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晓梦
当我们谈论标题的时候,我们在谈论什么?借现代广告之父大卫·奥格威的一句话,“标题,比本文多5倍的阅读力,如在标题里未能畅所欲言,就等于浪费了80%的广告费”。文章标题的重要性由此可见一斑。
若以人喻文,那么标题可以被视为一个人的眉眼,一个好的标题往往能令人“眼前一亮”“一见钟情”。文章的标题主要包括主标题、副标题和文章内小标题三类,主标题更多起到吸引读者注意的目的,副标题是对文章内容的进一步解释说明,文内小标题则为整篇文章架设出清晰的结构。关于如何制作标题的文章已经数不胜数,各种不同体例文章的标题制作方法也都有所不同,本文仅以《中小学管理》所发文章的标题制作为例,探讨主标题的优化策略。
要系统架构一个好的标题,需要作者至少关注两个基本路径,第一是读者视角,第二是产品思维。
当我们在研究标题的时候,不妨“转个身”将自己看成是一名读者,从读者视角出发看什么样的标题更加引人注意。这里有一个更深层的含义,即我们是“为读者写作”,而不是“向读者写作”,我们要呈现的内容应能够解决“真问题”,给读者带来“真获得”。所以标题最好不是作者视角的“我想表达什么”,而是读者视角的“我想为你解答些什么”。如“乡村中小学校长需要怎样的培训‘大餐?”“中小学教师需要怎样的专家入校指导?”等标题,就显得略微多了几分读者关怀。
除了读者视角,架构一个好的标题还需要作者有产品思维。一篇文章诞生的过程也可被视为作者完成一件要“卖给”期刊编辑以及读者的“产品”制造过程。若是真心想卖出大作,作者需得以产品经理的严苛视角对产品的门面—标题,进行系统考量。以产品思维架构标题,应大致包括三个层面的具体行动:研究你准备发表文章的期刊和受众,让标题成为连接;针对你想要传达信息的受众进行标题的“专业化生产”;对标题进行艺术化提升。完成上述系列操作之后,标题应满足主题聚焦、逻辑清晰、令人眼前一亮等条件。如某篇文章以学校如何构建学生评价体系为主要内容,“创新实施学生评价,促进核心素养校本落地”的标题基本完成了呈现文章核心思想的任务,但还可通过产品思维继续打磨。编辑后文章的标题为“倾听生命的‘律动:学生核心素养评价的校本探索”,有明确的主题(学生核心素养评价)、清晰的逻辑(学生评价的校本层面探索)以及文字的优化与优雅(倾听生命的“律动”的比喻修辞)。
一个好的标题应该让读者感觉到有联系(是读者关心的内容)、有意思(是一个独特的視角)、有期待(读者可以从中找到问题的解决办法)。基于以上原则对标题进行品质提升也只需两个步骤:先立题,再炼题。
其一,立题要“达”:清晰阐释文章的价值与亮点。标题应包括文章聚焦的领域以及关注的问题,要能呈现出整篇文章的亮点和创新点。孔子有云:“辞达而已矣”,这也是我们想表达的对标题的最基本要求。即标题首先要能够清楚地表达出文章的核心要点,做到“辞达”。标题切中要点能够有效提升一篇稿件在众多稿件中的被关注率。而诸如校训型(如《礼贤 自律 宽容 担当》)、口号型(如《师道有爱 心中有善》)、过于简单型(《好戏连台》)等标题,则让人难以对文章的核心内容进行判断。
其二,炼题靠“磨”:让标题变得新颖、有趣、引人注目。这需要作者先提炼出标题中的关键词,再用文内或文外语言色彩更加丰满的词汇对关键词进行替换升级。磨亮标题的关键在于寻找和替换。寻找和替换是作者进行思维发散和收敛的过程,发散可基于文史典故、文内亮点、社会热点、政策焦点、自身特色等视角,借助各类书籍以及作者自身的文化积淀实现;收敛的过程也就是针对标题进行反复磨改的过程。《中小学管理》刊载的每篇经过至少20次修改打磨后的稿件的标题,都是编辑们在持续地燃烧大脑,划掉无数个不完美标题之后的呕心之作。我们在进行标题优化时还要切记一点,我们使用所有修辞手法、词语转换等手段的目的,都是为了更精准表达文章的主要内容和核心观点,不要为了让标题“看起来很美”,而进行概念的强拉硬拽和堆砌辞藻。
最后还想说的是,制作标题与提升写作能力一样,并没有特别固定的“套路”可循,若说有,那就是持续地学习和积累,“腹有诗书气自华”,积累多了,好标题自然就会冒出来。
(编辑 柴纯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