提出培养学生地理核心素养,并将高中地理核心素养分成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思维和地理实践力四个方面。

(一)人地协调观

人地协调观是指人类对人与于地理环境之间关系应当秉持的价值观。人地关系是地理学科研究的核心主题,是地理学科分析问题的基本角度。科学的人地协调观能够更好地解决人口、资源、环境、发展等问题,从而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在学习“工业布局”的知识时,教师可以向同学们展示当地工业园区厂区布置图,带领学生根据知识点为园区布置的科学性进行打分。在学习“雾霾天气形成原因”的课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雾霾天气对人类生活又怎样的影响,通过对雾霾天气背后影响的思考,能够提升学生对环境问题的关注度,进而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人地协调观,并明白协调人与环境关系的必要性,实现地理核心素养的提高。

(二)综合思维

综合思維是指人们能够从宏观视角出发,对地理环境进行全面、系统、动态地分析的思考习惯以及思维方式。综合思维是地理学研究最基本的思维方法之一,全面地观察和分析不同地区的地理环境特点,能够辩证地看待现实生活中的地理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重视学生综合思维方法的训练,令其能够从多个角度对地理现象进行分析,认识到各因素之间相互的作用关系,并以此对该地理现象形成和演化的过程给出科学的解释和假设。在学习“影响农业区位因素”一课中,教师首先向同学们播放东北五常大米的宣传片,然后向学生提供五常地区地质、水文、气候等资料,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分析五常大米具有香甜清淡、软糯筋道特点的原因。最后,再鼓励学生对五常大米产业的发展提出改进建议,锻炼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

(三)区域认知

区域认知是指人们在分析人地关系、地域环境等地理问题中,需要具备的能够从空间—区域的角度思考的能力。区域认知是地理学研究基本的认知方法,符合因地制宜进行区域开发的观念。区域认知的基本过程是从区域的角度观察现象,运用区域综合分析、区域比较分析等分析方法,描述和解释区域特征和区域人地关系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着重训练学生对区域认知方法的掌握,进而促进学生区域认识思想的形成。在“马达加斯加热带雨林气候成因”一课中,教师可以向学生播放介绍该地气候的影音资料。影音资料直观的表现形式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在课程的进行中,教师可以向学生们提问“如果在雨林中建造现代化建筑,都需要注意什么呢?”通过对该问题的思考,学生能够更加清楚地意识到在地理学科中区域认知的重要性,从而养成从区域的角度观察和分析问题的习惯。

(四)地理实践力

地理实践力是指人们在地理户外考察、社会调查、模拟实验等地理实践活动中所具备的行动能力和品质。学生具备地理实践力,就能够运用适当的地理工具完成既定的实践活动,对地理探究活动充满兴趣与激情,并会用地理眼光认识和欣赏地理环境。在学习“地转偏向力”时,教师可以在课前准备一把伞和一瓶带有颜色的水,在课堂上选择一名学生在伞下顺时针旋转伞面,然后教师从伞顶部将带有颜色的水缓缓倒下。带有颜色的水在沿伞面滑落的过程中都发生了向右的偏转,由于“惯性”属于初中物理的教学内容,因此在这个环节学生们都能很容易理解水流发生偏转的原因。此时,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思考“地球也会自传,那地球上的我们是不是也会有这样偏转的现象呢?”进而引出“地转偏向力”的概念。这样的教学方法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地转偏向力”的理解,还能够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进而提升学生的地理实践力。

四、结束语

优秀的地理教学情境创设,能够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过程的质量和效率,进而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合作学习能力和举一反三能力,进而实现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计划。

参考文献:

[1]马从年. 基于地理核心素养的教学情境创设[J].教学与管理, 2017, 686(01):66-67.

[2]罗秀成. 基于地理核心素养的教学情境创设[J].轻松学电脑, 2018, 000(004):1-1.

[3]梁刘玲, 閆军辉. 基于地理核心素养的中学地理情境教学研究 ——以《撒哈拉以南的非洲》为例[J].信息周刊, 2019(23):0170-0170.

作者简介:徐正华(1990-),男,汉族,上海金山人,2015年7月参加工作,上海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师范专业毕业,中教二级。

猜你喜欢
区域核心创设
分割区域
创设未来
擦桌子
“教、学、评”一体化视域下问题串创设的实践
一图GET“党务公开”核心点
以问题为核心上好初中几何复习课
“简约数学”创设简约课堂
区域发展篇
每月核心经济指标
参考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