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合媒体时代下大学生法治意识培养的新型路径

2020-10-20 05:37徐妮妮
法制与社会 2020年28期
关键词:大学生

关键词 混合媒体时代 大学生 法治意识培养 新型路径

作者简介:徐妮妮,新疆医科大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20.10.071

随着数字信息时代的到来,各种媒体打破传统单一模式,逐步走向多样化、广泛化。 但在混合媒体高度发展的同时,也存在网络文化混乱、媒体法律素养缺乏等诸多问题,大学生法治意识的培养非常重要,这就要求高校合理高效利用混合媒体,在传统媒体教学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新媒体的传播优势,探索、构建出大学生法治意识培养的新模式、新路径。

一、 混合媒体时代与大学生法治意识培养

混合媒体是指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同时存在、并行发展,始终保持叠加式状态发展,各种媒体呈现出一个整合与替代发展趋势的时代。传统的报纸媒体、墙面展示、电视广告以及手机、电脑端各类间相互传导,众多媒体介质在共存、竞争、互补、取代的过程的不断趋于完善,以更加满足受众的空间、时间需求。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交融是电子信息技术进步下媒体发展的必然趋势。[1]

法治意识是与法治及法治现象相关的意识形态系统,是社会意识的重要包含内容。是群体和个体关于法律现象以及法律制度的知识、心理及思想的总称。[2]法治意识包含人们对法律的本质、特点、想象以及作用的看法和认识,以及用法律的视角对人们的行为和权利义务关系进行的评价。高校的法治意识教育工作是素质教育中的重要内容。高校法治意识教育的具体内容包括:崇尚法律意识教育、遵守法律意识教育、维护法律意识教育和运用法律意识教育等。[3]高校应该认清法治意识培养的重大意义,重视法治意识培养工作,改变以往的“重实用轻理论”“重技能轻人文”, 改进课堂教学内容和形式,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展开法治意识培养,并逐步引导、培育大学生的民主意识、责任意识、权利意识等。

二、混合媒体对高校大学生法治意识培养的双重影响

(一)混合媒体为大学生法治意识培养带来全新机遇

1.混合媒体使信息的获取更加真实、快捷和多样

传统媒体的信息获取只能在特定的时间,时效性低且信息量有限,但是内容真实、可信度高、垃圾信息少;新媒体信息的获取具有即时性,方便快捷且信息量巨大,但虚假、无效、垃圾信息多。大学生获取法治相关知识、信息,既要具有真实性,还应全面、多样。 所以要充分汲取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之长,避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之短,利用日常时间,关注报纸法治信息及电视国家社会法治动态同时,还可以借助手机、电脑等新媒体获得海量的持续更新的信息和知识。

2.混合媒体的双向互动性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

传统的教育方式和传统媒体的传播方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有效控制大学生获取知识,但教师与传播者占主导地位,而学生和受众都只是被动的接受信息。事件的对错判断只掌握在主导方的手中,这样单向的传播形式会直接打击被动方的积极性,比如在思想政治教育课堂上,学生只能全盘接收教师讲授的内容,对于对与错、正与误只能保持沉默,这使得本该灵活多样的课程变得死板且无聊,最后甚至无效。网络新媒体的出现改变了传统的单向传递方式,转变受众被动接收的地位,现在他们既可以作为信息的接受者,还可以是传播者,可以对各类事件、新闻发表自己的看法。

就法治意识培养而言,学生完全可以根据不同的出发点、立足点进行探讨,有时学生的不同观点反而更具创新性,如果学生能够以良好的、端正的态度来参与实践的探究与讨论,那么这一事件对于学生的法治思维、法治意识的培养效果不言而喻。

3.混合媒体使法治意识的培养方式更加生活化、娱乐化

混合媒体中传统媒体的法律知识获取相对来说比较枯燥,新媒体的出现使得法治意识培养的方式更加多样,不再局限于书本之中,而是将法律知识赋予在一个作品中,通过更加形象化、立体化的形式展示出来,最后在网络中传播,比如微电影,它是具有完整故事情节的短片电影,主要以网络形式传播,内容融合了时尚潮流、公益教育、商业制定等多个主题。[4]这种生活化、娱乐化的教育方式要遠远比教师教你做一个孝顺的孩子要更加生动、深刻。

(二)混合媒体给大学生法治意识培养带来巨大挑战

1.虚假信息量大,受众信任度降低

新媒体具有自主性,这使得信息发布更加容易、随意,而导致虚假信息泛滥,影响受众的视听和判断。法治意识培养是一个非常严肃的话题,而网络媒体为了使信息更加吸引眼球,常常将事件随意夸大,甚至编撰,这样媒体的正向导向作用就不能很好的发挥,使得大学生法治意识培养面临极大的挑战。

2.对个性化的盲目追求

当前的网络为大学生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来展示自我,然而一些学生却为了极致追求个性化走向极端。大学生正处于一个青春期躁动的时期,他们有无限释放自己个性的可能,当看到一些网络夸张的事件,有些学生不但不反对,反而持有支持、欣赏的态度,更有甚者会去模仿。这样的新媒体平台反而成为大学生走向极端化的“帮凶”。

3.过度沉迷与依赖

新媒体同时具有虚拟性,一些大学生会对网络产生依赖心理,他们会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在虚拟网络中,而忽略现实生活中的人际交往,减少了现实社会的思想、道德、法律约束。因为长期的封闭,甚至还会造成严重的心理疾病,这给高校法治意识培养工作带来极大的难题。

三、混合媒体时代下大学生法治意识培养的新型路径

(一)高校对学生法律知识与行为的意识性培养

学校是知识和信息的直接传播主体,要注重榜样引领作用的发挥。为了实现法律意识培养的目的,各院校可全方位、多角度进行知识的传播与氛围的烘托,如在校园的信息宣传栏内、班级的板报展板中、校园广播或网站中,对于法治知识、信息作出重点宣传,对于学法用法的良好行为给予嘉奖和鼓励。法治教育并不仅仅在时间有限的课堂上,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发现,切身感受道德的力量、法治的力量,促使树立正确的法治意识。单纯的理论教学并不能使学生深刻认识其重要性,必要时应当引入实践性的创新型教学方式。

(二)课程内容与形式的不断创新

目前我国各大高校大多数都采用了多媒体教学形式,改善了传统教学的枯燥死板问题。利用多媒体教学可以将课程内容以丰富多样的文字、图片、视频等形式直接呈现在学生眼前,生动、灵活的教学方式更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并提高他们对课程的学习兴趣。但多媒体仅是一种教学形式,对于内容的甄选及教学个性化的设计还需要教师充分发挥自身的能动性、创造力。针对这一问题本文提出以下创新型思路:

1.将网络典型性法律事件引入课堂之上,加强教师的引导作用

课堂之上教师只是单纯地讲述课本之上的内容,学生很难全身心地进入到认真听讲的状态,如果教师在适当的时间点引入一些近期网络热点新闻、法律事件会瞬间引起学生的关注。也可把提出法律事件、热点新闻的任务交由学生,让他们提前关注、收集。课堂上应鼓励学生自由阐述自己的对法律事件、新闻的初始看法和认识,这体现出了学生的知识层次和整体分析思路。听完学生的表示教师再做点评和指正。

2.网络推广平台的有效利用——以微信为例

根据大学生的生活习惯和心理特点开发对应的专业化资源库是新媒体时代下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比如当下的大学生对微信、微博等媒体存在強烈的依赖心理,常常表现出手机不离手,随时翻看手机动态的状态。教师可利用这一特点和情况,在微信平台、微博平台上推送相关的知识内容,从而进行有效输入。对于高校法治意识培养而言,微信、微博无疑成为了有效的传播载体,将知识教育与娱乐互动融为一体,最终的教学效果一定比传统教学效果好很多。具体可以通过发起群聊,对相关话题、热点展开交流讨论,屏幕背后的学生更能够克服以往的胆怯和尴尬,大胆的表达自己想法;教师还可以利用朋友圈功能,分享一些关于法治教育的有趣故事或视频,引起学生好奇心的同时,得到更多的关注和学习。教师还能在无形之中拉近与学生的距离,使他们对自己的课程更感兴趣。除此之外,学生也可以将朋友圈中的法律信息、知识进行分享,使其传播更加广泛,影响力不断扩大。

(三)法律类相关影视剧作的效应式传播

把法治意识的培养仅寄托于课堂学习是远远不够的,法律的知识体系分支多、范围广,教师基本上不能全覆盖讲授。所以,不妨将课程的学习内容延伸到课外,带领学生在以法律道德建设为主题的影视剧中学习、体悟法的精神。法律题材的影视剧能更加具体化、生活化的呈现法律与道德,有助于学生的理解与接收。

(四)创建法律教育网站或论坛

各大院校在坚持传统法治教育的基础之上,也要充分利用新媒体,开展法治意识培养的阵地建设。最直接、有效的方式就是根据院校的发展特色及实际,创建法治教育网站或相关论坛,在这里学生与教师可以针对任何涉及到法律的问题展开自由讨论。通过网站和论坛,高校辅导员、教师、学生可随时在线互动交流、讨论,实现丰富资源的积极、实时共享。

四、总结

混合媒体对大学生法治意识的培养既存在有利的一面,也存在严峻的挑战。针对这一问题,高校应当合理发挥混合媒体好的方面,去除其对学生、教学负面的影响,积极地为学生搭建一个健康和谐的网络交流平台;教师要对学生做出积极地、理性地引导,避免学生在网络学习的同时沉迷于网络;学生则需要重点培养自身对网络事件的高度敏感性与理性判断力,使网络等新媒体服务于法治意识培养,而不是受其控、受其害。

参考文献:

[1] 韩舒扬.“互联网+”背景下传统媒体和新媒体融合研究[J].科教导刊-电子版(中旬),2018(1).

[2] 李朝康.大学生法治意识培养研究[D].云南大学,2011.

[3] 魏丽婷.大学生法治意识及教育途径探析[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0(2):124-125.

[4] 王凯悦.中国公益微电影叙事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9.

猜你喜欢
大学生
大学生付费实习“天坑”必须提防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大学生缴存公积金,这个可以有
新大学生之歌
六旬老妇“养出”了个大学生
从8 个字看大学生的政治认同
大学生实习“注水”谁之过
大学生实习如何落到“实处”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