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宏云
【摘 要】目的:研究疼痛护理指标的建立对骨科患者治疗效果提升的重要性。方法:本文选取的研究对象主要为近些年来本院接收的52例骨科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结果:观察组的患者计划外麻醉药物应用次数,在手术结束之后第1d、第3dVAS对疼痛进行评分,结果发现其急性疼痛发生的频率与对照组相比明显降低,具有一定的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者心血管事件、便秘和失眠率发生频率与对照组相比明显下降,具有一定的统计学意义。结论:研究表明,疼痛护理指标的建立对骨科患者治疗效果提升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疼痛;护理质量指标;骨科病房;应用
【中图分类号】R47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019(2020)13--01
疼痛感往往意味着身体的问题,属于大多数临床疾病的症状。绝大多数骨科患者又会伴随有不同程度的疼痛感,临床反应以及术后护理都是导致强烈疼痛感产生的重要原因。建立科学完备的疼痛护理质量指标能够有效解决护理工作当中存在的系列问题,推动骨科治疗迈向新阶段。
1 资料及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文选取研究对象为近些年来本院接收的52例骨科患者,按照患者性别、年龄及身体情况等因素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人数相同。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对照组患者依旧沿用传统疼痛护理模式,例如疼痛宣教、疼痛预防、对症护理等,在接受手术之前对患者进行患肢固定限制、抬高等镇痛,在手术之后早期静脉泵自控镇痛,或口服药物镇痛。
1.2.2 观察组 观察组建立疼痛护理质量指标,按照计划要求进行相关护理工作,与此同时详细记录每个阶段的情况。内容包括:一、一级指标,疼痛宣教、疼痛预防、疼痛控制;二、疼痛宣教,确定疼痛对象、明确疼痛宣教内容、疼痛宣教成效;三、疼痛预防,涉及敷料更换、预防性用药、音乐疗法、获得患者主诉;四、疼痛控制,非药物镇痛、疼痛处理及时性、疼痛处理有效性。评价采用双相评价方法,由护士、患者及其家属双向评价。
1.3 观察指标
住院期间计划外麻醉药物应用次数,术后第1d、第3dVAS疼痛评分,住院期间急性疼痛发生次数(VAS>3分)。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切口延迟愈合、便秘等并发症发生情况。
2 结果
2.1 疼痛情况与严重程度 观察组患者进行护理后的疼痛级别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2.2 两组患者的满意度评价对比 观察组患者进行护理后各项满意度评价指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 <0.05),详见表2。
3 讨论
3.1 疼痛护理质量指标实现了原有疼痛质量评价方式的改变
在以往进行骨科疼痛护理中,缺乏量化标准,准确性不理想,在实施疼痛护理质量评价指标后,能够更好的进行护理人员疼痛护理质量及时、准确、全面、系统的评估。同时也能对整体护理质量进行更加科学全面的反映,评价护理干预的效果,指导调整改进等。
3.2 疼痛护理质量指标使疼痛护理更加标准规范
本研究疼痛护理质量指标纳入了5项指标,并將其完全融入到日常护理管理工作中,每项指标有详尽的说明,也即疼痛护理标准,从而能够更好地指导、约束日常疼痛护理工作,使疼痛护理有一个可靠、规范的参照标准,更具可执行性、规范性、针对性。同时,护士能将疼痛护理质量及时反馈给医疗组,为医生提供第一手临床资料,及时评价疼痛治疗的效果。
3.3 疼痛护理质量指标能够使持续质量改进成效被量化反映
该项质量标准的制定提供了一套可靠的质量评价量化指标,在提供持续质量改进指导的同时,能够对取得的成效进行量化反映,从而能够进行实施效果更加科学可靠的评价,更好地指导今后疼痛护理质量改进工作。下一步,我们将根据1 年来监测的结果确定本单元的目标值,更好地评价疼痛护理质量。
观察组外麻醉药物应用次数,术后第1d、第3dVAS疼痛评分,骨科患者急性疼痛发生的频率与对照组相比明显下降,具有一定的统计学意义,在新体系的指导控制下疼痛控制的质量得到改善,特别是患者的急性疼痛明显减少。观察组的疼痛相关并发症发生率与对照组相比明显下降,这十分有利于患者的恢复,也对预防肠梗阻等并发症产生重大影响。但是新的体系依然存在许多漏洞,最为典型的就是护士人员需要耗费大量时间在填表上,护理模式趋于僵硬,繁琐的护理流程反而给护士人员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总体来讲,疼痛护理质量指标的建立对提升骨科疼痛护理效果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值得进一步推广。
参考文献:
李媛媛.疼痛护理质量指标管理对骨科病房疼痛管理的影响分析[J].中国卫生产业,2018,15(10):93-94.
辛路路.疼痛护理质量指标的建立及在骨科病房的应用[J].泰山医学院学报,2017,38(04):456-4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