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孝干
纵观现在的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大多数学校仍然采用古老陈旧的传统教学结构模式,语文教师在讲台上“一言堂”,在面对着一群正处在青少年时期精力充沛,思维活跃的初中生时,往往会导致语文课堂气氛沉闷,学生在课堂上无精打采,对教师所讲授的知识不感兴趣,对课本内容没有探究欲,无法全身心地投入到课堂的学习中去。
近几年来中考试题风向以及部分初中生对于语文的错误认识,让孩子们对初中语文的学习索然无味,初中生对于语文的认知还停留在仅仅背诵古诗词和按照套路答题就可以获取高分上。教师应该通过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来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学生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学习,让语文课堂成为能够“培养学生主动探究,注重团结合作,增强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初中语文核心素养培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是现在初中生这方面的能力很欠缺,这和教师教学方法的采用不当有很大关系。美国教育学家克拉克认为,教师如果“能够恰当地选用教学方法,就能更好地传授知识,使学生易于形成学习技巧,有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引导学生形成积极的世界观、人生观。”想要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恰当的教学方法可以让培养结果事半功倍。
本文是笔者根据多年一线教学经验,从思维的发展和提升,语言的建构和运用,审美的鉴赏和创造以及文化的理解与传承四个方面简要分析,希望能够提高初中生语文学习的核心素养,让学生轻轻松松学好语文。
一、深挖課文内涵,加强学生思维发展
“教育就是教人思维。”这是英国教育专家爱德华说过的话。在平时学习新课的时候,课本上一些文章浅显易懂、语言凝练,学生们很容易就能自己理解,认为自己对于课文浅显的理解就已经足够了,不愿再听教师老调重弹,在讲台上喋喋不休。还有一些学术性较高、较为专业性的科普类文章,学生在学习时根本不感兴趣,这样课堂教学很难进行下去。对此,教师要通过引导学生深层次发掘课文内容的方法激发他们对于语文学习的兴趣,以此来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与提升。
在学习《土地的誓言》这篇课文时,学生在阅读一遍课文之后,就能感受到浓郁的眷恋乡土的爱国主义情怀,粗犷的地方风格以及对于日本侵略者侵犯我国土地的强烈批判。在掌握了作者思想感情之后,学生就不愿再细读文章,把握更深层次的主旨了,其实《土地的誓言》这篇抒情散文充满着饱满而又深沉的爱国热情,作者把“九一八事变”以后东北流亡人民压抑的情感,用火一样炽热的语言表达。日本侵略者强占了关东原野十年之久,作者失去了故乡,对国人来说,它是祖国完整版图上沦丧的土地,文章中对关东原野大地的怀念,正体现了中华民族驱逐民族侵略者收复东北的激情。教师要引导学生深层理解,同时教师还可以给学生展示一些表达类似情感的抗战题材的文章,让学生通过比较阅读,能够更加透彻地领悟文章的内涵和作者的深意。
而在学习学术性较强,晦涩难懂的《大自然的语言》这一课时,文章提出了很多学生平时不会接触到的知识,什么是物候,什么是物候学,物候观测对于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决定物候观测的因素有哪些,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这些比较专业的问题,让学生对这篇课文望而却步,他们对于这种说明性较强的文章并不感兴趣,所以作为教师要能够用各种各样的方式提高学生学习这类文章的积极性,让学生可以深层次感受课文内涵。比如,教师可以用丰富的网络资源,找一些有关于物候方面的短视频,在课堂上给学生展示,学生通过图文并茂、生动形象的视频画面对这篇课文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由此引发学生思考,学生思维也会更加敏捷。
二、教师提高自身功底,学生耳濡目染
语言的建构和运用的素养是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也是语文课堂教学中的重要环节,也是一项考验教师功底的教学艺术,妙语连珠的谈吐可以让学生在课前几分钟之内便把注意力集中在课堂上,对课文内容有渴求之心,学生在教师精心设计的课堂导入中可以学到语言建构的方法,这也是初中语文课堂能够顺利展开的良好基础。
恰到好处的导语可以让教学很快地进入到最佳境界,营造出良好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在和谐欢快的氛围中“乐学”。例如,在学习鲁迅先生《社戏》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设计一个能够吸引学生学习兴趣的导入语,让这节课“开门红”。这篇文章是作者回忆起心中保留的一块净土——平桥村的故事,作者难忘儿时平桥村人的真挚朴实的感情和特有的乡村风光,纯净的空气,人和人之间亲密而又和谐的关系。教师在还没有开始正式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自己组织语言,谈一谈自己的童年回忆,这在无形中就培养了学生语言运用的能力。“作者的童年回忆中有绍兴的乌篷船、水乡的社戏、一群善良可爱的玩伴,大家的童年发生过哪些有趣的事情,哪些人或事成为你心中不可磨灭的美好回忆呢?”在学生们讨论结束之后,教师可以给学生放一段舒缓轻快的音乐,然后用抒情的语调进行课堂导入:“童年,在我们心中也许是一幅五彩斑斓的图画,它勾勒出儿时有趣的故事;童年也许是一首悠扬婉转的歌曲,弹奏出了属于儿时特有的纯洁美好的幻想;童年也许是一束绚烂芬芳的花朵,儿时的欢笑就像鲜花散发出沁人心脾的芳香。童年里发生过的事情,就像是一个五彩缤纷的万花筒,有感动的事,有情趣的事,有傻傻的事……童年就是一本怎么也读不够的书,今天让我们伴随着文中“我”的经历,分享“我”在农家获得的无限欢乐。”
这样的语言不仅营造了活跃的课堂氛围,为初中生学习这篇课文,理解文章主旨大意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更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妙语连珠,对语言的建构和运用能力,学生不自觉地也会向教师学习这种语言把控方式。对于语言的建构和运用,曾经有一位专家这样总结:“名言警句,群情振奋;故事谜语,妙趣横生;对比悬殊,令人吃惊;志士伟绩,鼓舞精神;巧设悬念,开拓意境;点将开篇,活跃气氛;新闻奇事,娓娓动听;切身利益,人人关心。”教师可以参考以上技巧,根据不同的课文内容采用不同的语言表达方式,让学生耳濡目染,逐渐加强对于语言的建构和运用能力。
三、明确文章手法,激发学生审美
初中语文所接触的手法多种多样,有象征、对比、烘托、前后呼应、欲扬先抑、托物言志、借物抒情、联想,等等,学生要根据实际情况来分析文章使用的手法,课堂的内容,课文题材,学习的要求和目的等,这些都应该是考虑的因素。只有这样,才能加强初中生对美的理解和创造,让学生在面对一篇文章时,能迅速分析出文章的主旨大意,同时让学生的审美求知欲由潜伏状态转入活跃状态,促进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的提高,培养初中生语文学习的核心素养。
例如,在教授《海燕》这篇课文时,学生通过课前的预习以及之前的积累,可以知道这篇文章用了象征手法,借助海燕的具体形象,来表现出抽象的概念、思想和情感。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一步对海燕的象征意义进行探究,“同学们,这篇文章运用了象征的手法,那么谁可以说说这篇文章中的物象分别都象征了什么?”文中写道:“在苍茫的大海上,狂风卷积着乌云,在乌云和大海之间,海燕像黑色的闪电在高傲的飞翔”“一会儿翅膀碰着波浪,一会儿箭一般地直冲向乌云,它叫喊着——就在这鸟儿勇敢的叫声里,乌云听出了欢乐,在这叫喊声里——充满着对暴风雨的渴望,在这叫喊声里乌云听出了愤怒的力量,热情的火焰和胜利的信心”。从这些语句可以看出海燕象征着乐观自信,骁勇善战的无产阶级革命先驱,而海鸥、海鸭、企鹅,这些动物象征着那些害怕革命会破坏它们安乐窝的各种各样的假革命者和不革命者,文章中的暴风雨象征着在20世纪初俄国革命前夕一触即发的危急形势,乌云、闪电、雷声、狂风这些自然环境则象征着反革命的黑暗势力,大海象征着广大人民群眾的力量。
通过对课文手法的分析,不仅使学生了解了海燕的形象及其意义,更重要的是提高了学生对美的认识。要想让课堂提问成为艺术性很强的平台,增强初中生审美鉴赏能力,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掌握分析文章手法的能力,更要让学生敢想敢说,敢于把自己对文章“美”的理解说出来。
四、品味优秀文化,加强学生对文化理解
初中语文的学习活动,其目的不仅是为了让学生能够自己动手实践,最大程度地发挥学生自身的学习潜能,更重要的是加强学生的精神文明建设。让初中生能够感受到中华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文化自信”,新一代青年要把优秀的文化、伟大的精神发扬光大。
例如,在学习《邓稼先》这篇课文时,我们可以深深地感受到邓稼先恪尽职守以及舍小我为大家的奉献精神。这篇文章由“从任人宰割到站起来了”“两弹”元勋、邓稼先与奥本海默、民族感情友情、我不能走、永恒的骄傲这几个部分组成,分别体现了邓稼先不同的性格特征。教师可以让每个小组负责不同的部分对课文进行精读,从课文的字词句中体会邓稼先的优秀品质。比如,第一小组负责邓稼先1985年重病期间写了一份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核武器发展的建议书这部分内容,通过小组成员共同努力合作学习,可以从文章字句中感受到邓稼先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为了国家建设无私奉献的精神。小组学习完成之后,教师可以让每个小组选派一名成员来谈谈自己小组的感悟,“当大漠的苍茫点缀了蘑菇云的硝烟,当五星红旗升起在联合国的上空。是他,长空铸剑,吼出雄师的愤怒;是他,以身许国,写下山河的颂歌。”通过这篇课文的学习,学生们感受到了国难当前知识分子的英雄本色,这对于提高初中生的文化修养有很大帮助,加强了学生对优秀文化的理解与传承。
综上所述,提高初中语文核心素养的方法有很多,教师要根据课堂实际情况穿插运用于课堂教学,这样才能使课堂气氛更加活跃,激发初中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提高学生语文学习能力,并且提升语言运用能力及文化理解传承能力。除此之外,教师也要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结合实践,学会创新,不断提高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作者单位:福建省厦门双十中学(36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