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言昌
一到夏天,空调就成了保命的家电,你有没有想过,同样的温度,比如27℃,空调的制冷模式与制热模式下,为什么我们感觉不同?
空调遥控器上的设置选项不少,有时候不小心按错,选成制热模式,结果空调越开越热。但如果改成制冷模式,甚至不需要调节温度,凉爽的感觉就遍体而生了。这是为什么呢?
先来回忆一下中学物理知识。把一杯冷水倒入一杯热水里,我们将得到一大杯既不太热也不太冷的水。换句话说,热量总是从温度较高的地方转移到温度较低的地方,直至达到平衡。
对于空调,如果我们选择27℃的制热模式,它会吹出温度大于27℃的风,随后利用传感器检测室内的温度,在达到27℃时停止工作;反过来,选择27℃的制冷模式,空调就必须吹出温度小于27℃的风。只有这样,室温的平衡点才能在27℃附近。
空调在制冷模式会吹出冷风,可室温并不会一下子达到设置温度,那为什么我们会觉得凉爽呢?因为人体和空调有些相似之处。下丘脑是我们的体温调节中枢,相当于空调里的电子芯片,里面记录着一个设置好了的温度,即37℃,行话叫调定点;在我们的皮肤里,藏着各种各样的感受器,跟空调检测室温用的温度传感器差不多。
人体的温度感受器大致可以分为三类,有的负责冷觉,有的负责热觉,还有的负责温觉。具体到每一种感受器,又都有一个小小的核心原件,称之为瞬态感受器离子通道(TPR)。TPR有十几种,每一种都只对特定的温度敏感。举个例子来说,TRPM8基因是主要的冷觉感受器核心,它的阈值在26℃。外周温度30℃,它不管;外周温度27℃,它不在乎;空调口吹出来的十几摄氏度的冷风撞到它,它才会被激活,产生神经冲动、向下丘脑传递:“报告,检测到一个低于26℃的温度。”下丘脑这才会作出反应:“哟,这比我设定的温度低啊。”于是人体就会得出结论——外界是凉爽的。
近年来的研究发现,如果长期在低温环境中生活,人体为了适应外在环境,会产生一系列的变化,收缩血管、减少出汗、增加肌肉产热等;与此同时,温度感受器的阈值会发生变化,对低温不再那么敏感。
从这个角度说,夏天不宜把空调温度设定太低——那會影响人体的适应能力。一直待在屋子里还好,如果出门的话,可能会觉得更加难忍。
(晓晓竹摘自《羊城晚报》2020年7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