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沂蒙精神研究述评

2020-10-20 06:13张凯峰于永国
老区建设 2020年18期
关键词:沂蒙精神研究述评新时代

张凯峰 于永国

[提 要]沂蒙精神孕育于悠久灿烂的沂蒙历史文化,形成于革命战争年代,发展于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弥新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是伟大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视察临沂,就弘扬沂蒙精神发表了重要讲话,沂蒙精神的研究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其实践维度指向更加明确,内涵挖掘更加深入,特别是围绕沂蒙精神與党的群众路线、沂蒙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沂蒙精神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沂蒙精神的比较研究等方面,学界着力较多。文章对新时代以来学界对于沂蒙精神的研究进行了梳理,力图对研究现状进行一个全景式的剖析。

[关键词]新时代;沂蒙精神;研究述评

[作者简介]张凯峰(1977—),男,天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中共党史;于永国(1994—),男,天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天津 300072)

一、整体概览

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临沂时指出:“沂蒙精神与延安精神、井冈山精神、西柏坡精神一样,是党和国家的宝贵精神财富,要不断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发扬光大。”[1]自此,学界之于沂蒙精神的研究进入一个新的阶段,重要研究成果频出。

围绕“沂蒙精神”这一主题,通过对CNKI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的检索,截至2020年4月共有相关论文650余篇。从1990-2012年的发文总量为187篇,2013-2020年4月的发文总量接近470篇,而2018年和2019年两年的发文量均超过100篇。近七年多的发文总量大约是过去22年发文总量的2.5倍,其中山东学者对沂蒙精神研究成果的贡献率较高。围绕“沂蒙精神”这一题名,对博硕士论文进行检索,发现硕士学位论文13篇,其中山东高校7篇,均为2013年以后发表。较为重要的著作是由高等学校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与文化资源研究中心理事会秘书处组织编写,费聿灰、徐东升主编的《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系列读本 沂蒙精神》、中共党史出版社出版的《沂蒙精神学习读本》和徐东升、汲广运编写的《沂蒙精神研究》。

在相关方面的支持下,高校和科研院所等部门积极举行沂蒙精神研讨会,众多独到、新颖的学术观点得以呈现,为提升沂蒙精神在新时代的影响力以及更好弘扬沂蒙精神提供了重要的引领作用。主要的学术研讨会有:2013年4月,由光明日报社、山东省委宣传部、山东省社科联和临沂大学等单位共同举办的主题为“沂蒙精神与群众路线”的学术研讨会;2014年4月,由山东省委宣传部、山东省委组织部和临沂市委等单位共同举办的主题为“弘扬沂蒙精神与践行群众路线”的学术研讨会;2018年11月,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人民日报社、山东省委主办,山东省委组织部、山东省委宣传部、临沂市委承办的“水乳交融 生死与共”沂蒙精神与新时代党群关系的理论研讨会。在这几次重要的会议中,与会人员主要就“深入挖掘沂蒙精神的内涵”“深刻把握沂蒙精神的特质”“沂蒙精神与群众路线”“弘扬沂蒙精神的重要意义”“沂蒙精神与新时期党的建设”“沂蒙精神的传承与弘扬”“沂蒙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互动性”等内容进行了热烈的讨论。

新时代,沂蒙精神的研究在成果数量、研究深度、学术影响等方面较以往有了大幅提升,为拓展沂蒙精神的影响力、发挥其启发时代的巨大价值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二、内容述要

革命战争年代,沂蒙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为粉碎敌人的进攻付出了巨大的牺牲,谱写了气壮山河的壮丽史诗,沂蒙精神由此而产生。新时代,学界围绕沂蒙精神的内涵研究、沂蒙精神与党的群众路线研究、沂蒙精神与党群关系研究、沂蒙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研究、沂蒙精神与文化自信研究、沂蒙精神的时代价值研究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一)沂蒙精神的内涵研究

在沂蒙精神内涵研究方面,学者们从不同视角对其进行了解读,可圈可点处颇多。习近平总书记视察临沂时指出,“革命胜利来之不易,主要是党和人民水乳交融,党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为人民谋解放,人民跟党走,无私奉献,可歌可泣啊!”[2]这为学者们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遵循。

1989年12月,《临沂大众》发表的《发挥老区优势 弘扬沂蒙精神》一文中,第一次出现“沂蒙精神”这一提法。翌年,时任山东省委书记姜春云将沂蒙精神概括为:立场坚定、爱党爱军、艰苦创业、无私奉献。1992年,江泽民同志在临沂视察时写下“弘扬沂蒙精神 振兴临沂经济”的题词。江泽民题词五周年后召开的沂蒙精神研讨会,将沂蒙精神的内涵概括为:爱党爱军、开拓奋进、艰苦创业、无私奉献。[3]这一提法一直延续至今。期间还有过一种提法,即“吃苦耐劳、勇往直前、永不服输、敢于胜利、爱党爱军、开拓奋进、艰苦创业、无私奉献。”[4]这一概括较为详尽,但是内容较多,不易诵记。第一种提法则言简意赅,被更多人熟知。

习近平总书记视察临沂,就沂蒙精神发表重要讲话后,学界对沂蒙精神内涵的表述有了多维阐述。周忠高认为,军民水乳交融、生死与共是沂蒙精神的本质。[5]王成娟认为,革命实践中锻造的沂蒙精神,是山东党政军民共同创造的宝贵精神财富,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党群关系是它的精神实质。[6]张学强将沂蒙精神内涵表述为“党群同心,水乳交融”“军民一家,生死与共”[7]。王玉君指出,沂蒙精神内涵是“共产党八路军‘为人民靠人民、忠诚看齐革命到底,人民群众‘听党话跟党走、敢于斗争无私奉献”[8]。李高东将沂蒙精神的内涵表述为“为了人民群众、依靠人民群众、忠诚看齐、革命到底,紧跟共产党、热爱子弟兵、艰苦创业、无私奉献”[9]。李纪岩从党政军、人民群众与沂蒙精神的双重主体相匹配的角度出发,将沂蒙精神的内涵概述为“大仁大义、奋发有为”[10]。柳建辉将沂蒙精神的特质内涵概述为“爱党爱军,无私奉献;军民交融,生死与共;顾全大局,勇于担当;敢于胜利,善于胜利”[11]。

文化自信是新时代“四个自信”中最为根本的自信,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就不会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新时代,学者对弘扬沂蒙精神、坚定文化自信的研究主要从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两个方面进行阐述。共识性的认识是,沂蒙精神作为一种丰富内涵的代表,是新时代培育文化自信的重要资源,弘扬沂蒙精神对坚定文化自信具有重要的价值。但是沂蒙精神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双向互动性的研究还相对薄弱。

(五)沂蒙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

沂蒙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形成的时间、内涵表述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性,但是就本质而言,两者却具有一致性,都源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都以实践为导向,且二者在具体实践中又会形成一种良性互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会充盈沂蒙精神的内涵,沂蒙精神的良好践行亦会内在地助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

孙宝华在总结沂蒙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相同之处时指出,二者具有高度一致性。沂蒙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脉相承,二者都体现出马克思主义的价值意蕴、都彰显了强烈的爱国主义、都蕴含了优秀的中华传统美德。[17]有学者在总结沂蒙精神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异同时指出,二者表现为局部和全部、个体和共同、一般和具体的关系:沂蒙精神最早体现为沂蒙区域人民群众先进的观念意识、思维活动和一般心理状态;所不同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代表的是国家领域、社会整体和全部公民的主导价值观,是最高层次、最普遍意义的共同价值观、价值追求和行为准则。[18]在传承沂蒙精神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价值契合上,学者们分歧并不大,普遍认为要充分发挥沂蒙精神作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路径作用、充分发挥沂蒙精神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载体作用。

综上所述,在沂蒙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二者的异同方面,学界给予了清晰的界定;在传承沂蒙精神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价值契合上,也达成了一致性的认识。但是,就沂蒙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体内容的契合研究上,学界的着力还是不够,相关学术成果比较匮乏。

(六)沂蒙精神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工作研究

沂蒙精神是红色文化资源的优秀代表。沂蒙精神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内涵,其独特的文化内涵体现出在其形成和发展过程中越发绽放出红色教育魅力。[19]将其丰富的内涵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工作,能够培塑学生的红色精神,提升学生的爱国情感,升华对伟大民族精神的认识。

孙海英认为,沂蒙精神是沂蒙红色革命文化的结晶,是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课的宝贵资源。积极培养当代高校学生对沂蒙精神形成过程的历史认同以及对沂蒙精神的价值认同与文化认同,是培塑大学生文化自信的有效途径。[20]作为沂蒙地区的重要高校和沂蒙精神研究的主阵地,临沂大学率先设立红色文化与沂蒙精神教研部,开设相关课程。具体做法为:将沂蒙精神融入思政理论课的具体教学中,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魅力;积极将沂蒙精神融入校园文化建设的各个方面;积极将沂蒙精神融入社会实践中,拓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链条。[21]王纪明指出,临沂大学创新性地提出了“红色育人工程”,这对于推进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促进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具有积极的作用。[20]

岳峰、徐东升认为,沂蒙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可以推动教学观念、教学方式、教学内容的改变,并且从打造沂蒙精神为导向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模式、搭建沂蒙精神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深化的实践平台、建构沂蒙精神向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深化等方面谈了沂蒙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课的创新路径。[21]

学术界普遍认为,作为红色革命文化、革命精神的杰出代表的沂蒙精神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课的宝贵资源,并且提出了将沂蒙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课的具体途径和积极意义。但是,在将沂蒙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课具体路径的释析上,学者们的观点并未能形成共识,实践路径以及相关重点问题的研究有待进一步深化。

(七)沂蒙精神的时代价值研究

沂蒙精神与延安精神、井冈山精神、西柏坡精神同等重要,同为党和国家的宝贵精神财富,深入挖掘其时代价值是沂蒙精神研究的应有之义,学术界对此研究较为深入,学术成果较为丰富,质量较佳。

安盈洁分别从经济助推、价值导向、文明传承三个角度阐释了沂蒙精神的具体价值,即沂蒙精神是区域经济稳定健康发展的精神源泉,是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持久动力;沂蒙精神是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具体体现;沂蒙精神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宝贵精神财富,是对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的继承和弘扬。[22]

李洁分别从沂蒙精神是民族精神的集中彰显、沂蒙精神是中国革命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沂蒙精神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动力三个角度诠释了沂蒙精神是伟大民族精神的具体表现;从沂蒙精神是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的需要、沂蒙精神是更新观念改革创新的动力、沂蒙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宝贵财富三个角度诠释了沂蒙精神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当下的重要价值;从沂蒙精神是建设大临沂、新临沂的精神动力,沂蒙精神是建设大而强、富而美的新山东的需要两个角度,具体解释了沂蒙精神对区域性建设的重要价值。[23]

王善英则从沂蒙精神是马克思主义本土化的理论成果维度,阐释了沂蒙精神所体现的马克思主义基本思想,具体表现为:沂蒙精神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坚定的政治信仰、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开拓创新的实践精神、体现了馬克思主义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思想,也正是通过四个方面体现出沂蒙精神在新时代的价值意蕴。[24]

苏彦荣指出,新时期弘扬沂蒙精神有利于提高党的威望,增强全党全民的凝聚力,有利于推动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有利于净化人们的心灵,有利于反腐倡廉,有利于社会安定。[11]有学者指出,应从三个方面认识沂蒙精神的价值,一是党群同心,人民坚定跟党走;二是以心换心,党为人民谋解放谋幸福;三是秉持初心,党对共产主义的坚定信仰。新时代弘扬沂蒙精神,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赢得民心。[25]

对于沂蒙精神与党的初心使命,学者们的观点大都一致,即牢记人民群众为我国革命胜利的付出,时刻将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

总体来看,学术界对于沂蒙精神的时代价值研究较为深入,成果丰沛,不同领域的学者从不同角度诠释了沂蒙精神的时代价值。但是沂蒙精神的时代价值会随着时代的前进而衍生出新的价值意蕴,沂蒙精神时代价值的系统性和完整性仍需要学术界持续关注,形成共识性的认识。

(八)沂蒙精神的比较研究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沂蒙精神与延安精神、井冈山精神、西柏坡精神一样,是党和国家的宝贵精神财富。基于此,学界积极将沂蒙精神与其他红色精神进行了比较研究。

有学者就沂蒙精神与红船精神的异同进行了研究,并指出作为中华民族伟大的民族精神和革命精神,二者一脉相承,始终贯穿着创新、奋斗、奉献的伟大实践,都是中国共产党人薪火相传的红色基因、精神源泉。沂蒙精神与红船精神等红色精神构建起党在前进道路上不断战胜各种困难风险、夺取新胜利的精神力量和精神财富。但在具体内涵、创生主体、与传统文化的关系方面又存在着较大的差异。[26]

有学者将沂蒙精神与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进行了比较,指出沂蒙精神与这三种伟大的精神构成了当今中国的四大革命精神。这四大革命精神虽然在内涵、承载主体、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等方面不同,但却同样都蕴含着坚定的理想信念、群众路线、艰苦奋斗等内容。沂蒙精神与这三种精神一脉相承,统一于中国革命的总过程。其中,中国革命精神的总源头是井冈山精神,中国革命精神的集大成和成熟形态是延安精神,“历史转折之魂”是西柏坡精神,中国革命精神的崭新发展阶段则是沂蒙精神,是介于延安精神与西柏坡精神之间的桥梁。[27]也有学者经过对相关数据的比对,指出沂蒙精神的研究一定程度上弱于延安精神、井冈山精神和长征精神,应该通过相应的措施推动沂蒙精神研究纵深推进。[28]

综上所述,新时代学术界对沂蒙精神与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比较研究,明确了沂蒙精神与这四种伟大革命精神在内涵、创生主体、承载主体等方面的异同,为更加准确地认识和把握五种伟大革命精神提供了方向指引。但学术界对于沂蒙精神与除上述四种革命精神之外的革命精神的比较研究还较为薄弱,例如对于沂蒙精神与红岩精神、古田精神、太行精神的研究等。

(九)传承弘扬沂蒙精神的着力点研究

马克思指出,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凡是把理论引向神秘主义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29]即实践性是社会生活的本质性,只有通过实践才能推动人类社会不断向前发展。沂蒙精神作为一种先进的精神力量,只有通过人的具体实践才能将其转化为物质力量,从而推动社会的发展进步。用恰当有效的方式和途径弘扬沂蒙精神,是推动沂蒙精神落地开花至为重要的一环。

刘家义指出,要从深刻把握沂蒙精神的特质内涵、讲好沂蒙精神的感人故事、打造沂蒙精神的文化品牌三个方面着力对沂蒙精神进行传承;[30]王玉君从四个角度阐述了弘扬沂蒙精神、传承红色基因的着力点。一是坚守灵魂,让红色基因在政治上鲜明验证;二是抓住关键,让红色基因在干部队伍中扎根;三是厚植基础,让红色基因在全社会薪火相传;四是加强践行,让红色基因在推动党和人民的事业发展中彰显生命力。[31]徐莹指出,沂蒙精神作为一种精神财富,使其散发出长久生命力的关键是依据历史使命的不断变化,准确把握沂蒙精神与时代发展的结合点。[32]

黄建国从弘扬“革命理想高于天”的政治信仰,锤炼党性修养;克服党内各种陋规习俗,坚定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始终践行党的群众路线,以人民为中心进行广泛政治动员三个角度对新时代沂蒙精神的传承进行了阐述。[33]李志勇指出,如何继承弘扬沂蒙精神,最重要的启示在于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持续赢得民心,并从党的建设、以人民为中心、扭住发展不放手三个角度阐述了弘扬沂蒙精神的着力点。[25]

刘延宏指出,要使沂蒙精神这一先进的政治文化深入群众,要对其内涵进行大众化的阐释,使群众便于理解;重视沂蒙精神所蕴藏的教育功能,使党员干部通过学习沂蒙精神的内涵,强化先进性和纯洁性;促进沂蒙精神转化为制度规定,使其在具体制度的设计安排中得以体现。[30]徐绍远指出,要利用丰富的新媒体资源充盈沂蒙精神的宣传形式,特别是要利用好VR虚拟技术、H5场景制作、微博、微信等现代化手段来宣传沂蒙精神。[34]

综上所述,学界对于传承和弘扬沂蒙精神的着力点进行了深入研究,提供了独到新颖的视角,其中某些观点也形成了共识性的认识,比如传承与弘扬沂蒙精神必须要落实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上等。但也要注意到,沂蒙精神的形成是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中,今天我们已经步入新时代,必须要准确把握沂蒙精神与时代发展的契合点,使沂蒙精神的研究更好服务于时代发展的现实需要。

(十)推动沂蒙精神研究走向深入的举措研究

沂蒙精神的形成、发展与弥新熔铸于党领导人民进行的革命、建设与改革的伟大历史进程中,它既带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又深深与民族性、时代性相交融,是有着丰富内涵和重要时代价值的革命精神。推动沂蒙精神研究走向深入,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興注入磅礴精神力量,是新时代传承与弘扬沂蒙精神的应有之义。

曲筱鸥深入分析了沂蒙精神理论研究的历史、现状,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她认为,沂蒙精神的研究较其他优秀革命精神的研究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应该从沂蒙精神研究的“数量”和“质量”上入手突破沂蒙精神研究的不足。在“数量”方面,她认为应该增加沂蒙精神研究人员的数量和研究经费的数量,增加沂蒙精神研究成果的数量;在“质量”方面,她认为应该提升沂蒙精神研究团队的层次、深入挖掘沂蒙精神的内涵和核心价值,催生创新性的高水平研究成果。[32]

徐元绍在详尽分析了三十年来沂蒙精神理论研究之后,指出政府是沂蒙精神理论研究宣传的主导层面,政府要多措并举营造沂蒙精神宣传的浓厚氛围,通过文艺创作与演出、学术研讨会等方式提升沂蒙精神在区域和全国的影响力;深化对沂蒙精神内涵和特质的研究,深刻诠释沂蒙精神与时代进步的耦合性。[39]

推动沂蒙精神研究走向深入是凝聚人心、鼓舞斗志,实现中国民族伟大复兴的现实需要,是弘扬沂蒙精神的紧迫要求。综上所述,学者们对深化沂蒙精神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视角和科学的方法支撑,沂蒙精神历久弥新,需要更多的人和社会各界的力量来关注,推动新时代沂蒙研究更上一个台阶,以此来彰显它不朽的价值。

三、深化新时代沂蒙精神研究的思考

总的来看,新时代以来学界对于沂蒙精神的研究呈现出质量和数量均大幅提升的趋势,取得了重要的进展,为弘扬沂蒙精神、传承红色基因,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但也存在一些薄弱的方面,需要打通这些薄弱环节,推动沂蒙精神的研究更上一个台阶。

(一)关于优秀共产党人以及有关英雄群体对沂蒙精神所作贡献的研究比较薄弱。沂蒙精神形成于中国共产党领导沂蒙军民进行的革命战争中,不计其数的共产党员、革命军人与沂蒙地区的百姓水乳交融,与敌人展开殊死搏斗,为革命胜利作出了重要的贡献。这其中一些卓越的中国共产党人和英雄群体为沂蒙精神的形成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比如孟良崮战役中的陈毅同志、粟裕同志,以及曾长期生活、战斗、工作在山东省莒南县大店镇(八路军115师司令部和中共山东分局、山东省政府诞生地)的刘少奇同志、罗荣桓同志及“沂蒙六姐妹”等英雄群体。人是沂蒙精神创生的决定性因素,深入挖掘探究优秀共产党人、英雄群体对沂蒙精神形成的贡献,不仅可以充分体现沂蒙精神的深邃内涵,而且可以充盈沂蒙精神体现出的党群、政群、军群关系融洽的素材支撑,对于沂蒙精神的知名度、影响力提升将大有裨益。

(二)沂蒙精神与反腐倡廉研究比较薄弱。沂蒙精神的精髓在于党群、政群、军群关系。党政军廉洁自律,主动为人民造福,人民全力拥护党政军的工作,谱写了一幅幅党群、政群、军群关系融洽的感人生动画卷,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反腐倡廉的良好教材,但是学界之于沂蒙精神与反腐倡廉的研究成果不够丰富和深入。中国共产党是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代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一以贯之的宗旨,廉洁自律是共产党人必备的品质。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始终注重反腐倡廉工作,将反腐倡廉工作摆在突出的位置。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反腐工作向纵深推入,取得了反腐败斗争的压倒性胜利,但是反腐败斗争并没有取得彻底的胜利,依然任重而道远。将沂蒙精神中包含的共产党员廉洁自律、自觉践行为人民服务的优秀品质,以素材的方式融入到新时代反腐工作中,对于保持我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徐东升,汲广运.沂蒙精神研究[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17.

[2]本书编写组.沂蒙精神学习读本[M].北京:中央党校出版社,2014.

[3]王志东.新时期沂蒙精神研究[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12.

[4]姜廷玉.沂蒙精神的历史基础和深刻内涵[J].炎黄春秋,2018,(10).

[5]周忠高.沂蒙精神与新时期党建工作[J].临沂大学学报,2015,(1).

[6]王成娟.水乳交融、生死与共是沂蒙精神的本质特征——兼论沂蒙精神与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的比较[J].吉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6,(1).

[7]张学强.沂蒙精神内涵新探[J].临沂大学学报,2018,(4).

[8]王玉君.“水乳交融 生死与共”——沂蒙精神是党的群众路线实践的典范[N].学习时报,2017-11-24(4).

[9]李高东.沂蒙精神内涵新解读[J].临沂大学学报,2019,(4).

[10]李纪岩.沂蒙精神的内涵体系、生成基础与弘扬路径[J].临沂大学学报,2015,(6).

[11]弘扬沂蒙精神践行群众路线[N].光明日报,2014-8-2(6).

[12]李纪岩,张传民.弘扬沂蒙精神 践行群众路线——“沂蒙精神与群众路线”研讨会综述[N].人民日报,2013-5-8(7).

[13]刘旭.论沂蒙精神与党群关系的内在一致性[J].陕西行政学院学报,2018,(3).

[14]高继文.沂蒙精神视阈下党群关系的建设[J].临沂大学学报,2014,(1).

[15]宋佳燕.沂蒙精神提升大学生文化自信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9.

[16]蔡玉卿,徐东升.沂蒙精神的文化自信:内涵、逻辑与规范[J].临沂大学学报,2016,(6).

[17]孙宝华.新时代沂蒙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J].党政论坛,2018,(3).

[18]刘延宏,刘云华.试论沂蒙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内在关系[J].山东行政学院学报,2017,(12).

[19]岳峰,徐东升.沂蒙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路径研究[J].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学报,2019,(2).

[20]孙海英.沂蒙精神融入大学生文化自信教育的路径选择[J].临沂大学学报,2018,(10).

[21]王纪明.沂蒙精神与高校核心价值体系建设[J].临沂大学学报,2013,(8).

[22]安盈洁.沂蒙精神及其时代价值研究[D].兰州:西北民族大学,2014.

[23]李洁.沂蒙精神及其当代价值[D].北京:首都师范大学,2014.

[24]王善英.沂蒙精神对马克思主义的四个集中体现及其价值[J].临沂大学学报,2019,(1).

[25]李志勇.沂蒙精神与党的初心使命[J].山东干部函授大学学报,2019,(1).

[26]陈永莲.沂蒙精神与红船精神的比较研究[J].临沂大学学报,2018,(5).

[27]陈永莲,孙海英.沂蒙精神与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之比较[J].临沂大学学报,2016,(2).

[28]曲筱鸥.“沂蒙精神”理论研究的历史、现状与对策[J].临沂大学学报,2015,(5).

[29]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

[30]劉家义.弘扬沂蒙精神传承红色基因[N].学习时报,2019-10-30(1).

[31]王玉君.大力弘扬沂蒙精神 代代传承红色基因[N].学习时报,2018-11-14(8).

[32]徐莹.沂蒙精神的价值维度研究[J].临沂大学学报,2015,(4).

[33]黄建国.新时代从沂蒙精神读懂初心和使命[J].济宁学院学报,2019,(2).

[34]徐元绍.三十年来沂蒙精神理论研究分析——以《临沂大学学报》为例[J].临沂大学学报,2020,(1).

[责任编辑:上官涛]

猜你喜欢
沂蒙精神研究述评新时代
沂蒙精神在党员领导干部党性教育中的价值与应用
“沂蒙精神”的践行者
国外私立大学管理体制研究述评及启示
基于文献分析的事业单位预算管理研究述评
安徽古代文人曲家剧作文献研究述论
新时代下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研究
新时代特点下的大学生安全管理工作浅析
沂蒙精神的形成对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