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嘉怡
她叫什么,我不知道。我只知道她姓李,六十多岁,人们都叫她李奶奶。
初见李奶奶是在街头她那间十平方米左右、锈迹斑斑的铁皮房里。那天正下着雨,屋顶不时地有雨水落下,屋里潮湿阴暗。李奶奶坐在门口,一丝不苟地编织着竹篮。我隐约看见,她的手瘦小干枯,长满老茧。我实在受不了屋里的环境,没等妈妈挑选好竹篮,就跑了出来。
再见李奶奶是在大街上,也是一个雨天。
街上行人稀少,我和妈妈打着伞,低着头急匆匆地赶路。
“要竹篮吗?”一个声音响起。
我和妈妈停下脚步看去。她苍老的脸上满是笑意,急慌慌地向我们走来——肩上挑着扁担,扁担的两头分别挂着几只竹篮。
“不要呢,家里才买了新的。”妈妈说,又突然向她走去,“哦,是李奶奶啊……”
我这才想起,她就是铁皮屋里的那位李奶奶。
妈妈让我把雨伞举在李奶奶头顶,拿起一只竹篮:“李奶奶,这篮子现在什么价?”
“十二块一个,涨了两块。”李奶奶的声音很低,“你是老客,不涨,还是十块。”
我定睛看那竹篮,编工精细,小巧可爱——漂亮倒是漂亮,但十二元一只未免太贵了吧。我咂了咂嘴,心想,一大把年纪,还这样爱钱。
妈妈拿了一只竹篮,给了李奶奶十二元钱,临走时还要把雨伞借给她。她坚决不要。
雨越下越大,雨伞也不起作用了,我和妈妈不得不到临街的一家商店里躲雨。
李奶奶也走了过来,身上几乎全湿了,雨水顺着花白的头发直流到脸上。店主喊她进来躲雨。她说不行,她有几捆竹子晾在屋外,得趕快收回家。店主轻叹一声,给她送去一把伞。
“这老奶奶,真是的,钱就那么重要吗?”我不由地嘀咕道。店老板苦笑了笑,向我说起李奶奶的故事。
李奶奶家境本来不错,可惜唯一的儿子前年生了重病,花光家里的钱也没能活下来。老伴经此打击一病不起,每天光药钱就要几十元。虽然大部分能报销,但剩下的也不是小数,李奶奶于是拾起年轻时的手艺——编竹篮。遭遇变故前,李奶奶经常帮助街坊邻居,现在邻居们要帮助她,她婉谢,说大家都不容易,她的困难,她自己应付得了……
又是一个雨天,莫名地想起了她——她一定“应付”了她的困难吧。
(安徽怀宁县希望中学,指导老师:刘庆宁)
简评
本文先写“我”与李奶奶两次见面的经过:第一次简略,交代李奶奶居室的简陋;第二次详细,写李奶奶卖竹篮的不易。再借他人的口,补充交代李奶奶的遭遇。最后呼应题目。思路清晰,结构合理。小作者没有空洞的口号,只是在娓娓的叙述中表现主人公年高志坚、自食其力的精神和众人互助友爱的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