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爱尔眼视光医院(110000)李雪
屈光不正是临床眼科常见疾病,主要是指患者眼睛不使用调节仪器时,平行光通过眼球时在屈光效应下不能在视网膜上形成清晰的物体图像。据统计,中国青少年的屈光不正率逐年上升。目前临床主要通过手术、佩戴矫正镜片和药物进行治疗,手术属于侵入性治疗,存在一定风险。佩戴矫正镜片治疗又存在屈光度、眼轴长度改善效果有限等问题,近年来,药物在临床治疗中得到广泛应用。阿托品目前已成为屈光不正首选药物,其通过阻断眼内毒蕈碱受体来增加眼轴长度,改善患者临床症状。研究证明[1],屈光不正患者应用阿托品浓度越高,控制疾病进展效果越好。但随之而来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提高。为进一步探讨不同浓度阿托品治疗屈光不正的疗效和安全性,本研究分析了屈光不正患者应用浓度0.01%和0.1%阿托品滴眼液的临床效果,具体如下。
1.1 一般资料 纳入2016年1月~2017年1月本院收治的100例屈光不正患者随机分两组。高浓度组50例,男34例,女16例,年龄10~22岁,平均(17.19±3.21)岁,病程2~7年,平均(4.17±1.21)年。低浓度组50例,男35例,女15例,年龄11~22岁,平均(17.12±3.67)岁,病程2~7年,平均(4.12±1.28)年。两组一般资料有可比性。
1.2 纳入和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符合《中华眼科学》关于屈光不正的诊断标准;②患者或家属对本次研究知情,并签署同意书;③遵医性较好,能按要求配合临床治疗。排除标准:①合并眼外伤、过敏性结膜炎患者;②存在眼部手术史患者;③治疗药物过敏患者;④遗传性屈光不正患者。
1.3 手术方法 低浓度组选择浓度0.01%的阿托品滴眼液(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067452,生产企业:南京天朗制药有限公司),睡前摇匀后滴眼,双手压迫泪囊部位5分钟,每周一次,治疗1年。
高浓度组选择浓度0.1%的阿托品滴眼液。睡前摇匀后滴眼,双手压迫泪囊部位5分钟,每周一次,治疗1年。
1.4 观察指标 分析视力改善时间;治疗前后患者眼轴长度情况、眼压水平、屈光度水平、远视力;并发症。
1.5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5.0软件对本次研究收集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视力改善时间、眼轴长度情况、眼压水平、屈光度水平、远视力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并发症发生率采用%表示,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P<0.05表示差异显著。
2.1 治疗前后相关视力指标比较 治疗前两组眼轴长度情况、眼压水平、屈光度水平、远视力相似,P>0.05;治疗后高浓度组眼轴长度情况、眼压水平、屈光度水平的变化低于低浓度组,而远视力优于低浓度组,P<0.05。如附表所示。
2.2 两组视力改善时间比较 高浓度组视力改善时间(2.02±0.12)个月少于低浓度组的(4.14±0.24)个月,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221,P<0.05)。
2.3 两组并发症比较 低浓度组并发症发生率是4%,其中结膜炎1例,畏光1例;高浓度组并发症发生率20%。其中,结膜炎4例,畏光4例,肝肾功能损伤2例。高浓度组并发症高于低浓度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834,P<0.05)。
屈光误差是指眼睛在未进行人工调节时,平行光不能在视网膜上形成清晰的物体图像,而是在视网膜的前面或后面成像。它包括远视,近视和散光。目前,屈光不正治疗已成为医学界关注的焦点和眼科领域热点。相关资料显示[2],学龄期儿童近视发生率接近一半,且患者发病率和年龄呈正相关,已严重影响青少年的正常生活,如果不及时控制,可增加眼病患病率。造成屈光不正的原因很多,包括遗传因素等,其中不合理用眼需要引起我们足够重视。儿童处于生长发育时期,如不注意用眼卫生,例如:看书,写字姿势不正确,光线不好,眼与书本距离太近,看书时间过长,走路、坐车看书等都可造成眼睛过度疲劳,导致屈光不正。
在治疗方面,对于轻度和中度近视,可采用适度的凹透镜矫正视力。高度近视常感觉图像太小,头晕并且难以看到附近物体,可采用佩戴隐形眼镜等方法减轻其近视程度。但如果处理不当,会引起一系列角膜并发症。近年来,针对近视患者还可借助“准分子激光手术”进行矫正,但部分患者害怕术后恢复缓慢,延误工作。高度远视的儿童,特别是那些患有内斜视的儿童应该早期给予三通治疗。对于散光,一般轻度和无症状无需进行治疗,也可配合柱状镜进行矫正,例如,近视散光采用凹透镜和远视散光采用凸透镜。屈光不正患者视力恢复速度取决于年龄和眼屈光度的调整,一般近视度数低的年轻人恢复得更快。但是,在术后视力恢复过程中,应注意避免眼睛疲劳和不适。如果视觉疲劳或视力受到影响,则需要给予佩戴合适的双凸透镜校正[3]。
附表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相关视力指标比较()
附表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相关视力指标比较()
组别 例数 时期 眼轴长度(mm) 眼压(mmHg) 屈光度(D) 远视力高浓度组 50 治疗前 24.13±1.24 16.13±2.24 -2.21±0.18 0.40±0.14治疗后 24.11±1.11 16.24±3.11 -2.32±0.19 0.49±0.21低浓度组 50 治疗前 24.13±1.21 16.14±2.24 -2.21±0.18 0.40±0.13治疗后 25.24±1.56 17.24±3.22 -2.45±0.19 0.45±0.16
阿托品是治疗屈光不正的首选药物[4]。该药物可阻断患者眼睛睫状肌M受体的M受体阻滞剂,促进睫状肌处于放松状态,从而减轻眼球张力并有效改善其屈光度。研究显示[5],高浓度阿托品制剂对屈光度,眼轴的影响较好,但不良反应并发症增加。当浓度降低时,治疗效果会受到一定影响,但不良反应和并发症相应减少,可一定程度提高治疗的安全性。使用阿托品滴眼液治疗屈光不正患者,不良反应原因可能与阿托品具有扩大瞳孔作用相关,因该药可以增加进入眼睛光量,能对视网膜产生轻微伤害。治疗屈光不正时,临床医生可以根据患者病情合理使用不同浓度的阿托品滴眼液。研究显示[6],在3%浓度范围内,阿托品滴眼液可通过抑制玻璃体腔深度和轴向延伸部分抑制豚鼠形觉剥夺性近视的发生,其治疗作用和阿托品浓度是相关的,随着阿托品浓度的增加,治疗效果更加明显。不过随着阿托品浓度增加,阿托品引起的不良反应(如畏光,视觉模糊等)也更多。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高浓度组眼轴长度情况、眼压水平、屈光度水平、远视力、视力改善的时间和低浓度组比较有优势,P<0.05。但高浓度组的并发症也比低浓度组多,P<0.05。综上所述,屈光不正患者实施浓度0.1%的阿托品滴眼液可获得较好效果,但是其不良反应也比较多,需要注意用药的监测和保证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