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建军
摘 要 在当前电信诈骗罪犯活动猖狂的时代,开展电信诈骗治理工作迫在眉睫,且该类工作任务重而时间紧。需要打破原有的治理思维,以新兴的大数据技术为突破口,通过革新技术和研究可行方案来实现对电信诈骗现象的有效打击,并定下预先防范、实时拦截与后期有效止损的有效目标,从而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本文基于大数据反电信诈骗展开论述。
关键词 大数据;反电信;诈骗
引言
大数据时代,公安机关不断完善大数据战略,打造便捷高效的互联共享平台。从政策分离到加强信息链接,从数据收集障碍到大数据增强,都对案件侦查做出了贡献。支持全面的分析和判断,公安情报水平不断提高,数字公安系统正在建设之中。天算、天智等系统为超级计算和智能大规模数据解决方案提供了巨大的机遇。在犯罪形势越来越严峻的背景下,以往的“现场”侦查模式已不能有效满足侦查需要。
1电信诈骗的概念
当前,很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电信诈骗做出了界定。电信诈骗指的是犯罪嫌疑人为了非法占有相关财物,利用电话、短信、网络等方式向被害人进行虚假信息的发送,由此来对被害人实施诱导,使之主动给出财物的诈骗行为。电信诈骗涉及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以通信技术为基础来实施诈骗。电信诈骗是传统诈骗模式和通信技术的结合成果,其是以现代通信技术为基础的,主要表现为手机、固定电话或者网络等网络通信设备和现代网银技术。二是非接触性。罪犯通过现代通信技术来开展诈骗行动,在此过程中,受害者通常不会和罪犯进行直接性的接触和联系。电信诈骗具有非接触性和远程操作的特点,整个犯罪过程都是利用通信网络技术完成的,事实上,双方既不见面,也不交流。三是被害人在犯罪过程中因认知误差而主动处分自己的财物。我国刑法将诈骗罪定义为: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用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的方法,骗取数额较大公私财物的行为。电信诈骗并不是刑法明文规定的罪名,而是在实践中由专门研究这部分经济犯罪形式的专家归纳和提炼出来的。认定电信诈骗成立与否的关键就是受害人是否基于先前的骗局处置了自己的财产[1]。
2基于大数据的全新治理技术有效建模
①对诈骗号码进行有效建模。将常用的公安局报警电话、电子商务客服电话、商业银行客服电话、证券商客服电话、经营者客户服务号码等设置为敏感号码库。在此基础之上,相关部门会实现呼叫号码与号码库之间的模糊匹配动作,目的是在第一时间发现一些敏感号码的呼叫动作。在上述治理技术的基础上,根据呼叫信令的基本数据(如每月呼叫次数、每次呼叫的比例、呼叫频率等),利用随机森林模型,建立可疑欺诈号码的识别模型,它能准确识别诈骗号码,为疑似受害人号码的数据模型提供号码线。②对可疑号码进行有效建模。成立反诈骗建模小组,分析数百起一线诈骗案件,其中十分之一的是大案要案,涉及冒充公安法、公安机关等20多类案件。不法分子通过假扮领导层、冒充客服等,获取了大量的诈骗规则和样本[2]。
3AI大数据反电信欺诈方案
彻底消灭电信诈骗难度很大,特别是跨境犯罪,但是我们可以通過AI大数据预防群众被骗,阻止群众支付诈骗金额取的成绩。通过大型互联网公司客户端数据收集,以及国家电信部门的数据收集,我们可以根据这些电话诈骗和短信诈骗的数据流动特征,进行数据采样、数据分类,对普通用户的电话拨打数据和短信发送接收收集打上标签。根据以上互联公司和国家电信相关部门提供的大量数据,以及被害人提供的数据,可以进行AI数据模型分类,训练出可以预测出某个百姓即将受骗,及时通过114等服务通知用户,您可能正在被诈骗,及时拦击用户支付诈骗金额,设置可以将预测结果同步给银行部门,禁止该群众当天或者短期内做大资金转账,防患于未然[3]。
短信诈骗:
诈骗短信一种是通过SIM卡群发短信诈骗的科技含量并不高,通过一个群发器、几张短信卡、移动电话号码段加上一台电脑(有时电脑也不需要),就可以群发大量诈骗短信。其中最关键的部分就是短信卡,它外形与市面上公开出售的手机SIM卡并无区别,费者所熟悉的短信价格是0.1元或0.15元每条,包月卡更便宜。在发送短信时会在手机上显示该卡的卡号,但仅能用于发短信而不能通话。另一种最难对付的就是流动的伪基站群发短信,流动的伪基站可以装载在私家车里,流动各处群发短信,广撒网,可以伪装为10086等社会服务号码发送给用户,伪装程度极高。因为伪基站的流动性,导致难以溯源和抓捕。诈骗短信AI模型训练算法可以使用循环神经网络(Recurrent Neural Net work,RNN)是一类以序列(sequence)数据为输入,在序列的演进方向进行递归(recursion)且所有节点(循环单元)按链式连接的递归神经网络(recursiveneuralnet work),该算法对文本语义分类有很好支持。可以通过该算法用正常短信和诈骗短信数据集进行分类,训练出预测诈骗短信的AI模型,当用户的手机收到该短信时,客户端安全服务直接通过该模型判断该短信是否是诈骗短信,如果是则手机安全提示用户,或者在短信到达用户手机之前直接在运营商侧运用该模型对即将到来的短信进行预测,如果是诈骗短信,则114电话提醒用户,或者短信提示用户可能被骗[4]。
4结束语
近年来,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和智能手机的高度普及,人们的工作、生活及社交方式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然而互联网给公众带来便捷的同时,也开始被不法分子利用。他们利用通信技术和移动支付,在低成本、高效益的巨大诱惑下,不断翻新手法、迭代技术、细化分工,更加隐蔽化和智能化地实施诈骗犯罪。近年来,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屡打不尽,犯罪数量依旧处于高位,严重影响公众的财产安全和互联网生态的清朗环境,甚至破坏社会秩序的和谐与稳定,危害性极大。面对总体高发的诈骗态势,公安、检察机关始终以维护人民群众的财产安全为己任,协同配合,不断更新理念、创新打法,严厉打击和整治电信网络诈骗犯罪活动,坚决遏制电信网络诈骗的高发蔓延势头。
参考文献
[1] 高蕴嶙.大数据背景下电信诈骗犯罪侦防对策实证研究——以重庆市立案情况为分析样本[J].法治论坛,2019(3):305-317.
[2] 庞晓霞.从电信诈骗犯罪看银行反洗钱客户身份识别问题[J].河北金融,2019(7):52-55.
[3] 吕丙虎.大数据时代个人信息安全问题及对策研究[D].济南:济南大学,2019.
[4] 严谨.大数据时代电信诈骗的伦理审视[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