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化学习的实施困境与突破之策

2020-10-20 06:23石莉
中小学管理 2020年8期
关键词:学科过程思维

石莉

近两年,我国教育界对于项目化学习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均呈现火热趋势。但是,我们也清晰地看到,项目化学习在实施过程中还存在许多误区,面临许多困难。笔者所在的江苏省南京市雨花外国语小学于2016年9月开始开展项目化学习,在三年多的实践中,我们走过一些弯路,也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以下笔者仅从项目化学习在实践层面的几个关键问题切入,呈现我们的思考和实践。

一、如何进行项目化学习的顶层设计?

项目化学习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式,指向学习的本质,近年来受到很多学校的追捧。但是目前很多学校在开展项目化学习时,整体规划仍显不足,对于学习内容也缺少系统化的设计。

我们要理性地认识到,项目化学习并不适合所有的学科和所有的学习内容。它可能更加适合策略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习得,对于那些事实性知识和系统性的框架习得并不十分适用。此外,项目化学习在不同学科的有效性也不尽相同,经研究发现,在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领域,由于与真实世界的联结更为紧密,其有效性普遍较高;在语言习得领域,引导学生在真实情境中运用语言,也体现了较好的效果;但在数学领域有效性相对较低,仅在“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中有实证支撑。因此,项目化学习不宜遍地开花,在各个学科全面推进。与此同时,由于项目化学习是一种深度学习,可能运用到文献查阅、社会调查、模型制作、实践创作等多种方法,因此一个项目的实施不是一两个课时就能完成的,很多时候需要学生利用课后时间完成,因此,如果学校倡导全学科参与,但又缺乏整体统筹,各种各样的项目实践研究必然会给学生带来过重负担,而且无法保证项目化学习的质量。

因此,中小学校在开展项目化学习时需要有顶层设计和系统规划,要考虑到学科差异和时间成本,要基于学生核心素养,聚焦每个学科的核心知识和关键能力,进行学习内容的项目化设计。以我校为例,我们充分发挥南京市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基地校的优势,成立课程研发团队,结合学校地域文化和学生兴趣爱好,共研发了12个项目主题,每个年级每学期开展一个项目研究。为了让课程有效落地,学校整合了学习时间,将每周五下午固定为项目化学习时间;重构了学习空间,打通课堂内外,建立校内课程基地、校外活动场馆和网络资源平台;统整了学习内容,不同学科背景的教师组成年级课程团队,围绕项目主题,从科学、人文、艺术、实践等板块进行内容统整。如今,项目化学习正在校园里热腾腾地展开。

二、如何实现多种学习方式的有机整合?

在项目化学习引入之前,很多学校都尝试过一些新的学习方式和课程样态,诸如主题式学习、基于问题的学习、综合实践活动、STEM课程等。因此,项目化学习的实施并非零起点,但与此同时,很多教师也面临认识的困境,实际操作时常常将这些概念混淆不清。例如:在项目化学习起步阶段,很多教师往往会把“跨学科学习”误解为“多学科融合”,因此出现“学科知识拼盘”的现象;还有的教师把主题统整课程误认为项目化学习,如以“春天”作为主题,从语文、美术、音乐、科学的角度,分别去设计朗诵、绘画、演唱、观察等活动,各学科之间却没有必然联系。这就是因为没有把握项目化学习的核心内涵。我校在项目化学习实施初期也曾走入这样的误区。

项目化学习要基于真实的问题情境,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去解决一个有挑战性的问题,但并非各个学科围绕某个主题各自设计活动。因此,在实践中,我们要厘清这些概念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如它们在问题驱动、学科融合、探究实践等方面所具有的共通之处,明确项目化学习的内涵和特征,通过有机整合,实施更有深度的项目化学习。例如:我校就是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进行整合,开展项目化学习的探索。如“雨花茶文化”原是五年级综合实践活动的一个主题,学生从认识品种、了解历史、体验制作、学习茶艺等不同方面对雨花茶开展研究。作为项目化学习来设计,我们从科学、美术、数学、语文学科提炼出核心知识,以“如何举办一场雨花茶推介会”为驱动问题,引导学生运用决策、调研等高阶认知策略来设计实践活动,将原先的研究内容进行整合,体现了跨学科学习的特点。

三、如何“卷入式”提升教师的项目设计能力?

项目化学习作为一种新的学习方式,深受学生欢迎,但是对于大部分教师而言却存在畏难情绪。即使是敢于尝试新事物的教师,在实施过程中也会感到力不从心。

项目化学习的价值在于改变了传统的教与学的方式,将知识教学转换成真实问题的解决,从而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知识迁移运用的能力。因此在项目实施前,教师应该是设计者,要根据学生认知水平和课程标准要求,设计项目及项目呈现的形式。在实施过程中,教师应转变为指导者,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他们在自主设计、分析、制作、改进的过程中不断调整方案。但有些时候,学科教学的思维定式会使教师始终处于设计师的角色,围绕驱动性的问题,设计相关活动,设计研究方法,设计成果发表方式等,完全主导了整个项目的实施。学生根据教师的设计按图索骥,禁锢了自己的思维,这仍然是“换汤不换药”的教师本位的学习方式。

要保证项目化学习的有效实施,必须提升教师项目设计的能力。虽然国内外已有一些成熟案例可以借鉴,但不可能仅仅通过专题讲座和培训活动就提升教师的设计能力。教师只有“在游泳中学会游泳”,在实践的过程中慢慢学会项目设计,而且也不是设计固定的学习过程,关键在于如何发现问题,如何在学生探究过程中为他们提供思维的支架。以我校“设计校园景观”这个项目的实施为例,在整个过程中,教师步步引导,支持学生的研究。第一步,引导学生上网搜集资料,了解园林的基本特点;第二步,发现都是纸上谈兵印象模糊,启发学生可以实地考察有特色的园林,学生选择了“金陵第一园”瞻园;第三步,学生交流考察收获,发现园林设计和主人的生活背景息息相关,教师鼓励学生思考设计校园景观还需要做些什么,学生通过采访校长了解学校的文化、愿景等;第四步,综合搜集到的资料,学生绘制设计图,完成设计沙盘。在这一过程中,教师陪伴、观察、支持、鼓励着学生,在他们遇到困难时相机点拨。每一个项目的完成既是学生的研究过程,也是教师的成长过程,这种“卷入式”的培训更能促进教师能力的提升。

四、如何从热闹的“做项目”走向学生的深度学习?

项目化学习的兴起,在很多学校掀起一股“做项目”的热潮,这也导致了项目化学习实施的一个误区,即只见“项目与作品”,不见“学习与思维的过程”。

项目化学习的本质应该是“学习”,学生在动手做的过程中,要在身体和大脑之间建立联系,体现思维的发展和变化,没有深度的学习,没有思维的作品,不是真正的项目化学习。如何将校园里热闹的“做项目”现象,转化为真正的“项目化学习”?这就需要我们把目光聚焦在“学习”上,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思维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深度理解学科知识,形成学习迁移的能力。而思维能力的培养应贯串整个项目化学习过程,包括项目的设计、实施和评价环节。

首先,项目的设计环节应该是师生共同参与,寻找核心知识,并将其转化为驱动性问题。例如:我校开展的“花田记”项目,将科学种植、数學测量、语文表达、美术绘画、劳技制作等知识融入其中,以“举办一场赏花会”来驱动项目开展。针对此,学生们就要自主设计:花田如何规划?土壤适合种什么花?如何种植、养护花卉?有哪些成果可以在赏花会上展示……挑战性任务的设计,促使学生主动思考,以高阶学习裹挟低阶学习,建构学科知识与真实世界的联系。其次,项目实施的过程,就是学生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如有的小组种花没有成功,该如何参加赏花会呢?他们会调整方案,总结失败原因,撰写研究小报告;或是以诗歌、绘画的形式展现他们对生命的尊重。最后,项目的评价环节不仅仅是对成果的评估,而应该是对项目化学习进行全程评估,可以借助项目日志、思维导图、学习档案袋等形式将学生思维的轨迹记录下来,以展现深度学习的过程。

在项目化学习的研究实践过程中,我们需要冷静地审思目前的实施困境及突破路径,在不断迭代中推进项目化学习,让学生的学习真正发生,让学校的课程真实生长。

(编辑 谢凡)

注释:

① 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20年度立项课题“促进学生深度学习的项目化学习评价策略研究”(课题编号:D/2020/02/106)的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学科过程思维
科学构建超学科STEAM课程
描写具体 再现过程
深入学科本质的深度学习——以“表内除法”为例
“超学科”来啦
思维总动员(二十五)
思维总动员
善问让思维走向深刻
学生获奖及学科竞赛
在这个学习的过程中收获最大的是哪些,为什么?
圆满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