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顺德北滘医院(528311)欧铭杰
社区获得性肺炎是威胁人类健康的常见病,主要是指在院外感染的肺实质炎症,具有病死率高、病发率高、进展慢、复发率高等特点。为了保证用药的有效性,还需加强临床病原学分布检查,根据相应耐药性和病原菌分布结果合理选择抗菌药物,能够提高用药安全性,避免耐药性发生[1]。通过分析往期报道,可发现社区获得性肺炎病原菌常见的包括流感嗜血杆菌、肺炎链球菌,但不同地区和国家人群,存在不同耐药性和病原菌分布,因此在使用抗生素前,加强相关检测,避免多重耐药性、细菌耐药性的发生[2]。而本文探索了社区获得性肺炎患者的常见细菌的耐药性、病原学分布情况,如下文报道。
1.1 资料 对400例广东顺德北滘基层医院社区获得性肺炎患者,此次试验在2016年10月21日~2018年10月21日期间完成。196例为男性,204例为女性,平均年龄(62.48±6.95)岁,平均病程(15.84±4.78)个月。入选标准:①患者各项资料齐全,且自愿加入本次试验;②患者均符合社区获得性肺炎临床诊断标准。排除标准:①排除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患者;②排除肺感染性肺部疾病、肿瘤、肺结核患者;③排除中途失访患者;④排除各项资料缺失患者;⑤排除本次感染一周前有抗菌药物治疗的患者。
1.2 方法 采集标本和保存:在患者接受抗生素治疗之前,收集患者的分泌物,在鼻咽部、咽拭子、痰液分泌物,并在60分钟内送往实验室,完成检测工作,在采集恢复期、急性期患者,需抽取其8ml静脉血,分离血清,并在冰冷(-20℃)条件下保存。
痰培养病原学检测:在呼吸道采集到的分泌物需及时接种于麦康凯平板、巧克力平板、血平板中,并培养16~24小时(保持温度在35℃左右),采用常规方式分离鉴定病原体,并在测定病原体的体外药敏活性时,需采用K-B法,在测定药物敏感性时,需采用琼脂平板稀释法,将细菌药敏活性判断分为耐药、中敏、敏感三类,参考NCCLS 2003标准。
非典型病原体检测:由日本FUJIERBIO公司提供血清标本,在检测肺炎支原体IgM、IgG抗体时,需采用颗粒凝集法;选择美国FOCUS公司提供血清标本,在检测肺炎支原体IgM抗体时,采用微量免疫荧光试剂盒。
附表1 患者病原菌分布情况
附表2 致病性细菌的药敏结果
判定标准[3]:病原学检测阳性标准:①恢复期和急性期采集的两份标本中,抗体标本结果发现四倍或以上降低、增高;②呼吸道分泌物标本,半定量细菌浓度≥+++,培养结果发现多株或一株真菌、细菌中度及以上生长。
1.3 观察指标 分析患者病原菌分布情况。分析致病性细菌的药敏结果。
1.4 统计学处理 选择SPSS21.0软件统计学处理,当对比值存在统计差异,用P<0.05代替。
400例基层医院社区获得性肺炎患者,经病原学检测,72例存在致病性病原菌感染,52例(72.22%)存在单一感染,20例(27.78%)存在混合感染。如附表1所示。
加替沙星、莫西沙星、青霉素、阿莫西林对肺炎链球菌具有较高的敏感性;亚胺培南、头孢呲肟、头孢他啶对肺炎克雷伯菌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左氧氟沙星、莫西沙星、多西环素对肺炎支原体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如附表2所示。
社区获得性肺炎属于临床常见、多发病,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对于此类疾病还需注意病原菌的了解分布和抗菌药的合理选择,从而降低耐药性发生,提高用药安全性,本次通过病原菌分布的了解和抗生素合理选择,能够为基层医院的诊治提供科学依据[4]。
分析本次结果,单一感染中,较为常见的为肺炎支原体,其次为肺炎链球菌、肺炎衣原体、肺炎克雷伯菌;混合感染中,较为常见的为两种病原菌合并现象。随着混合感染的深入研究,可发现肺炎支原体能够导致纤毛运动功能减弱,释放毒性,从而引起细菌性混合感染[5];肺炎衣原体感染能够影响支原体正常功能,诱导纤毛停滞,为其他细菌感染提供机会,从而引起双重混合感染[6]。从抗菌耐药性角度分析,加替沙星、莫西沙星、青霉素、阿莫西林对肺炎链球菌具有较高的敏感性;亚胺培南、头孢呲肟、头孢他啶对肺炎克雷伯菌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左氧氟沙星、莫西沙星、多西环素对肺炎支原体具有较高的敏感性。结果中发现肺炎链球菌感染首选药物不再是大环内酯类药物,肺炎克雷伯菌对头孢类、内酯胺类药物具有加高的敏感性,因此对于分离克雷伯杆菌患者,需注意选择β-内酯胺类药物;肺炎支原体应该首选多西环素,喹诺酮类(左氧氟沙星、莫西沙星等)[7]。为了提高用药安全性,需根据病原菌分布情况,合理选择相应的抗菌药物[8]。为了提高患者依从性,还需在社区开展相关知识普及,让患者明白病原菌检测的重要性,从而降低用药风险率,避免耐药性发生[9]。
总而言之,肺炎支原体是基层医院社区获得性肺炎患者最常见的致病菌,为了保障人民健康,还需根据病原菌检测结果和耐药性,合理选择抗生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