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桂芳
“冯老师,小信又来给你送礼物了。每年教师节他都准时给你送卡片,真有心!”同事一见我就嚷道。我看到卡片上熟悉的字迹和署名,与小信相处三年的点点滴滴又浮现在脑海。
记得四年级刚接手班级,我得知小信不爱与人交往,下课总爱走到操场上寻找小动物。小信脾气较暴躁,发生问题直接拳头相向。由于小信的妈妈长期在外打工,他的爸爸工作忙,他们难以照顾小信两兄弟的生活和学习。小组学习中,他沉默不语;对于同学帮助,他满不在乎;父母责骂,他无动于衷……小信的父母显然不够重视他的教育。我又该对他实施何种教育呢?我首先与其父母沟通,通过多次交流,小信的父母看到我的执着,慢慢地配合我的工作。然而,我的一切努力都不见成效,在英语学科期末考试中,他成了全班唯一一个不及格的学生。
我决定要改变策略——走进他的心灵。思考许久,我决定迈出的第一步便是和他亲近。新学期一开学,我便试着找他聊天。刚开始在办公室,我发现场合有些严肃,又转移到操场、走廊、班上……起初是单独聊,后来是集合其他孩子一起聊……可结果还是一样,没办法让他敞开胸怀。怎么办?我已经没办法了。到了五年级上学期,我发现他身后多了一个弟弟跟着他。原来他每天要负责带刚上一年级的弟弟上学、放学。
在一个星期五,小信由于前一天晚上回家没背单词,被我留了下来。他照例带着弟弟在教室里,我帮他把该记的内容整理一遍后便回到辦公室批改作业本。他的小弟弟竟悄悄跟着我来到了办公室,当我改作业,他则好奇地在我桌旁翻看着,我改一本,他看一本。他在一旁没事可做,便安静地看我备课,还问我:“老师,你在干什么呀?”我说:“老师在备课呀。”他又说:“老师,你写字好漂亮哟!”我和小信的弟弟就这样你一句我一句地聊了起来。那天恰巧我带了一个橘子,出于喜爱,我便将那个橘子递给了弟弟。他接过它,转身跑向室外,边跑边向隔壁教室大叫:“哥哥,哥哥,你看!你们老师给我的橘子,你们老师真好!”我并没有多想,不就一个橘子嘛!过了一小会儿,小信走进了办公室,他顺利地默写完那些单词。我依然像往常一样鼓励道:“嗯,不错,要继续努力。带好弟弟,回家注意安全。”他照常点点头,淡淡地说了声“知道了”。看着他离开办公室,我也起身回家了。走出校门时,小信弟弟向我说了声:“老师,再见!”我像往常一样有礼貌地回应了。小信照样没有作声,冲我笑了笑,便牵着弟弟跑到我的前面。我在后面目送着他们到了三楼转角处,就在这一瞬间,他回过头来,微笑地向我叫了声“老师,再见”便迅速地拉着弟弟跑了。我没听错、没看错吧?那真诚的道别,那亲近的目光,满是纯真、感激。我兴奋极了,我看到了希望。第二天一大早我便赶往学校,一路上,我既高兴又害怕,我怕昨天的惊喜是个错觉。一到班上我便急切地寻找他,我看到他了,他也看到我了,我看到了那令我兴奋的眼神!是什么消除了他和我之间的那层隔阂呢?经过一番思考之后,我想到了:竟然是一个橘子!一个小小的橘子,一个细微的举动,让孩子感受到我的真诚,使我顺利敲开了他的心门,也许真诚比讲大道理更能打动孩子。从那往后,我再没有和小信谈大道理,但奇怪的是小信对我越来越亲近。亲其师而信其言,小信完成作业的次数越来越多,无论在课堂上还是课外,小信变得越来越积极了。有时和同学产生矛盾或受到委屈时,总是先找我倾诉。
有一次我辅导小信时,眼看要下雨了,我就开车顺路送小信两兄弟回家,小信上车后问我:“冯老师,您这台车是××牌子吧。”我说:“是呀,你平时对车很感兴趣吧。”“是呀,我哥很厉害的,他认识很多车的牌子。”弟弟一脸崇拜地说。“冯老师不太认识车的标志,小信找时间好好给我介绍一下吧。”小信羞涩地点了点头。我又发现了一条走进小信心里的途径了。第二天我专门买了一本有关车的书送给小信,并对小信说:“小信,老师知道你喜欢车,这本书上有很多车的简介,我把这本书送给你,希望你喜欢。”直到现在我还记得小信拿起书时那种由衷的喜爱表情。某一天的品德课上,在讲授社会发展时刚好有介绍汽车的历史,我请小信为全班的孩子讲解,在我的鼓励下,小信从一开始的扭扭捏捏到淡定大方地对汽车知识娓娓道来,全班孩子不禁给他热烈的掌声,我也由衷地给小信竖起了大拇指。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小信话语多了,脸上的笑容多了,也乐于参与班集体的活动。“六一”儿童节,小信与其他孩子表演的相声令全班孩子捧腹大笑。
毕业后的每一年教师节,小信都会回来看我,给我送上卡片,也许这就是作为教师感到最欣慰的地方吧。用心和学生交流,用爱和学生沟通,建立起师生之间的感情,才能拨动学生的心弦,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感谢“一个橘子”,打开了师生心灵的隔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