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继锋
摘 要 再制造工程主要针对废旧产品再利用展开一系列维修、加工活动,在当今绿色建设的经济发展目标下,其能够带来较大的经济效益与资源作用,符合现阶段循环经济的原则。因此,再制造工程在21世纪的新兴产业中地位突显,在制造管理工作的要求也更加严格。本文主要对再制造工程的内涵及重要性进行阐述,并分析在循环经济的影响下,如何推进再制造管理改革及创新。
关键词 再制造工程;循环经济;发展趋势
进入21世纪后,世界经济与贸易逐渐形成了一个全球性的产业链,而这种快速发展下,生态环境受到了严重的威胁。基于此,构建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维护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此举目的是减少自然资源的过度浪费,追究经济效应的同时降低环境热污染。制造业领域的生产、加工环节对资源和能源的消耗非常大,容易形成各类环境污染源。为此,我国节约型社会建设目标要求,“4R”原则,即减量化、再循环、再利用和再制造成为重要实现手段,其中再制造是最主要的因素。
1再制造工程與循环经济概述
1.1 再制造工程内涵
再制造作为循环经济原则(4R: Reduce, Reuse, Recycle, Re-manufacture)中的最具活力的要素,指导基础是产品全寿命周期理论,发展目标为利用高科技实现废旧物品的“质”的发展。再制造中的产品涉及多个领域,如机械设备、办公设施、生产装备等,也涉及软件、硬件等零部件的再生产[1]。
再制造属于先进、绿色制造的范畴,具有显著的资源节约效果。不同于翻新和维修,再制造最显著的特点是再制造后的商品具有高质量保证,并不次于原产品。因此,WTO(世界贸易组织)号召并在各成员国之间达成共识,认定再制造产品为“新产品”范围。
再制造工程无论是生态环境保护,还是在可持续发展战略中均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具体表现在:①再制造的过程本身并不会带来或者很少引起环境污染问题;②再制造工程在设计环节就已经使产品具有“绿色环保”的结构特征以及性能,以减少环境污染,有利于可持续发展;③相比于新产品制造过程,再制造的产品对于资源和能源的双重消耗较少。
1.2 循环经济内涵
循环经济是一种具有反馈效应的循环发展过程,其模式是资源(能源)→商品→废旧物品→资源再利用。这种模式能够尽可能地降低生产活动对环境地消耗、浪费,并同时尽可能多地获得经济、社会效益,使经济发展与自然生态系统的各项要素共通共享,和谐发展。总结来说,循环经济将“循环、高效利用”作为其发展核心,将“4R”原则作为根本指导基础,是对传统经济发展模式的创新与改革[2]。
2再制造行业的发展意义
通过上述内容可知,再制造行业的发展在我国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发挥了重要的优势。虽然我国目前在制造领域仍存在一些较为明显的问题,如法律政策不够完善、责任范围不够明确、企业公众发展意识不够深刻、关键技术的开发存在滞后性。但是,总体来说,这些不足点在今后的发展进程中是完全可以加以应对和解决的。在制造行业的意义远远大于其不足之处,具体可表现在:①是对传统经济发展模式的创新与拓展,加强了产品的全寿命周期设计与管理。②提升我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我国对于再制造产品的积极设计与开发便于与国际市场展开贸易合作,缩小了与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壁垒[3]。③提升产品的附加值,获取更高的经济、社会效益。④有助于国家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高环保作用。再制造领域对于我国。⑤新兴产业的形成与发展帮助了我国就业岗位的增加,缓解我国就业压力。
发展再制造产业的最显著意义在于,具有质量保证措施的再制造产品的性能和质量可以通过宣传达到甚至超过原产品,让消费者,特别是设备用户加以深入了解,追求制造产品总体价值的最优化发挥。
3推进再制造工程发展的对策
(1)积极展开社会宣传与引导。基于我国再制造产业仍然存在的一些弊端中,社会部分发展行业仍然对再制造的应用充满疑惑,因此,要加强对再制造领域的社会宣传,使其认识到循环经济的重要性。同时,建议开展全民节约资源项目,加强对企业和公众的环境警示教育,使社会企业和公民都积极参与到节约资源的行列中去,鼓励消费者使用再制造产品,并进行科学的引导,促进各项节约措施的落实[4]。
(2)健全完善再制造相关法规。相关管理部门应根据中国特色的再制造产业的发展规律与特征,出台并逐步建立相关再制造产品的一系列法规制度,明确关于废旧物品的再制造名单范围,使其合理资源化,明确生产责任范围。例如,制定制造商责任机制、企业资源化以及再制造产品认证体系以及相关违法生产、制造的惩罚措施等[5]。
此外,鼓励在制造发展的相关政策也需要落实到位,对于一些限制性要求,可根据行业市场变化情况来进行调整与放宽。
(3)加强再制造生产与流通监管。建议有关监管单位采取综合性、全面性的监督手段,以便于对再制造行业的生产活动和市场发展实施强化型监督与管理。具体手段可以包括;①实行严格的市场准入制度,对再制造企业实行资质管理;②采取有效的全面控制措施,加强产品监管,进一步强化对产品认证和标识的管理,同时规整再制造产品生产销售制度;③制定严格的、标准的再制造行业活动准则[6]。
4结束语
总体来说,在经济新常态以及绿色可持续发展的背景下,再制造工程领域发展前景广阔,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今后对于再制造工程来说,如何在发展过程中将经济效益与资源环境效益相挂钩,加强绿色关键技术的研究,进一步完善再制造工程管理体系,更好推动我国循环经济发展是一个重要的研究主题。
参考文献
[1] 刘润本.再制造产业化发展趋势[J].再生资源与循环经济,2010,3
(3):30-34.
[2] 刘文强,莫君媛,顾成奎.中国再制造产业发展现状、未来及对策[J].中国工业评论,2017(Z1):50-57.
[3] 刘向阳,吴金明.“两型社会”建设视野下的再制造与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探析[J].湖南社会科学,2011(4):112-115.
[4] 徐滨士.新时代中国特色再制造的创新发展[J].中国表面工程,2018,
31(1):1-6.
[5] 徐滨士,刘世参,史佩京.再制造工程的发展及推进产业化中的前沿问题[J].中国表面工程,2008(1):1-5,15.
[6] 薛建会,张宇,尹言虎.再制造:实现低碳经济的重要途径[J].生态经济(学术版),2011(1):164-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