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西走廊沿线民族地区乡镇旅游发展研究

2020-10-20 03:19李亚红谢晓玲
合作经济与科技 2020年19期
关键词:河西走廊民族地区

李亚红 谢晓玲

[提要] 目前,河西走廊旅游发展研究主要聚焦在大尺度区域上,大都以各文化圈或各市所辖行政范围的尺度提出宏观发展策略,而忽略乡镇是发展旅游的最小单元,更是忽视民族特色乡镇在旅游发展中的作用。本文以多民族聚居的安远镇为例,分析安远镇旅游资源现状,并指出发展中的问题,进而提出打造“生态安远,河西首驿”旅游发展策略。

关键词:河西走廊;民族地区;乡镇旅游

本文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精明收缩视角下西北地区乡村规划研究——以甘肃省为例”(项目编号:51968037)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20年6月30日

一、引言

“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是以东西双向共同发展为目的的,河西走廊位于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黄金段。中国少数民族地区是“一带一路”的重要实施区,河西走廊上遍布着将近50个少数民族,而安远镇作为河西走廊的门户,是一个藏、汉、蒙古、回等多民族聚居的乡镇。目前河西走廊旅游发展主要以各文化圈为政、各市辖行政范围为边界,无论是国家经济财力支持还是各学者的研究讨论,大都将视野聚焦在大尺度的宏观区域。近年来,甘肃省着力培养乡镇旅游,使其成为全省旅游产业最活跃的业态,在甘肃省发展乡镇旅游的政策背景下,河西走廊民族乡镇旅游表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民族地区因资源本身及文化环境都有其民族特色,在河西走廊这条线上,串联一个个民族乡镇,逐渐形成文化基因相同或相似的片区,有助于推动遗产廊道丝路文化的建设。旅游和生态是安远镇的两大核心优势,利用和发挥优势资源,打造甘肃省乡镇城乡旅游发展的典范,为河西走廊沿线民族地区乡镇旅游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

二、安远镇旅游发展现状

(一)安远镇概况。安远镇因安远驿而得名,位于甘肃省武威市天祝藏族自治县北部,河西走廊和祁连山东端,镇域面积206平方公里,距县城44公里。安远镇辖乌鞘岭、白塔、南泥湾、安远、直沟、极乐、野狐湾、柳树沟、黑河滩、马家台、兰泉、河底、大泉头等13个村民委员会,安远街1个居委会,36个村(居)民小组,是一个藏、汉、土、蒙古、回等多民族聚居的乡镇,全镇2,820户,9,248人。其中,藏、回、土、蒙古等少数民族3,865人,占总人口的37.7%。

(二)安远镇旅游资源现状

1、地文景观。天祝县安远镇所在气候区为高原季风气候与半干旱气候的过渡带,由于地势高差达将近3,000米,气候明显呈垂直分布,在高山峡谷间,低处百花争艳,中部森林苍翠,高处则是白雪皑皑。雪山、草原、绿水、蓝天等优越的天然资源可作为安远镇旅游产业资源。

2、水域资源。乌鞘岭横亘在天祝县境中部,作为古丝绸之路的咽喉要道及内陆河和外流河的分水岭,使其安远镇域范围内河流广布,水资源极其丰富。安远镇区依托青河形成的青河景观带,安远镇青河滨水绿化景观带作为贯穿整个镇区的一条生态绿带。

3、遗产资源。安远镇镇域范围内文物古迹分布丰富,共有13处,其中2处属于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7处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4处新发现,丰富的遗产资源是安远镇发展旅游业的基础和优势。(表1)

4、丰富物产。安远镇位于乌鞘岭北麓,水盛草茂,气候宜人,尤其在春夏秋时节,景色宜人,吸引无数游客前来参观避暑。天祝县在史书中有其“凉州之畜,天下之饶”的赞誉,呈现出“牛马衔尾,群羊塞道”的景象。在这里骏马和白牦牛是被称为“天下之饶”的“凉州之畜”的畜产品,白牦牛在全球范围内唯一的产地就是天祝县。

(三)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安远镇地广人稀,采用半农半牧的生产形式。安远气候属高寒地区,生态环境基础脆弱,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较差,文化资源呈现出同质化的问题,安远整体对于现有生态资源和文化资源的利用没有形成气候,特色旅游产业规模、市场化程度远远不够。

三、安远镇旅游发展策略

安远镇立足自身的现代农业资源、特有的自然资源以及历史人文资源,打造集生态农业、山水观光、民俗体验于一体的特色小城镇。在镇域范围内规划形成“一轴、一心、四片区”的旅游发展结构体系。一轴:古驿站文化生态观光发展轴。一心:以安远镇区形成综合服务中心。四区:以极乐寺为核心,形成宗教文化展示区;依托乌鞘岭历史文化底蕴,形成乌鞘岭草原风貌生态旅游区;依托位于安远驿东部的古长城遗址,将镇区东部打造为高原驿站特色体验区;沿G312国道种植万亩青稞——油菜特色种植基地,形成特色种植观光区。依托安远丰富的的生态资源及古丝绸之路上重要关隘所蕴含的文化信息将安远镇最终打造成 “生态安远,河西首驿”。(图1)

(一)生态安远

1、生态农业。打造青稞种植基地1处,改扩建乌林春酒厂、天祝藏族自治县藏韵酒厂,为延伸下游产业链奠定良好基础。综合考虑安远气候因素,依托安远交通区位优势,将青稞种植及精深加工产业列为全镇的特色产业,在旧312国道两侧打造万亩青稞种植基地,在视觉上形成宏观立体的画面,探索集种植与观光为一体的新型农业发展模式。

2、生态旅游。安远镇森林茂密,草原分布广泛,具有发展生态旅游的基础。开发尕窄滩草原、海拔4,680米的雷公山、牛头山等自然旅游资源,以雪山、草原、绿水、蓝天为主题,充分整合生态资源,着力打造生态观光、露营探险、休闲度假、藏药养生、特色文化体验等多元旅游产品,为游客在夏季避暑提供好去处。依托镇区青河形成的青河景观带,安远镇青河滨水绿化景观带作为贯穿整个镇区的一条生态绿带,对组织镇区空间序列,丰富沿河空间品质有重要作用,重视镇区绿化美化,不断提高城镇绿化覆盖率,推进生态镇与生态村建设,促进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以旧改新,将神鹰建材厂改造升级为国家级写生采风基地、游客集散基地、特色摄影基地、藏加乐特色民宿等。近些年来,祁连山水源涵养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草场也出现退化。因此,对生态资源的开发只能是保护性开发。

(二)河西首驿

1、打造具有藏民族特色文化的体验区。改造提升以羌笛幽歌的汉边墙明长城,形成各民族节日交流的公共空间,将乌鞘岭关隘的烽火台打造形成游客眺望整个安远镇的制高点,将安远古驿站小吃街打造成游客体验古代侠气之风的落脚点,乌鞘岭民兵连遗址结合现代“吃鸡”游戏打造成游客体验真实与虚拟的游戏世界,同时感受和认知地域特色文化,最终打造具有古西戎之地元素的民族特色文化小镇。

2、加快高原驛站特色小镇建设。作为河西走廊的第一驿站,安远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内涵,将安远镇定位为高原驿站文化特色小镇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依托乌鞘岭国际滑雪场和抓喜秀龙雪山草原生态旅游资源,逐步形成“游玩在抓喜,吃住在安远”的产业链格局。安远驿商业步行街和三星级酒店的建成,将提升小城镇建设的品位和内涵,使安远“丝路驿站式”的区位功能更加突显。依托河西首驿、羌笛幽歌的汉关隘、安远古驿站、乌鞘岭民兵连等一系列优秀地域特色文化资源,促进高原驿站文化特色小镇建设。

主要参考文献:

[1]张磊.“一带一路”战略与中国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4).

[2]张永凯,尚正永.甘肃河西少数民族地区生态旅游发展研究[J].当代教育与文化,2003.16(4).

[3]邵如林.把握丝绸之路经济带发展机遇打造河西走廊旅游文化黄金线[J].丝绸之路,2014(14).

[4]赵宏亮.基于县域尺度河西走廊乡村旅游集聚度研究[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9(5).

猜你喜欢
河西走廊民族地区
民国时期哈萨克族在河西走廊的活动述论
河西走廊戈壁主要类型及其分布
民族地区城镇规划现状浅析
如何提高民族地区“一类模式”小学汉语文教学质量
河西走廊西城驿遗址考古新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