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丹丹
摘要: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权力运行的制约监督。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动实践,深刻总结我国权力运行制约监督的历史经验,形成了一系列关于权力运行制约监督的重要论述。人民至上是其价值取向,思想防范是其政治取向,制度建设是其实践取向。这三个维度之间相互补充,构成了习近平关于权力运行制约监督重要论述的主要内涵。
关键词:习近平;权力运行制约监督;人民至上;思想防范;制度建设
中图分类号:D63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1502(2020)05-0027-05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不断推进监督理论与实践的创新发展,系统提出了关于权力运行制约监督的重要论述,为新时代完善党的监督、加强党的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
一、人民至上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权力运行制约监督重要论述的价值取向
在民主国家的权力运行过程中,执政党治国理政的核心是“治权”还是“治民”体现了执政理念的基本关切。习近平总书记认为,监督是规范权力运行的重要方式,其核心在于对权力所有者以及权力运行的规约与监督,因此,“治权”是中国共产党监督思想的出发点。反之,人民不仅不是国家管理的被动因素,反而是制约权力的主体。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赞扬人民的重要作用,要求全党全国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在党的监督中亦毫不例外。因而,人民至上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权力运行制约监督重要论述的价值取向。这种人民至上的价值取向主要表现在两个层面。
一方面,监督为了人民。坚持人民至上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和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共产党宣言》指出:“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1]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始终将人民利益置于最高位置。建党近百年的历史征程中,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继承中发展,深化人民利益至上理念。习近平总书记庄严承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习近平总书记本着对人民高度负责的态度,亲自指挥、统筹谋划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积极构建生态文明等与百姓密切相关的事项。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一个政党,一个政权,其前途命运取决于人心向背”[2]。这些态度鲜明的论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来的监督实践中得到充分体现,并使得监督的制度与方法更加完善。
尊重人民群众在历史中的主体作用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列宁指出:“劳动群众拥护我们。我们的力量就在这里。全世界共产主义运动不可战胜的根源就在这里。”[3]毛泽东指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4]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权为民所赋”,深化公权为民思想,进一步完善权力运行制约监督思想。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公权为民,一丝一毫都不能私用。”[5]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形成反腐败高压态势,值得注意的是在“打虎”“猎狐”的同时,积极开展“拍蝇”反腐。有些基层腐败,看似不如“老虎”“狐狸”影响力大,但是,“苍蝇”往往就是老百姓身边的腐败问题,同样值得高度重视。习近平总书记十分关注基层权力运行的监督制约,着力解决反腐败延伸至“最后一公里”的难题,充分体现了新时代监督是为了更好保障人民的根本利益。
另一方面,监督依靠人民。早在民主革命时期,民主人士黄炎培就中国共产党如何避免“历史周期律”问题与毛泽东交谈,毛泽东指出中国共产党有别于历史上其他的政权力量,中国共产党允许并欢迎人民群众对其监督。中国共产党也一直坚守着这一点。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始终高度关注人民群众监督权力运行的重要作用,并将自觉接受人民监督作为领导干部的基本素质。人民群众对领导干部的监督具有普遍性,在党的监督这一特殊的领域并不存在法外之地,“各级领导干部都要牢记,任何人都没有法律之外的绝对权力,任何人行使权力都必须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并自觉接受人民监督”[5]388。为有效发挥人民群众监督的有效性,党中央不断畅通人民监督的渠道,切实保障以人民为中心思想贯穿于监督的全过程。
通过保障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和表达权,进而保障人民群众监督权力运行的主体地位。一是推行重要信息公开制度,颁布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等法律法规,逐渐实现党务公开、政务公开、司法公开和各领域办事公开,切实实现“让广大干部群众在公开中监督,保证权力正确行使”[6],保障人民群众的知情权,这是保障人民群众监督主体地位的基础。二是畅通人民群众表达渠道,其中重点关注畅通两个渠道,其一是建言献策渠道,积极畅通网络、信函、邮箱、电话等渠道,并鼓励群众积极参与建言献策,责令有关部门要积极给予回应;其二是批评监督渠道,构建安全畅通的举报渠道,专线专听,并及时更新举报信息处理情况,教育党员干部要“俯下身子”多听取群众意见和建议。三是保障人民群众的监督权,各级党政部门要通过新型渠道关注百姓关切,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监督的作用,才能真正落实人民群众制约与监督权力运行的主体地位。
二、思想防范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权力运行制约监督重要论述的政治取向
思想建设历来是中国共产党的显著特点和重要优势。毛泽东指出:“掌握思想教育,是团结全党进行伟大政治斗争的中心环节。如果这个任务不解决,党的一切政治任务是不能完成的。”[7]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党的思想建设,将其作为保证新时代监督思想的政治方向的内生动力,指出:“我们共产党人的本,就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对党和人民的忠诚。我们要固的本,就是坚定这份信仰、坚定这份信念、坚定这份忠诚。”[8]
思想建设的重要目标,是通过解放思想达到统一思想,增强全党的凝聚力、战斗力。核心问题是理想信念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曾经将理想信念比作人体不可缺少的微量元素——钙,作为共产党员,如果没有了理想信念之“钙”,骨头就会硬不起来,就有可能得“软骨病”,相反,具有坚定理想信念的共产党员,骨头就硬,作风也就好一些。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大力反腐,一些高官相繼落马,其中很多官员曾经也是党和国家建设和改革中的得力干将,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但是由于理想信念动摇,逐渐放松了对自己、对家人的要求,理想信念的堤坝一旦被冲破,便一步步跨越了党纪国法的边界,令人扼腕叹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通过多次学习教育活动,着力补足共产党人理想信念之“钙”,坚定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积极推动思想建党时代化、常态化。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思想建党的重要论述,夯实权力运行的思想基础,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权力运行制约监督重要论述的政治取向。
一是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重要标志之一就是密切的党群关系,但是党群、干群关系却因为某些不正之风受到影响。习近平总书记旗帜鲜明地强调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2013年6月18日,在党的十八大召开后不到一年的时间里,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并抓住了损害党群关系的重要根源,即“四风”问题。为有效解决“四风”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的总要求。二是开展“三严三实”专题教育。2014年3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参与代表团审议时首次提出“三严三实”的重要论述。这是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再一次深化动员,是对党员干部作风建设的进一步升华。“三严三实”主题鲜明、言简意赅,注重实效,明确了党员领导干部行为准则。三是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为持续推进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和“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成果,将全面从严治党成果向基层延伸,党中央决定,2016年在全体党员中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这是将党员教育从少数领导干部向全体党员拓展的重要实践、从集中性教育向经常性教育的重要延伸,不断夯实主题教育成果,为进一步在全党范围内开展正风肃纪活动奠定良好的基础。四是建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制度。党的十九大以来,全党上下开展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中国共产党建党已近百年,在这重要的历史关口,习近平总书记站在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强调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对于教育全党同志牢记党的性质和宗旨,夯实全党的思想基础发挥了重要作用。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进一步要求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制度化、常态化,要求全党将初心和使命教育作为党员干部进行思想建设的终身课题,保证全党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
通过上述活动的接续开展,全党的作风出现了重大转变,党员干部实现了自我净化和自我提高,为强化党内监督提供了深厚的思想基础。
三、制度建设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权力运行制约监督重要论述的实践取向
权力是具有影响力和支配力的特殊资源,因此如果不能为其设置必要的制度边界,不能对其运行进行全方位的监督,就可能出现异化,妨碍权力的正常运行。
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运用扎紧制度的笼子监督约束权力。新中国成立伊始,党中央主要通过群众运动的方式推进监督,产生了全民反腐的浪潮,但是运动式反腐并不具有长期性,也很难真正实现常态化。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邓小平认识到过分集权的危害,进而提出要注重规范监督方式,恢复了纪律检查委员会的监督专责地位,并旗帜鲜明地指出制度问题是党内监督要解决的重要问题。随后江泽民进一步提出监督制度不够完善是影响监督效果的重要因素,继而胡锦涛提出通过多种监督执纪方式制度化,提升监督效果。党和国家领导人对制度在监督中的重要性的认识逐渐加深。随着权力制约监督实践与理论的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在权力制约监督思想中牢牢抓住了制度建设这个“牛鼻子”。他指出:“党的建设的经验证明,加强党内监督和纪律建设,必须要有严格的制度规范。”[9]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构建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有效机制进行了探索与实践,权力运行制约与监督的制度建设在法律规范、政策执行落实等方面取得了新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梳理完善党内法规和规范性文件。新中国成立以来,党中央颁布修订了诸多党内法规,因时间较长且随着实践发展,党内法规之间出现了相互重叠或内容相左的状况,成为有效开展权力运行制约监督的障碍。党的十八大之后,党中央对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内法规和规范性文件进行全面梳理,这一工作耗时两年,最终整理出有效文件487件,将不适宜或相互冲突的文件予以废止,并对有关文件进行了修订完善。这项工作的完成,不仅重新梳理了有效文件,为日后修订条例提供了指南,而且为推进依规治党,完善权力运行制约监督制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和前提。
其次,为权力运行制约监督设立明确的法律边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来,一方面,加强权力制约监督的国家立法,为权力运行设置法律边界。另一方面,不断推动建立完善党内法规制度。中国共产党立足于党章这一党内法规的根本大法,不断推进党内法规制度改革,不仅集中制定了近200部党内重要法规,而且修订完善了《中国共产党巡视工作条例》《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等一系列党内法规,实现了纪法衔接,织密了党员领导干部运用权力的法律法规边界,确保党的监督有法可依。
再次,强化制度的操作性和实效性。“制度制定很重要,更重要的是抓落实,九分气力要花在这上面。”[6]129制度是为执行服务的,如果制度制定后被束之高阁,就丧失了制度的价值。为保证制度的活力,需要强化制度的操作性和实效性,这就需要在以下两方面作出努力。一方面,制度制定主体明确、层次分明,便于操作。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重解决监督主体不明、纪法重叠的问题。厘清了党内各个监督主体的相关职责,党委监督承担主体责任,纪委监委履行监督执行责任,并疏通与国家监督和社会监督之间的交流渠道,形成了中国特色权力制约监督格局。同时,立足于社会主义权力制约监督的伟大社会实践,廓清党纪与国法的边界,坚持纪严于法,纪在法前,将党纪挺在前面,增强了监督制度的可操作性,保障了监督效果。另一方面,增强制度执行的实效性。为此要强化制度的约束力,完善权力监督机制,拓宽人民监督权力的渠道,“切实做到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侵权要赔偿、违法必追究”[10]。
最后,增强制度约束的权威性,加强全党对制度的敬畏之心。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制度一经形成,就要严格遵守……坚决维护制度的严肃性和权威性,坚决纠正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的各种行为。”[11]如果制度制定后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制度就成了只能看、不能用的“稻草人”,长此以往,党员领导干部便会日渐疏于自我管理,并产生侥幸心理,最终可能会走向犯罪。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时代权力运行制约与监督的重要论述具有丰富的理论和实践内涵,它从三个维度勾勒出新时代监督思想的关键点,这三个维度之间相互补充、相互递进,构成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权力运行制约监督重要论述的主要内涵。深刻理解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权力运行制约监督重要论述的三个维度,对于持续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具有重要意义和价值。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42.
[2]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61.
[3]列宁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
[4]毛泽东著作专题摘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156.
[5]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394
[6]习近平关于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论述摘编[M].北京: 中央文献出版社,中国方正出版社,2015.128.
[7]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 人民出版社,1991.1094.
[8]习近平. 在全国党校工作会议上的讲话[J].求是,2016,(9).
[9]习近平.之江新语[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7.68.
[10]习近平.在庆祝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六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9-06.
[11]习近平.强化反腐败体制机制创新和制度保障 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N].光明日报,2014-01-15.
责任编辑:翟 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