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技工院校教育对象思想意识多元化、心理结构复杂化、学校家庭社会合力教育弱化等特点,集中凸显当前技工院校思想道德教育的薄弱环节。作为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语文课堂,在职业语文与实用语文中积极渗透德育教育,强化道德实践,把德育教育由“平面”引向“立体”,从“单向”引向“多维”,方能凸显特色,提高效果。
关键词:技工院校;教学;创新
技工院校在培养目标、生源结构、社会认知、自身发展、服务面向等方面都具有自己的特殊性。德育工作不仅要积极应对时代变迁、社会转型带来的挑战,而且还要积极应对自身发展的挑战,应对技工这一教育主体素质养成的挑战。如何建立开放而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熏陶学生的做人、做事、求知、共處,培养学生终身以之的习惯,同时构建多层次、多类型、全方位的育人体系,对于培养合格的技工楼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一、技工院校德育对象基础现状分析
(一)教育对象思想意识多元化
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时期,是一个思想活跃,善于接受新事物,而又缺乏选择、判断能力的特殊群体。社会转型带给他们积极影响的同时,也带来了思想道德意识的困惑与迷茫,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他们思想观念的混乱和道德的丧失。表现为对学校德育的厌烦、逆反和片面认识,集体主义观念的淡漠、责任感的下降、个人利益的膨胀、道德伦理的失落、理想的淡化、艰苦奋斗精神的缺乏等不良倾向。
(二)教育对象心理结构复杂化
技工院校的学生多来源于农村以及城市低收入家庭,文化基础差,底子薄,道德素质偏低、自我约束力差,人生追求模糊多变,不良习惯多。一方面,他们希望正视自己,获得社会承认;另一方面,内心深处又呈现着对所学专业的蔑视,表现为对学校条件、管理、教育等方面的不满,遇到问题缺乏冷静处理,甚至采取过激行为发泄情绪。造成思想认识与思想行动的两面性,导致道德知、行分离,心理压力与心理矛盾增大,心理困惑与心理空虚增多。
(三)学校、家庭、社会合力教育弱化
近年来职业教育不断整合,师资不断调整,工作有待磨合。重基础性建设、轻人文关怀,客观影响了德育教育的实施。多数家长受社会实用主义价值观的影响,注重金钱和个人利益教育,忽视健康思想道德的灌输。同时,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和学历层次的提高,家庭成员认为自己跟不上形势需要,注重对学生经济上的支持,淡化了思想道德教育,使得部分缺乏自控能力的学生失去了应有的家庭教育关照,个人自由主义膨胀,家庭责任淡化。同时,社会上普遍认为技工院校不过是“混饭吃”的地方,出息不大。因此,对技工生冷眼相看。学校、家庭和社会三者合力教育的弱化,势必影响对学生德育方面的系统性教育。
(四)教育对象接受教育时效的减化
技工院校是以操作为主的学徒制教育,以技能为主,其实践实习课程占到总学时的50%左右。在“理论基础够用”为前提的教学思想主导下,课程以专业理论为主,丰富学生素质的人文课程几乎没有,课程设置上客观造成了德育课堂的减化。
技工院校学生思想意识的多元化、价值取向的片面化、人生理想的模糊、道德认知与实践的困惑,是他们特定年龄、特定群体对特定社会时期的特殊表现。面对现实的挑战,必须认真反思以往德育教育自身的缺陷,深刻认识德育教育教学中空洞的说教与现实生活和学生实践的脱节,才使得教育对象接受不到与时代发展同步的教育。
二、创设技工德育教育立体交叉体系
(一)立足语文课堂,实现德育观念与行为人本化
技工院校语文课堂,是职业性、实用性与人文性的统一。遵循语文教学的同时,注重以品格教育为主,以家庭亲情、学校浓情、社会责任为辅的情感教育。利用主题班会、征文、演讲、报告等形式,以孝道为纽带,让那些心存自卑、缺乏进取的学生明确家庭责任,拾取振奋勇气。针对经济困难和心理贫困的特殊群体,建立以奖、贷、助、补、减为主的扶危解贫体系,校、系党、团组织开展送温暖活动。开展心理热线、网络咨询及心理健康普及宣传活动。通过社会责任教育,激励他们成材,促进他们进一步提升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人生价值层次,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责任的积极融合。
着力构建张扬学生个性的新型教育平台。善于挖掘每一名学生的长处,并给以其施展的空间。以每年一届的技工院校文化艺术节为导向,放手学生社团活动,利用校园网络,扩大学生心理空间。引导他们积极投入以专业提高为目的的各项公益活动中,搭建起个性展示与发展的平台,使他们从困惑封闭的心理中解脱出来,迈向个性潜能展示的现实与自信,寓德育教育与潜移默化中。
(二)挖掘语文资源,实现德育内容与载体社会化
课文课堂大力弘扬和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热爱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发挥区域优势,组织学生开展参观教育活动,在创业艰辛和经济建设中感受时代强音。通过学生到企业、车间学徒,使他们亲身接受民族精神的熏陶、传统美德的滋养、时代进取精神的激励。语文课堂增加学生在实习实践活动中为人处事能力的培养,学校主动加强与实习单位的沟通与联系,在用人管理上对学生的现实表现进行量化,在实际锻炼中予以矫正和强化。
在人类、社会、自然这一广阔背景上,广泛实施德育内容创新与载体延伸。根据语文教学实际和学生需求,开展科普展、开设科技选修课、举办系列学术讲座、邀请专家学者进行家庭伦理、公民责任教育等,让时代的主流精神和社会的进步要求走进学生心灵,实现人与社会、自然的和谐发展。
(三)优化人文环境,实现教育过程与管理一体化
在技工院校学生的德育教育上“,两课”主渠道与语文课堂呈相互交融之势。“两课”从心理情感上关心和解决学生对现实和未来的焦虑,努力满足学生对精神升华的理想渴求和人本关怀的情感期望。构建特色鲜明、渗透广泛、辐射力强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为学生提供学习、生活、就业、心理咨询等服务开展专题教育,形成网上网下思想政治教育合力。鉴于技工院校学生文化基础状况,必须加强人文课程建设,开设一定的文学、艺术、美育类课程,构建人文知识教育体系,拓宽学生知识面,使学生达到知书识礼的境界。校园内的有形建筑,以及图书馆,花、草、雕塑,宣传橱窗等,要按照美的规律来设计和建造;创建审美化的精神文化,首先在师生员工的价值观念、价值体系、行为准则和价值取向中体现出来。同时,将这种隐形的德育教育,凝聚为努力向上的不息精神、敬业守道的献身精神、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团结协作的集体主义精神、艰苦奋斗的拼搏精神、开拓进取的创新精神中。
由道德知识向道德意识的转化,再由道德意识达到道德行为的效果。不仅需要环境的熏陶,而且还要通过情景化模式,启发和引导学生认知体验。只有明确目标、把握难点、实施创新、有效应对,把德育教育由“平面”引向“立体”,从“单向”引向“多维”,才能凸显中职特色,提高德育教育效果。
参考文献:
[1] 刘丽艳.浅谈案例教学在技工院校德育教学中的应用[J].科技通讯,2019(10)135-137
[2] 杨晓.把传统文化教育实效转化为学生实践与进步的动力[J].中国培训,2019(04)82-83
[3] 宋波,王文瑶,陈瑶.技工院校德育教育模式思考[J].职业,2018(07)103
作者简介:
赵传志,男,汉族,出生于1962年4月。本科学历,中文专业,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