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保强
偏见作为一种现象,其本质乃是一种认识或观点错误。这种错误之所以在领导干部身上发生,与其政治站位、管理理念、心理机制、文化修养密切相关。鉴于偏见产生原因的复杂多样,克服偏见的举措亦不一而足。可以说,偏见起于庸俗,止于高贵;起于狭隘,止于宽容;起于愚昧,止于智慧;起于世故,止于本心。
领导干部如果在政治站位和人民立场上摇摆不定,就会引发诸多政治偏见,导致庸政与懒政,不作为与乱作为,乃至渎职与腐败现象。显然,摆正站位和坚定立场是领导干部的首要任务,更是解决认识偏见,从而统一思想、统一步调和统一行动的根本措施。
切实把握政治站位的内涵,根除官僚主义和本位主义偏见。政治站位是认识、分析和处理政治问题、谋划经濟决策、开展社会生活时所处的政治方位。政治站位受制于政治路线,是在准确把握特定历史时期政治路线的前提下,对政治愿景的敏锐反应、理性认同、信念坚守;缘起于政治意识,是以政治态度、政治思想、政治观点和政治评价而建构的系列观念形态;具象于政治立场,是政治认识方向对错、视野宽窄、水平高低的完整展示。如果仅从个人或当前的角度和眼光看问题,就可能表现出自私的、狭隘的、短视的错误认识,幻化为官僚主义和本位主义偏见,形成高高在上、狂妄自大、自说自话、主观臆断瞎指挥等陋习。领导干部摆正政治站位,首先要全面理解党的政治路线,避免方向偏颇。其次要牢固树立政治意识,防止观念偏废。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站在治党兴国角度看待事物、思考问题、谋划事业,切实保证党的政治路线贯彻执行。再次要严格落实政治立场,杜绝言论偏激。立足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的目标,以绝对的忠诚度、高度的责任心和强烈的使命感,加强理论武装,严明政治纪律,锻造过硬作风。最后要强化政治认同,实现政治自觉、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进而塑造高姿态、广胸襟、宽眼界、大格局的领导风范,保持明、正、准、稳的政治站位。
深刻领悟人民立场的本质,认识、应用并坚持群众路线,铲除极端个人主义偏见。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至上是领导干部的根本政治立场。必须以增进人民福祉为目标、以满足人民需求为动力、以依靠人民力量为路径、以追求人民满意为准则,以接受人民监督为保障。坚持人民立场,最重要的就是要反对极端个人主义偏见,克服个人本位、自我中心、自私自利、无视他人和社会感受的倾向,真正关注并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利益需求和智慧力量。一是维护人民的主体地位,忠于人民。人民为国家权力主体、社会发展主体、生活创造主体、利益共享主体、工作评判主体、行政监督主体。要求领导干部心里装着人民、时刻想着人民,努力赢得人民的认可和支持,将人民当家作主落实到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二是凝聚人民的智慧力量,依靠人民。领导干部应贯彻民主集中制原则,提倡建睿智之言、谋务实之策、献可行之计、推创新之举;虚心向人民学习,尊重人民意愿,倾听人民呼声,回应人民期待,不负人民重托;激发人民的首创精神,鼓励、号召和发动人民积极探索和勇于实践。三是满足人民的利益需求,服务人民。人民利益高于一切。要求领导干部把群众需求当作第一选择,把群众满意度当作第一评判,解决好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不断丰富人民物质和精神生活,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并使发展成果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总体而言,就是要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出发,凝民心、聚民力、顺民意、惠民生。
从公共管理学的角度分析,领导干部作为公共权力主体,必须高效地履行公共职能,规范地行使公共权力,并自觉地接受公共监督。领导干部应当具有高度专业化的管理素养,运用适切的人力资源管理技术处理问题,强化组织执行力。
掌握科学管理理念,避免唯书唯上,消解教条主义的管理偏见。理念是感性认识和理性思考的综合体,管理理念源于对管理规律的正确认识和透彻理解,而管理规律正是管理过程本身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的体现,具备主观与客观双重性质。如果把理论、规律当作圣经对待,思想僵化,一切从概念、公式出发,不切实际,必然割裂理论与实践、主观与客观的统一关系,引发唯书唯上、唯命是从、固步自封的教条主义偏见。领导干部应当依照公共管理规律,动态调整科学管理与人文管理的平衡关系,既要具备管理素养,又要深谙人文关怀之道,树立成熟的管理观念并践行正确的管理方法论。善于明辨是非曲直、分清主次先后、把握轻重缓急,从而切实消除与此相悖的教条主义的错误认识和偏见。
明晰管理工作理路,纠正形式主义和功利主义管理偏见。清晰的管理工作思路体现在管理过程与结果的关系上,管理的关键在决策,核心在人才,成败在质量。个别领导喜欢跑关系、走捷径,结果常常误入歧途。如果认识模糊,心存偏见,就很容易出现只走过场不求结果或只求成果不计成本两个极端,致使形式主义或功利主义抬头。为此,一要以科学规划为先,强化决策部署。重视科学规划对工作的先导价值,广开渠道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全面把握实情,避免信息不对称。在科学预测、审慎选择、正确决策的基础上,确保发展规划的适切性、针对性、可行性。二要以选才用人为本,形成人力优势。人才管理的重要任务包括人才选拔与人事调整。领导干部要保证人才选用的公正性和公信力,将个人偏见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一方面,围绕德、能、勤、绩、廉等内容,坚持唯才是举、任人唯贤原则,规范程序、完善方式、拓展渠道,全面、客观、高效地开展人才选拔工作。另一方面,克服用自己人、身边人、老好人的固有倾向,排除亲疏、恩怨、好恶观念的消极干扰,重视培训、发展、奖惩的并行不悖,做好人事动态调整工作,始终保持人才储备的高水平与人才发展的强动能。三要以质量监控为重,确保管理效益。质量管理有赖于全面评估、严格督察、有效整改等机制的保障。
从应用心理学角度认识,偏见涉含信念和态度两个成份。偏见的信念成份即刻板印象,是关于人物或环境的简单化的或未加证实的概括;偏见的态度成分是关于对象的主观性评价和不合理判断的倾向。偏见的本质是一种不符合事实的认知态度与情绪反应。从应用心理学角度深刻认知、深入剖析、深度批判偏见,有利于把控偏见生成的心理机制,改良认知态度和情绪、改进思维方式。
针对因心理问题形成的认知偏见,避免经验主义和盲目自信现象。单就心理成因看,偏见多由动机偏颇、认知障碍、情绪反常引起。表现在管理工作上,部分领导干部常常迷恋权力、热衷升迁,居功自傲、盲目自信,过分依赖经验积累,以老方法看待新问题,面对新事物、新信息、新现象的冲击不思改进、消极应对。为此,扭转偏见应对症下药:首先应重视动机倾向,督促反思,予以适当调整。领导干部需要经常进行动机反省和监测,判定认识是否存在偏见,行动是否受偏见制约,利用常态化反思机制及时扑灭偏见苗头。反之,如若对偏见置之不闻,则可能导致观念固执,无法履行职责使命、处理复杂关系、化解社会矛盾。其次应清除认知障碍,消除心理误区。最后应关注情绪反应,耐心疏导,实现心理共情。持有“情绪替代”和“错误投射”偏见的特殊群体可能会影响领导干部的施政行为和效力,简单粗暴、批评责怪易于强化人的逆反心理,对这些已经形成的偏见“宜疏不宜堵”,采用理性分析、循序渐进方式更利于积极化解和消除。
拓展思维方式,清除惯性思维顽疾。科学思维具有系统性、深刻性、批判性、灵活性特征。偏见往往受制于思维定势和思维惰性的影响,存在偏见心理者常有偏听、偏信及固执等特點,在强势的领导干部身上则可能表现为在察才失真、决策失明的前提下依然任人唯亲、独断专行、刚愎自用、为所欲为等;在懦弱的领导干部身上,则表现为习惯于早请示晚汇报,过于墨守成规、唯唯诺诺、百依百顺,很难堪大任、有作为。因此,扭转偏见需培育科学思维。一是改变思维定势,消解思维惰性。二是增进心灵沟通,开展换位思考。三是巧用心理资本,深度挖掘潜能。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反映民族特质,其内容囊括物质的、行为的、制度的和精神的文化实体和文化意识。中华传统文化包含多种流派,涉及诗词歌赋、琴棋书画、礼仪风俗等。领导干部应该汲取传统文化的精华,借以武装自己的头脑,并将其化作干事创业的动力。
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经历五千年庚续、积累和衍生,演绎为中华民族的精神内核。漠视传统文化,会影响我们理性回答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问题,导致信仰迷失、思想空虚、道德滑坡甚至行为失范。维护并弘扬传统文化,有利于战胜文化虚无主义的偏见。文化虚无主义作为一种彻底否定民族传统的唯心主义文化观,以“重估文化、反思文化”之名,行“消解历史文化传统、动摇理想信念、模糊价值追求”之实,通过庸俗化、娱乐化和去价值化的方式,企图扭曲大众的文化判断,泯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可能。这要求领导干部始终对传统文化心存敬畏,抓好理论宣讲、舆论引领、文化熏陶、精神鼓舞工作,切实做到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优秀的作品启迪人、以崇高的精神塑造人。
端正学习态度,排除因文化匮乏而导致的偏见。修身养性是一个长期的自为过程,文化富足的人生活充实,文化匮乏的人则生活浮躁、沉迷享乐、空度一生,这要求领导干部自省自律、日渐觉悟、德业并进。一是要用高涨的热情、理性的认识、坚定的意志对待学习,克服学习无用论等错误思想。坚持向书本学习、向自然学习、向社会学习。以重视、热情、勤勉克服敷衍、消极、懈怠心态,提高学习积极性,保持高昂的工作情绪;以客观、全面、辩证克服主观、片面、极端的认识,加大学习关注度,树立正确的工作姿态;以共情、果决、责任克服独断、动摇、推诿行为,磨练学习意志力,培养良好的工作习惯。二是要彰显领导风范,锻造思想纯洁、立场坚定、能力卓越、品格公正、情趣高雅的干部队伍,切实做到在思想上实事求是、多谋善断、艰苦朴素、严肃认真、公正无私,在行动上团结协作、雷厉风行、廉洁自律、表里如一、平易近人。为此,可从打造学习型政党入门,破除浅尝辄止的学习作风;以改进价值观入心,破除自私保守的思想作风;由完善执政为民制度入手,破除懒散浮躁的工作作风;靠创建廉政文化氛围入场,破除享乐腐化的生活作风。三是要对自己高标准、严要求,从公私、得失中把握人生追求,感悟人生力量,不断自我超越。摆脱自私自利、先私后公,跨越先公后私、公私分明,渐入甘于奉献、大公无私的境界;藉由计较个人盈亏和偏好,历经关心群众和集体利益,达至崇尚民族、国家利益至上的自我得失皆安境界;告别急功近利、好大喜功的热忱,正视功过是非、毁誉褒贬,抵及宠辱不惊、物我两忘的境界。总之,领导干部要坚持修身养性、探索自然之理、参悟人生境界,防止自我迷失和本性懈怠,始终秉持常心、克服偏见,生发干事创业的不竭动力。
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年。
②[美]戴维·波普诺著、李强等译:《社会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
③任会斌:《警惕历史虚无主义科学对待民族传统文化》,《光明日报》,2018年11月30日。
责编/赵橙涔 美编/李祥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