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慧玲
【摘 要】基于职业院校护理专业青年教师企业实践国培项目,以临床护理工作内容为导向,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护理本节课进行教学案例改革。
【关键词】青年教师企业实践;教学改革;心肌梗死患者的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0019(2020)13--02
2019年国家陆续提出《高职扩招专项工作实施方案》(“扩招100万”)和《职业技能提升行动方案(2019-2021年)》等方案,这为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了空前的机遇。护理专业作为一门应用型的学科,医院对于学校培养的护理专业学生的要求越来越注重其技能操作能力,如何在国家对职教大力扶持的时代高质量、高标准的完成对护理专业学生的培养,这是我们应该去探索的问题。本文我们就结合笔者经过“中职教师企业实践”对所授“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护理”一节课进行教学案例改革,从而以点带面,以此为借鉴推动护理专业理论教学与临床实践的紧密结合,不断提升护理专业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为培养高素质、强技能的护理专业学生做好师资保障。
1 教学案例改革背景
1.1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护理现状
急性心肌梗死是因患者长期处于缺血、缺氧状态而引发的部分心肌坏死现象,并发症多,病情凶险,如果不及时救治就会威胁到患者的生命和生活质量[1],在临床工作中,2013年起, 我国参照美国和德国胸痛协会制定的标准并结合中国实际情况起草了“ 中国胸痛中心认证标准”,在心肌梗死患者从发病拨打急救电话到入院治疗已经初步建立了院内协同救治网络和院外协同救治网络。从护理的角度,临床护理工作者在护理过程中已经形成了较成熟的心梗患者急救流程[2],该急救流程依托临床工作任务,有效提高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抢救成功率,提高患者的预后。心内科病房设有心脏康复室,患者病情稳定后在心内科病房住院期间,专业的心脏康复护士会为患者从运动、营养、药物、心理、戒烟五个方面借助先进的仪器如心肺评估仪、动脉硬化评估仪等进行评估[3],为患者制定切实可行的康复治疗与护理措施,使其获得正常或接近正常生活状态。
1.2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护理理论教学现状
我校选用的教材为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第四版《内科护理学》,该教材对于本部分的讲解从病因及发病机制、护理评估、护理诊断、护理目标、护理措施五个方面进行叙述,内容比较分散,特别是护理措施部分,概括性地描述了针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护理时需要注意的问题,学完之后不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同样,这种不基于临床工作任务与流程的授课与临床实际护理工作也是脱节的,不利于学生以后的实习与工作。有效的健康指导可以助于心肌梗死患者改善预后、降低血管再狭窄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但是教材对于这部分的阐述比较笼统,比如,讲到饮食指导时教材的描述“所有病人均应调节饮食,以减少复发。宜低脂、低胆固醇、低盐饮食,戒烟限酒”,这样的描述显然不容易被学生理解,更不利于他们在以后的临床实习和工作中为患者及其家属做健康教育。由此可见,现实教学已经与临床实践出现了明显的脱节现象。
2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护理” 教学案例改革具体办法
我所实践的地点是安阳地区医院,该院心脏康复中心于2015年成立,自心脏康复中心成立并投入使用以来,在救治心脏病患者、改善其生活质量方面取得良好的效果,有效推动了我国基层心脏康复的发展。该院心脏康复中心先后被评选为中国基层心脏康复示范基地、全国心脏康复及慢病标准化建设基地单位,并获得推动中国心脏康复工作表现突出贡献单位荣誉称号,在中国心肺预防与康复注册数据库中注册数量及质量位于前三名,荣获心脏康复严谨治学奖和心脏康复最佳贡献奖。依据笔者在青年教师临床实践培训中学习的在临床护理工作中针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护理流程及工作方法对本节课的教学进行设计,下面我著重从教学设计这个环节对教学方法进行具体的阐述。
2.1 课前准备阶段
之前的课前准备仅仅是让学生熟悉新课内容,做好本节课的预习,但是这样的方法不易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他们往往只是简单熟悉课本内容,对新课的讲授和学习起不到实质的推动作用。本次教学案例改革将依据临床工作任务,通过我校使用的职教云学习平台推送自主学习任务:查阅资料,阐述“在临床工作中,如果遇到一个心肌梗死的患者作为一名护士你应该怎么处理?”写完之后上传云平台,教师在云平台浏览学生的预习情况,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打分,并与学生互动,为新课的展开打下基础。
2.2 课堂任务阶段
2.2.1 导入新课 传统新课的导入是用案例导入,但该方法有一定弊端:学生未学过本病,所以带入性不强,没有办法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因此,我采用多媒体演示法,播放笔者在医院收集的写有胸痛中心标志的照片,以胸痛中心的工作任务和工作流程引出本节课的内容——心肌梗死,我国胸痛中心虽然起步较晚,但现在在大部分的三甲医院都有设置,因此,对于学生们并不太陌生,以此导入新课从而引发学生思考什么是心肌梗死?为什么要设置胸痛中心来接诊心肌梗死的患者?从而引入本节课要讲内容。
2.2.2 讲授新知 首先,探讨心肌梗死的定义及致病因素。心肌梗死的发病过程及机制比较抽象难懂,这也是本节课的难点,对此,我在讲解之后借助生动有趣的动画帮助学生理解,从而攻克难点。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表现是本次课的第一个重点,对于这部分内容,我会引入我在临床实践时采用录音的方法搜集的病例,课堂上播放录音,播放完毕之后让学生利用健康评估学到的健康资料收集方法提取相关资料,在他们回答的基础上我再进行总结讲授,并通过列表法让学生总结一下上节课学到的心绞痛与心肌梗死的区别,使其轻松掌握心肌梗死临床表现。
本节的第二个重点内容是心肌梗死患者的护理措施,采用小组讨论法,根据音频患者的阐述,依据患者的临床表现,讨论并提出相应的个体化护理措施,我会将护理措施进一步规范强调以下几点:介入前后护理、用药护理、康复训练、病情观察。
健康教育是另一个重点内容,之前的讲解按照教材进行,内容相对空泛,对此,我将按医院心脏康复中心为患者做的“五大处方”,即运动处方、营养处方、药物处方、心理处方、戒烟处方,并配合大量在医院收集到的图片和视频进行详细讲解,如营养处方,在医院会有专业的评估师依据患者的年龄、身高、体重、职业、饮食喜好进行评估,评估完成后会生成具体的饮食指导,该结果会详细到一日三餐进食的总热量、哪些食物可以达到这么多热量等,让患者一目了然。做到贴近临床,培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
2.2.3 课堂小结及随堂测试 课堂任务结束后,利用课前发布的预习任务即,“在临床工作中,如果遇到一个心肌梗死的患者作为一名护士你应该怎么处理?”,从职教云平台中抽取一名学生的回答,让大家针对该答案进行评析,找出不足,从而强化本节课的知识。随堂检测采用理论习题进行考核。习题来源于执业护士资格考试真题,做到本节课的教学不仅贴近临床,还为学生以后的护资考试打下基础。
2.2.4 知识拓展 该部分会给学生播放心梗宣传片,让他们意识到“时间就是心肌,时间就是生命”,培养他们临床思维能力和急救意识,及对护理事业的归属感与自豪感,实现本节课的思政教育目地。课下利用多种资源推送历年护资题,教师进行反馈、总结。
3 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目的在于不断改进教师的教学方法。青年教师因缺乏教学和临床实践经验,在教授过程中往往难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并且理论与实践脱节,无法为学生进入职场环境提供良好的指导,在教师参与临床实践后制定的 “青年教师企業实践”的教学设计,不仅可以提高教师的自身综合能力,而且创新的教学理念可以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将理论学习与临床实践紧密结合,使抽象难懂的教学内容形象化,可以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更有利于培养强技能和掌握专业知识的高素质护理人才[4]。
参考文献:
于艳燕 . 研究循证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 中国医药指南 , 2018, 16(34):265
王静.急性心肌梗死急救护理流程优化路径应用实践分析[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6,20(10):1-3.
郭兰,李梅.心脏康复研究新进展[J].华西医学,2019,34(5):567-575.
张淑艳.浅论中职教师企业实践的必要性[J].现代职业教育,2018(14):270-2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