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场磁共振和CT技术在脊柱创伤中的诊断价值分析

2020-10-20 12:00任莲芳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20年20期
关键词:椎骨磁共振脊髓

任莲芳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 浙江 杭州 310000)

脊柱创伤多由意外事故造成,出现压缩骨折、粉碎骨折及骨折脱位等,可能伴随脊髓休克、脊髓挫伤及裂伤,致残率和致死率较高,需尽早行手术治疗,而为确保手术方案高效精确,术前应采取影像学诊断措施明确脊柱创伤的位置、类型及严重程度等[1]。高场磁共振和CT在脊柱创伤诊断中应用普遍,其中CT具有操作简单,价格低等优势,可明确创伤位置及类型,但对软组织及隐蔽损伤存在漏诊。高场磁共振虽然价格昂贵,但可弥补CT诊断不足,对软组织诊断分辨率高,且可实现多方位成像,检出隐蔽损伤[2]。为此,本次研究对高场磁共振和CT技术在脊柱创伤中的诊断价值进行了探讨,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于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期间收治的脊柱创伤患者60例作为资料,均具有外伤史,活动受限,出现畸形、肿胀、神经功能障碍症状,经CT、MRI及手术检查确诊[3]。其中男性39例,女性21例,年龄18岁至70岁,平均年龄为(44.16±4.18)岁,创伤节段:腰段31例,颈段20例,胸段12例;创伤类型:椎体爆裂骨折22例,压缩性骨折18例,撕脱骨折4例,骨折伴脱位3例,骨挫伤7例,附件骨折6例。创伤原因:车祸撞击30例,重物砸伤22例,高空坠落8例。排除合并心肺功能、肝肾功能严重损伤患者、合并全身性感染、免疫系统及造血系统严重疾病患者等。

1.2 检查方法

1.2.1 螺旋CT 选择飞利浦64排CT机作为检查仪器,患者仰卧行脊柱扫描,电压120kV,电流300mAs,颈椎、胸椎扫描层厚3mm,层距3mm,腰椎、骶椎扫描层厚5mm,层距5mm,扫描创伤椎体部分,三维重建出椎体矢状位、冠状位,沿椎间隙平行重建椎间盘,矩阵512×512,两套窗宽图像观察,骨窗窗宽1250Hu,窗位300Hu,软组织窗宽250Hu,窗位50Hu。

1.2.2 磁共振 选择西门子1.5T磁共振扫描仪进行检查,患者仰卧位,扫描序列T1矢状位、T2矢状位、T2冠状位、T2轴位。SE T1WI:TE20ms,TR340ms,层厚5mm,间隔1mm,矩阵 384×384;FSE T2WI:TE120ms,TR2400ms,层厚5mm,间隔 1mm,矩阵 384×384;STIR:TI75ms,TE22ms,TR2100ms。

1.3 观察指标

结合手术结果,判断高场磁共振和CT技术对脊柱创伤各类型检出率,根据骨质损伤的病理变化以及损伤椎骨的形态表现差异可以将椎骨损伤分为椎体爆裂骨折、压缩性骨折、撕脱骨折、骨折伴脱位、无骨折脱位、骨挫伤和附件骨折。

1.4 统计学处理

利用统计学软件SPSS20.0进行详细分析,计数资料以(%)表示,卡方检验,统计值有统计学意义为P<0.05。

2 结果

2.1 两种影像方法检出率比较

分析表1可知,磁共振对脊柱创伤检出率96.67%显著高于对照组83.33%,P<0.05。

2.2 CT诊断影像特征

60例患者经CT诊断共检出50例,其中单纯屈曲压缩型16例,呈现前柱碎性骨折,7例患者涉及中柱,均骨性椎管完整,椎管内无碎片,无脊髓受压。爆裂型22例,呈现前柱、中柱、后柱均累及,伴椎弓、棘突或椎板骨折,5例患者出现骨碎片后移,1例出现椎管前后径增大。骨折脱位型1例,呈现椎间关节前后错位,显示“双边征”。

2.3 磁共振诊断影像特征

60例患者经磁共振诊断共检出58例,椎骨损伤43例,呈现T1、T2不均匀性高信号,STIR均匀性低信号,15例患者骨片移位。韧带损伤7例,4例患者T2WI韧带结构区异常增强,连续性中断,3例患者患者T2WI韧带结构区异常增强,模糊不清。脊髓损伤9例,移位变形5例,呈现长T1信号和稍长T2信号,3例水肿呈现等或稍长T1和长T2信号,2例出现呈现短T1和长T2信号。椎间盘损伤7例,椎间盘形态异常。

3 讨论

人体脊柱包含前纵韧带、椎体、椎间盘、椎体附件及其韧带等,脊柱创伤主要是脊柱任一部分或全部结构出现损伤,包含骨结构、软组织、神经结构等,导致脊柱力学不稳定,如脊髓损伤、脊柱骨折等属于常见的脊柱创伤[4]。脊柱可支持躯干,保护内脏,也是支持运动功能的重要条件,若出现创伤,会导致脊柱难以承受正常载荷,甚至发生不可逆转的畸形[5]。目前术前诊断脊柱创伤可采用磁共振和CT扫描,其中CT检查可判断移位骨折块侵犯椎管程度,而磁共振则可在CT诊断基础上进一步明确脊髓、软组织等损伤状况[6]。脊柱创伤伴一定程度水肿,而椎骨位置大量脂肪,经磁共振检查呈现T2WI上较高信号,掩盖较强的骨髓水肿,而采取脂肪抑制技术可促使脂肪高信号背景抑制为低信号,突出显示水肿高信号,发现脊椎以及周围软组织水肿,诊断优势显著。磁共振可明确分辨脊柱软组织血肿及损伤,若为椎骨损伤呈现片状长T1信号,长T2信号在低信号中混杂,椎体无异常。脊髓损伤呈现椎间盘、椎体变形移位,稍长T1信号和稍长T2信号。韧带损伤呈现T2WI韧带结构区信号出现皱折,异常增强、连续中断[7]。与CT诊断相比,磁共振诊断可实现多参数、多方位成像,尤其T1WI与T2WI加权像可发现水肿、出血、韧带损伤等情况[8]。本次研究结果显示磁共振对脊柱创伤检出率96.67%显著高于对照组83.33%,P<0.05。CT检出50例,单纯屈曲压缩型16例,爆裂型22例,骨折脱位型1例。磁共振检出58例,椎骨损伤43例,韧带损伤7例,脊髓损伤9例,椎间盘损伤7例,提示CT与磁共振成像诊断脊柱创伤均具有较高的价值,前者体现操作简单、价格低优势,且对压缩型骨折、爆裂性骨折检出价值较高,后者价格昂贵,但对软组织分辨率高,且可依据椎体信号强度判断骨质损伤程度。

综上所述,高场磁共振和CT技术均可应用在脊柱创伤诊断中,依据患者需求及诊断条件选择相应的诊断方法,必要时采用高场磁共振可进一步明确损伤程度,应用价值较高。

表1 两种影像方法检出率比较[n(%)]

猜你喜欢
椎骨磁共振脊髓
人工3D脊髓能帮助瘫痪者重新行走?
脊髓电刺激新技术让瘫痪患者恢复运动能力
阿根廷龙
蓝玉簪龙胆
一种磁共振成像谱仪数字化发射系统设计
猕猴脊髓损伤康复训练装置的研制
常见专业名词缩略语及符号(Ⅰ)
磁共振成像不同扫描序列诊断肛瘘诊断价值
CT和磁共振用于颈椎病诊断临床价值比较
一种用于经皮脊髓电刺激的可调便携式刺激器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