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手服装市场的前世今生

2020-10-20 05:51谢尔盖·米纳耶夫
海外文摘 2020年10期
关键词:卢旺达斯蒂芬非洲

谢尔盖·米纳耶夫

卢旺达vs美国

在卢旺达首都基加利,像汤米·希尔费格这样的大牌衬衫或足球衫只卖5~6美元。如果是一般品牌,价格会更低,毕竟都是二手货嘛。莫斯科也如此,花上300卢布(约30元人民币)就能买到大公司生产的衬衫,没什么名气的衣服更便宜,有时还按重计价。价格高低还取决于衣服的破损程度,不过这些衣服往往破损得并不严重,甚至根本就没破损。

2016年,卢旺达政府将二手服装的进口关税从每公斤0.2美元提高到2.5美元。2018年3月,美国总统唐纳德·特朗普说,在这种情况下,倒霉的是美国出口商,他们都为此丢了工作。他还表示,如果一意孤行,卢旺达将失去向美国出口新服装时所享受的免税资格,但卢旺达并未让步。

目前,全球二手服装交易额为40亿美元,70%的货源来自北美和西欧,来自中国和韩国的部分二手服装去了亚洲和东欧,但主要流向还是非洲。然而现在的趋势是,很多发展中国家正在限制进口二手服装。41个国家已经禁止或者以征收巨额关税的形式几乎禁止了二手服装的进口业务,其中态度最坚决的是南非和印度。

工业大国的旧服装主要来自社会机构的捐赠,在专门的商店出售,具有慈善性质。然而这种渠道得来的服装,通常会超出本国穷人需求的一倍。因此多余的部分就被卖给了出口企业。例如英国以每吨315英镑的价格出口二手服装,每周卖出500吨左右。在二手服装企业干活的基本都是东欧移民,他们将服装分类、挂上标签,并装进塑料袋。

非洲国家二手商店销售的男装比女装贵,因为男装的需求量更大。而主要来自美国的大码服装却并不受进口厂商的喜爱,因为得重新裁剪,这无形中又增加了一笔额外费用。

值得一提的是,二战期间,美国的二手服装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苏联中学生的青睐。在当时的莫斯科,相对富裕人家的孩子可以凭供应券购买苏联的布料,而穷人家的孩子只能穿美国运来的成品衣裙,虽说都是些旧衣服,但还是很受欢迎。

二手货大陆 

非洲棉花和纺织品工业联合会表示,从工业大国进口到非洲的一些衣服还有塑料袋包装,是全新的,属于厂家低价销售的积压物品,算是大甩卖。

但不管怎么说,目前非洲市场的衣服绝大多数都是二手货。比如坦桑尼亚(人口约5000万)每年进口5.4亿件旧衣服、1.8亿件新衣服,本国生产的新衣服只有2000万件。

西方分析家对非洲深表同情。2008年多伦多大学公布的研究结果显示,1981年至2000年,因为大量进口二手服装,非洲国家纺织企业的就业率下降了一半。卢旺达服装生产商抱怨说,他们很难参与竞争,因为从欧美地区进口的一件稍有磨损的足球衫,只相当于一瓶水的价格。

非洲二手服装市场

从美国和欧洲涌入非洲市场的二手服装

大量进口西方二手服装的非洲国家仍未放弃自己的纺织工业。

与此同时,让美国头疼的不只有卢旺达(这个有1200万人口的国家并不是二手服装的主要市场),还有乌干达、坦桑尼亚和肯尼亚这几个坚决拒绝进口二手货的国家。

二手服装对传统观念的影响

全球二手服装贸易的蓬勃兴起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交易额在10年内增长了10倍,达到每年10亿美元。这种现象引起了广泛争论。研究人员认为,它提高了进口国的就业率,特别是服务业、运输业、清洗业和二手服装再加工行业。另外,穷人也能以低廉的价格买到衣服了。然而很多分析家强调,大量的二手服装正在摧毁当地的纺织品经济。

2003年以前,二手服装在某些非洲国家创下了令人吃惊的销售纪录。在肯尼亚和喀麦隆,二手服装占成衣进口总量的80%,卢旺达占90%,而在中非共和国,几乎所有进口的纺织品都是二手货。此外,二手服装的消费者占非洲居民的1/3,95%的加纳居民穿的都是二手服装,津巴布韦是95%,突尼斯是60%。

在突尼斯,人们通常只在特殊场合才穿新衣服,新衣服价格昂贵,所以平时他们更爱穿便宜的二手货。持这种着装观念的,还有津巴布韦和肯尼亚居民。

上述数据表明,上世纪末,发展中国家尤其是非洲国家的文化观念发生了重大改变,即从传统服饰过渡到欧洲服饰,当然,主要也是为了省钱。

二手服装和贵族

有传言说,“二手货”(second hand)一词源于英国中世纪。当时的国王喜欢将自己的衣物赏赐给表现优秀的下属,得到这种奖励的人很有面子,因此那时的二手货不含半点儿污辱的意味,更像是一种地位的象征。英国工业革命以前,二手货不仅受到国王心腹的垂青,在老百姓中也很普及,因为新衣服实在太贵了。后来,随着织布机的广泛应用,服装的价格逐渐降低。

文艺作品中的二手货

19世纪,美国的文艺作品中出现了有关“二手货”的描述。作家兼黑人权利捍卫者布克·华盛顿就曾在他的自传体小说《超越奴役》中写道:“我在汉普顿住过一阵子,我没有几本书,也没什么衣服。阿姆斯特朗將军有个经常检查年轻人的仪表是否整洁的习惯:皮鞋要闪闪发亮,衣服得干干净净。学习和工作都穿同一件衣服的我要始终保持整洁,实属不易。‘二手货成了我的救星,那些衣服都是装在桶里从北方运来的。这些桶子真是穷苦大学生的福音啊。”

旧时的工业大国二手店

19世紀美国文学作品中的旧货交易场景

工业革命使纺织品价格降低,消费者也买得起新衣服了。

弗朗西斯·韦伯也是非裔美国人,他在1857年出版的小说《哈利夫妇和他们的朋友》中详细描绘了二手商店的情形。

19世纪,美国的文艺作品中出现了有关“二手货”的描述。

匆忙喝完第二杯咖啡后,斯蒂芬先生出了家门,向公共马车站走去,不一会儿就来到了本城的贫困地区。这里有几家二手服装店,顾客大多是在当地市场做买卖的村民——他们很清楚,“二手货”的意思就是便宜。斯蒂芬先生在一家商店门前停了下来。商店里挂着几件破损程度不一的大衣,它们是最近20年时装行业演变发展的见证。有的大衣看上去相当体面,有的则破旧不堪。帽子想必是革命前的旧款式,旁边还摆着几双漆皮鞋。坐在柜台后面的就是我们的朋友金奇。

“你好,亲爱的斯涅克,这家古董店是你开的吗?”

“我不叫斯涅克,这也不是古董店。您有什么需要吗?”

“我要一件大衣,合不合身无所谓。给我来一件最不好的。”

一位有斯蒂芬先生这样仪表的先生竟会提出这种请求,着实让金奇吃惊,不过他还是麻利地拿出了一件稍微有点儿磨损的大衣。

“这件不行,我要那件。”斯蒂芬指了指一件样式颇为奇特的大衣。

“它不适合像您这样的绅士,先生。”

“这得由我来判断。多少钱?”

“您付一美元就行。”

“我买了。再给我来条裤子。”

裤子拿来了,斯蒂芬挑了一条喜欢的。随后又选了一顶旧帽子。全部选好后,金奇把他领到试衣间。换装后的斯蒂芬模样大变,这让金奇倍感吃惊。

“您简直判若两人了!”

斯蒂芬先生照了照镜子。变化如此明显,连他自己都觉得惊讶。

“真没想到,一套衣服竟会让我变了个人。包起来吧,明天照这个地址送到我家去。”

[编译自俄罗斯《商人》]

编辑:侯寅

猜你喜欢
卢旺达斯蒂芬非洲
An Uncommon Trip
斯蒂芬·金的退稿信
非洲村庄
中国家猫起源于非洲
命悬一线
卢旺达大手笔赞助阿森纳遭质疑
美女与野兽
踮起脚尖,接近阳光
卢旺达菠萝价格保持平稳
卢旺达计划提高水果产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