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益气化痰方治疗气虚痰浊型高血压的临床效果观察

2020-10-20 01:02
甘肃科技 2020年17期
关键词:气虚益气收缩压

于 洋

(临洮县中医院,甘肃 临洮 730500)

高血压危害颇大,发病群体以高龄人群居多,属于常见心血管疾患,随病情进展、病程延长,将导致靶器官损害,准确治疗尤为必要[1]。给予常规西药治疗,虽有降压效果,但其整体控压效果、远期控压效果、安全性等均有待提高。传统医学治疗高血压经验丰富,在常规西药不足之处显示出无可替代的优势,其认为临床治疗应准确辨证,在此基础上行针对性治疗,以平稳降压、持久控压[2]。气虚痰浊型为高血压多见证型,中医益气化痰方为效验方剂,其能补益脾胃、消痰益气,正中气虚痰浊型高血压病机[3]。基于此,本研究使用中医益气化痰方,用其治疗气虚痰浊型高血压,观察其临床效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入选标准

1.1.1 纳入标准

①确诊患有高血压,且经中医辨证分型,均为“气虚痰浊型”;②在纳入本研究前1个月内未接受其他治疗;③未患有精神疾患;④患者知情本次研究,且自愿参与。

1.1.2 排除标准

①中医辨证分型非气虚痰浊型;②过敏体质或对本研究涉及药物存在过敏情况;③继发性高血压或患有严重脏器疾患;④合并急性心脑血管疾患或急性心肌梗死等。

1.2 诊断标准

1.2.1 西医诊断标准

依据《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0》[4]相关内容,即在不进行任何治疗的前提下,于不同日期测定血压值,测定次数不少于2次,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

1.2.2 中医诊断标准

依据《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5]中,辨证分型:气虚痰浊型,症见:①眩晕,伴有头痛,头脑不够清楚;②胸闷,腹部胀满;③胃纳呆滞,进食减少;④怠倦疲惫,或恶心;⑤舌体胖大,色淡而嫩,观察舌边,可见齿印,观察舌苔,可见起表面呈满布白腻苔,或浊腻苔;⑥脉弦滑,或虚大而滑。

1.3 研究对象

选取78例高血压(辨证分型:气虚痰浊型)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病例选取时间2018年9月~2019年9月,以随机数字表法为分组依据,共分成2组,对照组 39例,男25例,女14例,年龄61~80岁,平均年龄(65.69±5.31)岁,病程 1.7~18 年,平均病程(9.32±3.07)年;研究组 39 例,男 23 例,女 16例,年龄 60~79 岁,平均年龄(65.67±5.28)岁,病程1.5~18 年,平均病程(9.29±3.05)年。2 组一般资料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4 方法

1.4.1 对照组

西药治疗,包括:①苯磺酸氨氯地平(生产厂家:苏州东瑞制药有限公司,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020390,规格:5mg),给药方案:5mg/次,1 次/d。②吲达帕胺缓释片(生产厂家:施维雅(天津)制药有限公司,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031281,规格:1.5mg),给药方案:1.5mg/次,1 次/d。疗程:8周。

1.4.2 研究组

在对照组基础上服用中医益气化痰方,组方:代赭石(先煎)、黄芪,各 30g,草决明 25g,茯苓 20g,党参 15g,法半夏 12g,白术 10g,陈皮 6g,甘草 3g。1剂/d,水煎,早晚2次分服。疗程:8周。

1.5 观察指标

(1)临床疗效对比。显效:相关症状消失,测定收缩压、舒张压,结果提示收缩压不高于140mmHg或较治疗前降低幅度不低于30mmHg;舒张压较治疗前降低幅度超过10mmHg,同时测定结果在正常范围内;舒张压未降至正常范围内,但较治疗前降低幅度不低于20mmHg。有效:相关症状有所消失,测定收缩压、舒张压,结果提示140mmHg<收缩压<160mmHg或较治疗前降低幅度不低于20mmHg;舒张压较治疗前降低幅度不足10mmHg,但其测定结果在正常范围内;舒张压较治疗前降低幅度10 mmHg~19mmHg,但其测定结果未在正常范围内。无效:相关症状未消失,或测定收缩压、舒张压,结果提示明显异常,未达上述标准。统计各组总有效率,将显效比例与有效比例相加,其相加之和即为总有效率。

(2)血压值对比。治疗前、后均测定收缩压与舒张压,血压值参考范围:①90mmHg<收缩压<140 mmHg;②60mmHg<舒张压<90mmHg。

1.6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对比

研究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临床疗效对比 例(%)

2.2 血压值对比

对比治疗前两组收缩压、舒张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收缩压、舒张压均小于治疗前(P<0.05),且治疗后研究组收缩压、舒张压均小于对照组(P<0.05)。 详见表 2。

表2 血压值对比 (±s,mmHg)

表2 血压值对比 (±s,mmHg)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P<0.05

组别 例数收缩压 舒张压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对照组 39 165.95±10.34 145.01±9.72△ 92.78±9.19 86.64±7.86△研究组 39 166.02±10.28 126.43±7.95△ 92.71±9.13 80.28±5.94△t-0.030 19.025 0.034 4.031 P-0.976 0.000 0.973 0.000

3 讨论

高血压危害颇大,属于常见心血管疾患,随病情进展、病程延长,将导致靶器官(比如:心脏、脑部、肾脏等)损害,致残风险高,且有研究指出,罹患高血压,则致死率不低[6]。可见,平稳降压、有效控压,对此类患病群体机体健康、生命安全均有着重要意义。现阶段临床治疗方案仍以常规西药为主,苯磺酸氨氯地平、吲达帕胺缓释片均为常用降压药物,降压效果肯定,虽有助于此类患病群体血压平稳降至正常范围内,但相关症状并未完全消除,远期控压效果不甚理想,甚至因机体耐受性差,引起一系列不适症状[7]。为进一步提高整体控压效果、远期控压效果、安全性等,临床将目标投向中医药治疗领域,旨在寻求疗效更佳、安全性更高、可行性更强的治疗方案。

传统医学将其归为“眩晕”、“头痛”范畴,认为其病变部位在血脉,病因病机最初见于《内经》,如“上气不足”、“上虚则眩”等,此外,《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同样记载:“心下有痰饮……目眩。[8]”随着传统医学对高血压认识不断深入,将其分为不同证型,气虚痰浊型为常见证型,其病机主要在于“脾肾气虚”,兼有“痰瘀阻滞”,多是由于外邪侵袭、饮食不节等,伤及脾、胃,致使气虚、痰浊内生,虚实并见,故而依据“气虚痰浊型”病机、症状等,认为其治疗应坚持“健运脾胃、调理气血、降浊养血”之治则[9]。中医益气化痰方适用于治疗气虚痰浊型高血压,标本兼顾,方中配伍代赭石,以镇逆降浊;配伍黄芪,以益气固表;配伍草决明,以缓泻降脂;配伍茯苓,以理气健脾,兼能安神逐湿;配伍党参、白术,以补益脾胃,兼能益气、生津;配伍法半夏,以燥湿消痰;配伍陈皮,以补益脾胃,兼能燥湿消痰;配伍甘草,以调和益气化痰方中诸药,同时能补益脾胃、定咳消痰[10]。上述诸药配伍科学,用量准确,补泻并用,有补益脾胃、消痰益气之功效[11]。现代药理学研究证实:代赭石所含成分多样,其有着突出的生血、中枢镇静作用,且并不会引起机体血压异常波动;黄芪则能显著增强机体免疫,且其在免疫功能调节方面有着双向调节作用,此外,有利尿减压之作用;茯苓其有效成分茯苓总三萜有抗炎作用;陈皮煎剂毒副作用甚是轻微,能直接作用心血管系统。

本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提示,高血压(辨证分型:气虚痰浊型)临床治疗使用中医益气化痰方,有增效之功。原因分析可能是:传统医学在辨证基础上针对性选择给药方案,切中病机,标本兼顾,故整体疗效更突出。本研究结果还显示:治疗后研究组收缩压、舒张压均小于对照组。提示,高血压(辨证分型:气虚痰浊型)临床治疗使用中医益气化痰方,降压效果肯定。原因分析可能是:中医益气化痰方其功效不仅仅体现在降压、症状消除方面,其强调解表、治里兼顾,在症状消除、血压控制方面有相对优势。

综上所述,高血压(辨证分型:气虚痰浊型)临床治疗使用中医益气化痰方,降压作用平稳,总有效率高。本研究因样本量少、研究时间短等因素限制,结果尚有不足,之后有待扩大样本、延长研究时间、增加观察指标做进一步深入分析。

猜你喜欢
气虚益气收缩压
老年人群收缩压与射血分数保留的心力衰竭预后的关系
气虚便秘用白术莱菔汤
气虚了,病多了
健康年轻人收缩压高会增加动脉硬化风险
强化降低收缩压不增加卒中风险
改良的心血管健康行为和因素评分与老年人短时收缩压变异性的关系
益气温阳通便方治疗老年性便秘31例
益气化瘀解毒汤治疗冠心病PCI术后再狭窄30例
气虚发热病机探析
益气温阳法治疗心力衰竭3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