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林容华
家训是某个家庭或家族中父祖辈为教育子孙专门撰写的训导之辞,诸如家诫、家范、家规、家书等。中国家训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是我国古代长期延续下来的家庭教育的一种形式,凝聚着历代先辈丰富的人生经验,承载着长辈们对后代子孙在修身治家、为人处世等方面的要求和期盼。传统家训卷轶浩繁,内涵丰富,其中最经典的家训有颜氏家训、裴氏家训、朱子治家格言、曾国藩家训等。在倡导和谐社会的今天,传统家训的教育内容和独特优势,对加强我国现代家庭教育具有良好的启发作用和借鉴意义。
中国传统家训倡导“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礼记·大学》有云:“欲治其国者,必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必修其身;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平天下”,强调了修身、齐家的重要性。下面就围绕传统家训中关于修身与齐家这两个方面的内容展开探讨。
中国传统文化非常注重人的道德修养,强调人人“皆以修身为本”。在传统家训中,“修身至圣”是传承给子孙后代的最基本的道德规范。修身即陶冶身心,涵养德性,修持身性。传统家训将修身置于家庭教育的首位,目的在于塑造子嗣高尚品德和完美人格,以实现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崇高理想。我国传统家训文化中涉及修身处世的内容极其广泛,主要有立志、勉学、待人等。
1.立志。立志是修身的基础,是一个人成就事业的起点,“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只有确立了志向,才能有明确的努力方向。许多传统家训都勉励子弟立大志,成大器,把立志成材、报效祖国作为人生的最高理想。如诸葛亮告诫外甥要“夫志当存高远,慕先贤,绝情欲,弃疑滞”[1];曾国藩勉励其弟要心怀天下,志存高远,“君子之志也,有民胞物与之量,有内圣外土之业,而后不忝于父母之生,不愧为天地之完人”[2];郑玄嘱托儿子“勖求君子之道,研钻勿替”[3]。
2.勉学。勉学是修身的重要内容之一。在确立了志向之后,长辈就要督促、勉励晚辈刻苦学习,增长知识,拓展视野和提升道德修养。不少家训都有告诫子孙后代发奋苦读的论述,如诸葛亮劝诫儿子“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4];范质教育子孙“尝闻诸格言,学而优则仕,不患人不知,惟患学不至”[5],以此来激励儿孙静心读书,开发心智,修炼德行。
3.待人。人生在世免不了与他人打交道,这就要求人们学会待人处世之道,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历代家训反复要求子孙要宽厚待人,谨慎处世。古代家训总是教导子弟“人之胜似你,则敬重之,不可有傲忌之心;人之不如你,则谦待之,不可有轻贱之意”[6];郑太和在《郑氏规范》中一再叮嘱家人要以宽容厚道之心对待他人,“我宁容人,毋使人容我”。家训还特别强调在交友时要近君子、远小人。朱熹在《与长子受之》中嘱咐儿子:“交游之间,尤当审择,虽是同学,亦不可无亲疏之辨”,告诫儿子交“敦厚忠信,能攻吾过”的诤友,远离“傲慢裹挟,导人为恶”[7]。同时,家训中还要求子孙与人为善,助人为乐、扶困济贫。
传统中国家庭是以宗族为核心的大家庭,承担着对上赡养父母、对下教养子女等基本职责。家庭成员之间是否和睦,直接关系着整个家族是否兴旺发达。因此睦亲治家也成为历代家训的重要内容。《袁氏世范》开篇一章就是“睦亲”,它详细阐述了如何处理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治理家庭事务方面的问题。
1.父子关系。父子关系是家庭关系中最具支柱意义的关系。父子有亲是调整父子关系应遵循的基本准则,其主体是“父慈子孝”。“父宽惠而有礼,子敬爱而致恭”[8],“父慈”即父辈对子辈的关怀爱护,教育子辈是为人父母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孝是人伦之始,是一切道德的根本。“子孝”是子女所必须遵循的道德规范,其最基本的要求不仅仅是养亲,更要敬亲、爱亲、尊亲。“养父母而不恭敬,何异于养犬马”[9]。
2.夫妻关系。夫妻关系是人伦关系的核心,维系着整个家庭的稳定与和谐,乃至整个社会的道德秩序,因而传统家训中有许多关于夫妻关系的内容。如提倡“夫义妇顺”,即丈夫要守节义,做到“见色不忘义,富贵不失伦”,妻子要守六德,做到“柔顺、清洁、勿妒、俭约、恭谨、勤劳”。同时,传统家训还特别强调夫妻之间要以情义为基础,相敬如宾,以礼相待,丈夫要尊重与爱护妻子,妻子也要温柔体贴、照顾丈夫,只有这样家庭才能美满幸福。
3.兄弟关系。兄弟关系也是家庭中的重要关系,传统家训十分重视兄弟关系及其对家庭和睦的影响。家训主张兄良弟恭,即作为兄长对弟妹要亲仁宽厚,友好相待,自觉担当起教育弟妹的责任,而作为弟妹也要尊敬、爱戴兄长,视兄长如父母一般。司马光认为“弟之事兄,主于敬爱”[10],兄弟之间只有互相扶持,彼此帮助,才能“兄弟怡怡,宗族欣欣”。家训还从反面论证了兄弟和睦的重要性,“兄弟不睦,则子侄不爱;子侄不爱,则群从疏薄;群从疏薄,则童仆为仇敌”[11],即如果兄弟不和睦,必然会淡漠子侄、奴仆等各种关系,导致家庭的不和谐。
4.邻里关系。“远亲不如近邻”,传统家训很重视与邻里之间的关系,并对如何与邻里乡人和睦相处作了具体规定。如“临事让人一步,自有余地;临财放宽一分,自有余味”[12];“凡做人,须有宽和之气。处家不论贫富,亦须有宽和之气”[13];“以心体心,彼此相容,但求反己,不可责人”[14]等。
5.勤俭持家。在实现家庭和睦的基础上,还要做到勤俭持家。“勤劳”以开源,“节俭”以节流,这是满足家庭成员温饱需求的有效途径,所以传统家训认为勤俭是立家之本,兴国之本。明人庞尚鹏的《庞氏家训》更把“勤俭”奉为人立身之第一要义,并规定子弟:亲戚往来,亦“以俭约为贵”[15];昆山朱氏家训专列“论勤俭”一章,对勤俭之道进行辩证性论述:“勤与俭,治生之道也。不勤,则寡入;不俭,则妄费”[16]。
中国传统家训是以血亲伦常为基础的,长辈与晚辈的关系最为亲密。正是基于这种对子孙后代的关心爱护,许多家训中的训言往往都是肺腑之言,感情诚挚、语言真切,关爱之心溢于言表,正所谓是爱之深而教之切,因而很容易引发晚辈的情感共鸣和内心认同,能够收到润物无声、教化无痕的好效果。同时,家训说理透彻,深入浅出,通俗易懂,针对性强,比之其他的教育形式更具有亲和力和渗透力,能够让后人自觉地接受道德教化,并起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中国传统家训多为家庭中德高望重的前辈长者所制订和撰写,他们长期受儒家伦理思想的熏陶,深知“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的道理,因而在论及修身治家的道德要求时,都是以身作则,以行培养,这种身教对子女良好品格的形成和发展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如林则徐具有非凡的人格魅力和崇高的思想境界,他的家训《十无益》言:“存心不善,风水无益;不孝父母,奉神无益;兄弟不和,交友无益;行止不端,读书无益;心高气傲,博学无益;做事乖张,聪明无益;不惜元气,服药无益;时运不通,妄求无益;妄取人财,布施无益;淫恶肆欲,阴骘无益。”[17]这则教诫既是林则徐正己修身的真实写照,也是他教育孩子的道德准则,有着很强的信服力。
传统家训特别重视家教、家风。由于家庭教育是依托于血缘关系,子女对父母长辈的依赖顺从强化了道德教化的威慑力,所谓“同言而信,信其所亲;同命而行,行其所服”[18],也正因为血亲关系,父母往往溺爱子女,结果反而害了他们。对此,传统家训主张严慈相济,严爱殷责。如颜之推在《教子篇》中对这种溺爱现象进行了深刻批判,“父母威严而有慈,则子女畏慎而生孝矣”“父子之严,不可以押;骨肉之爱,不可以简”[19]。这种慈训并重,爱教结合的教化方式对那些人生观尚未稳定、自制力较弱青少年来说,具有一定的威慑力。
传统经典家训的内容大都是“大道至简,要言不烦”。如《曾国藩家训》告诫家中子弟,在生活上要谨记“书、蔬、鱼、猪、早、扫、考、宝”八字要求;在持家方面,要秉持勤俭这一良好品德,从敬祖、睦邻、早睡早起、清扫、读书、耕种、养鱼、喂猪等八个方面做起;在修身处世为人方面,要坚持“读书、作文、事亲、养生、立身、居家、做官、行军”等八个方面。这些内容不但贴近生活、言简意赅、通俗易懂,而且要求都很明确、精准,容易被子孙所铭记,也方便家庭成员操作执行,能够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中国传统家训文化在几千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不但形成了独特的教育思想,而且也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在新的历史时期,吸取和借鉴传统家训中的精华内容,对中国当代家庭教育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基础,是子女品行养成的关键场所。在一个家庭教育中,父母占据着主体地位,他们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也是最具影响力的榜样,其言行举止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子女的性格、品德与行为习惯的养成。孔子说得好:“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父母教育子女时首先要以身作则,严于律己,不仅要“言传”,更要“身教”,“一两的身教胜过一吨的言教”。如果在一个家庭中,父母都能自觉地做到孝敬长辈,兄友弟梯,与人为善,勤劳节俭,就可以为子女树立良好的榜样,使子女感受到道德榜样可亲、可信、可学。反观当下的家庭教育,有些家长言行不一,一边要求孩子要诚实守信,自己却常常说谎、欺骗;一边督促孩子要刻苦学习,自己却耽于麻将玩乐,使父母在孩子心目中的威望下降,严重影响了教育效果。鉴此,我们应该从传统家训中汲取教育智慧,家长们要率先垂范,用自己良好的美德来影响子女,惟其如此,才能提高家庭教育的实效性。
许多年来,受现行应试教育的影响,我国家庭教育出现了严重的“重智轻德”现象。与家长们“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理相适应,在家庭教育中,父母只是一味的重视孩子的智力教育,把学习成绩的好坏作为衡量孩子是否成功的唯一标准。他们认为,孩子只要学习成绩好就能考高分,将来就能上名校,就能找到理想的工作,就能过上幸福的生活。所以,父母愿意把更多的时间、精力和金钱投入到提升孩子考试成绩上面,而忽视了孩子的品德教育和人格培养。这种重智轻德的家庭教育,造就了一批德智分离,高分低能、人格畸形的孩子。中国传统家训强调以德为先,重视人格养成,并将以德修身、以德齐家作为家庭教育的重要内容加以详细阐述,如教孩子如何学会做人、如何志存高远、尊老爱幼、与人为善、勤劳节约等等,这些告诫无疑对克服现代家庭教育出现的不良现象,以及培养德智兼备的优秀人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蒙以养正”是指从童年开始就要施以正确的教育。这就启示我们:一是家庭教育必须从小抓起;二是家庭教育要有正确的方式。一方面,教育需从小抓起这是符合教育发展规律和道德品质养成规律的。传统家训认为,孩子年幼时精神集中,记忆力强,学的东西不容易遗忘。所以要从孩子的童年开始,从细节入手,从小事抓起,培养孩子正确的道德观念,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为日后完美人格的养成夯实根基。另一方面,传统家训主张在教育子女时要辅以科学的、正确的方法方式,如严慈相济、奖惩结合等,既不能用过度严苛的手段来惩罚孩子,以免其产生逆反心理和抵触情绪,甚至对父母心生怨恨,严重影响亲子关系,也不可过度的宠爱与放纵孩子,这样会使孩子逐渐养成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和不良的德行,如目无尊长、自私霸道、不懂感恩等,为以后的成人埋下隐患。因此,我们要借鉴传统家训中蒙以养正的教育原则,树立正确的亲子观和育人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