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转向:传播中身体与在场的三个维度

2020-10-19 11:03王冉冉
视界观·下半月 2020年7期
关键词:传播身体

摘要:文章从梳理传播的空间转向出发,回顾了媒介发展的过程中传播场景的变化,呈现并阐释了身体与在场的演变过程,从实体空间、虚拟空间、沉浸空间三个维度说明了传播活动中的空间变化,并提出了传播活动中要维护人的主体性原则。文章通过对身体与在场的研究探讨,关注传播的空间结构,更加深入地理解传播、研究传播。

关键词:空间转向;身体;在场;传播

传播作为一种社会实践,离不开身体这个媒介,无论是自然的还是技术的身体。传播活动中身体与在场的变化,体现了传播空间的发展与演变。在口语传播社会,人们的交流多借助口头的话语,要想实现无障碍的信息传递,必须要进行面对面的传播,这要求身体的在场,传播活动在实体空间中进行。随着媒介的发展,文字、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介兴起,这些媒介整合了信息系统,创造了一个“共享场地”,即电子媒介时代传播的虚拟空间,传播者和接收者通过这个场地实现信息的传递和交流,借助传播技术,身体由在场演变为虚拟在场。而移动网络、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兴起,使身体形式得到了多元化的呈现,在新技术带来的数字空间里,智能主体可以进行形式多样的在场实践。

空间勾连着复杂的社會关系和社会生活,它与媒介的发展与演变息息相关,在媒介的不断变革中,新兴的传播活动塑造了新型的交流空间,身体这个媒介也随之发生变化,随着人工智能的应用,不同于生物性身体的新型身体会承当传播的媒介,身体的形式也会走向多元。在传播活动中,身体与在场的形式不断发生演变,不同的媒介空间形态丰富了传播的形式与种类。

一、实体空间:面对面与身体在场

约翰·彼得斯在《对空言说:传播的观念史》中提出一个问题:在人类交流中人体在多大程度上可以保持缺席?他认为这是传播观念里一直存在的焦虑,这个问题侧面说明了传播活动中身体在场的重要性,彼得斯强调身体的物质属性,即实体空间中人类身体的在场。戈夫曼在《日常生活中的自我皇现》叙述了一种戏剧表演的观点,描述的是有形界限内有组织的社会生活,“日常生活”包含所有的面对面互动,“自我”是指在实体的物理空间中呈现出来的,“皇现”包括特定空间和情境下语言和身体的表达,现实生活中,每个人都通过身体与他人进行互动交流,这种信息传播是在实际的物理空间内进行的。

在语言传播时代,信息的传递需要面对面的交流,通过语言、肢体传递并获取信息,早期中国社会以村落为单位,村民世代定居,生存的空间范围小,社会关系不流动,村民多借助语言进行传播活动,文字等媒介使用频率低。村落内围绕群已关系进行的传播活动是身体在场的典型体现,传播在实体空间内进行,多为面对面传播。

身体是最基本的传播媒介,它拥有天然的表现、储存、传达和反馈的能力,通过身体,人类可以创造社会生活并维持社会的正常运行。身体在参与传播活动的过程中,会形成一个从信息感应到信息反馈的完整传播系统,借助人体感官,身体可以接受信息、处理信息、反馈信息。吉登斯认为,在场指向空间和时间,即主体要在某种空间环境中存在,并且主体要在当下的时间范畴内。人类传播史上的前语言和口语传播阶段,信息传播局限于固定的场所和时间,借助对话、肢体动作和表情,传播双方进行信息交流,传播的过程中双方是在场的。

有了文字与印刷品之后,信息的储存方式发生了变化,在此之前,信息的传递、储存必须要依赖于人的物理身体,而文字和印刷品出现之后,信息可以与身体分离,不必面对面就可以完成传播,出现了身体的“缺席”。身体与身体的直接联系被割断,传播活动通过文字和印刷品进行,人们可以通过视觉感官完成信息交流。身体在场或缺席,在传播活动中会产生不同的传播效果,文字和印刷媒介使传播活动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但同时也存在着身体不在场的情况,在临场感和冲击力方面逊色于在场媒介,电子媒介的发展,使身体的远程在场成为可能。

二、虚拟空间:共享场地与远程在场

麦克卢汉提出“媒介即人的延伸”,他认为媒介是人的感觉能力的延伸或扩展。随着信息传播技术的发展,涌现了新的传播方式,电子媒介创造了传播的虚拟场地,不用面对面就可以实现远程交流,传播活动可以在虚拟空间里进行,身体与在场实现了分离,传播的时间和空间也出现了分离。

微博、微信等社交平台的出现,使人们实现了足不出户进行信息传播活动,传播技术创造了虚拟空间,人们可以在这个空间里获取需要的信息,发表自己的意见,和亲朋好友以及陌生人交流看法、进行讨论,在这个空间内,传播者和受传者无需建立面对面联系。在虚拟空间中,传播沿着“传播者一电子媒介一受传者”的路径展开,信息及意义被被载入到媒介载体中,它们沿着“输入一输出”的方式从事传播活动。新型媒介技术造就的新型在场方式,割裂了身体器官的整体性关联,视频、音频、文字等形式突出了人体的某个感官,身体的整体性、生产性、本源性等特点发生改变,传播和存在的关系也发生了改变。媒介技术使现代传播方式丰富多样,在传播活动中,既有亲身传播,也有借助电子媒介的非亲身传播,虚拟在场与实体在场相互融合,传播有了新的存在方式。

身体是麦克卢汉衡量媒介效果的核心尺度,身体是传播环境的一部分,它勾连环境、媒介技术和社会,与环境时刻发生着关系,身体可以凭借感知,敏感地意识到环境的刺激。在电子媒介塑造的共享场地内,我们可以将文字、视频、音频等媒介信息作为身体语言,嵌入虚拟空间中,实现身体的远程在场,完成信息的传递、接收、反馈过程。

梅罗维茨曾采用“场景”的方法来研究媒介和行为,他指出电子媒介几乎完全断绝了物质地点和社会场景的联系。场景是后工业社会发展模式创新研究的核心范畴,社会场景构成了人们社会生活和行动的环境。梅罗维茨认为场景是根据信息的流动来形成的,当电子媒介进入到场景中,就打破了原来有形的实体的物理空间,使社会“地点”几乎全部转移到虚拟空间。新的信息传递模式形成了新的场景,将传播活动和传播媒介推向了新的维度,人们可以在虚拟的空间实现信息的快速传播,传播功能和结构的快速变迁提高了现代生活的效率。

三、沉浸空间:智能主体和沉浸在场

基于当前的虚拟技术和数字传播方式,罗泽认为,人类至少拥有三个身体。人可以“处在”三个不同的空间里:一是处在自己的血肉之躯的中心,二是处在虚拟的、人们通过机器眼和机器声的屏幕看到的空间,三是处在另一个仍然“真实”的、机器人占据中心的空间。在当前虚拟技术和人工智能背景下,媒介技术形态不断发展,孙玮在《赛博人一一后人类时代的媒介融合》一文中提出,整合了肉体与技术的双重逻辑的赛博人成为传播的主体,它是是生物性身体与技术的互嵌,突破了人与机器的边界,使媒介不再是外在于人的一个工具或者机构,而是转为身体本身,身体成为一个界面。智能主体将媒介机构与外部世界连接,通过在数字空间里的一系列传播实践,使身体形式实现了沉浸在场。

新技术创造了传播中的拟真环境场,VR技术是沉浸空间的典型体现。在传播活动中,人的肉体处于固定的场所和时间构成的现实环境中,而由意识生成的替代身体在沉浸式空间与周围的环境产生关系,VR场景中,借助穿戴工具,身体可以进入到技术构建的虚拟场景中,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和技术设定的程序完成传播活动。 VR新闻、VR电影等媒介形式在传播的过程中调动人体全身感官,可以进行超真实的传播体验,并通过虚拟现实技术扩展传播双方的视域。保罗。莱文森在描述媒介技术进化过程时,提出了人性化趋势媒介进化理论,他认为,媒介进化的方向会更加适合人类感官的生理特征,在媒介的发展过程中,会更加符合传播双方的需求,便于信息交流,媒介的人性化因素会越来越多,人为化因素越来越少。沉浸空间的传播活动最大程度的满足传播主体的自然性需求,它在实现人机交互的过程中,通过仿真系统塑造出超真实的传播场景,满足受众传播活动中感官平衡的需要。虚拟技术创造的在场使身体的所有信息通道都是开放的,身体感官可以与周围的环境实现全息传播、全息接受与全息互动。在虚拟空间,人与界面互动时产生的心理感受可以使身体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传播技术的发展使交流的空间转向沉浸式的场景。

四、人的主体性原则

随着传播技术的不断发展,身体呈现出了不同的在场方式,传播活动在媒介和符号构成的网络中脱离了人的物理身体,虚拟技术使电子媒介在体外构建了一个仿真的中枢神经系统。传播技术飞速发展的后现代语境中,智能主体成为传播活动中不可或缺的节点,在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牢记人的主体性原则,回归身体维度,更加具有重要的意义。

人在与技术、与社会互动的过程中塑造自我,人与技术的具身关系不断塑造重构着人的主体性。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丰富了传播的形式,在现代传播活动中,更要重视人的主体性原则,人的身体不只是简单的“机械肉身”,它更连接了社会关系,是贯穿技术与社会的轴线,身体是传播环境的一部分,它勾连环境、媒介技术和社会,与环境时刻发生着关系。

维护人的主体性原则,要聚焦身体这个最原始、最基本的媒介,身体在传播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的存在是人感知信息的前提,传播总是在人体许可的范围内进行,被身体所限定、所制约。前语言和口语传播阶段,人们的传播方式一般为亲身传播,传播需要在面对面的实体空间里进行,传播双方通过语言或肢体动作来传递信息、获取信息。媒介传播阶段,传播活动依赖媒介在虚拟空间里进行,大众接受媒介信息的方式多通过视觉传播和听觉传播,机器发送的电波信号需要由传播中介解码为人类可以感知的信息,身体限定了视听传播的方式和范围,传播活动由实体在场转向远程在场。人工智能和虚拟技术的发展使智能身体成为可能,而在沉浸空间的传播活动,也是由身体感知并被身体感受所制约的。

无论传播技术如何发展,人类的传播活动总是依赖于身体及身体的各项感官,传播不能把身体排除在外,身体在未来传播活动的发展中仍具有重要意义。

五、结语

传播与身体,是传播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本文作为对传播领域的探索性研究,将空间转向与身体在场作为切入点,是基于以下理由。其一,身體在传播活动不可或缺,作为最基本的传播媒介,考察身体,有助于深入理解传播。其二,梳理传播活动中的空间转向,可以帮助梳理媒介传播方式的变化与发展,移动网络技术的进步,使技术与人实现了进一步融合,沉浸空间的在场体验使人们借助媒介“重返”全息传播,智能主体的出现,使传播活动产生了极大的变革。其三,对身体及在场的研究有助于从主体性视角考察传播活动,从物理存在层面理解传播。本文通过梳理传播空间的转向,分析身体与在场的变化,探究传播与空间、传播与身体的关系。

从身体的界面到界面的身体,传播从面对面的在场经历了调动部分感官感知信息,又回到调动所有感官的全息传播。人类的传播范围是一个富于变化的场域,人类生活离不开传播,传播活动交织于日常实践中。传播活动下的空间转向反映了媒介生活的变迁和身体感知的变化,是媒体发展过程中传播活动与社会互动相互构建的结果,关注传播的空间转向,对身体与在场的沿革进行研究分析,有助于我们理解传播活动,重估身体价值,回归交流的身体维度。

参考文献:

[1]邓建国.传播学的反思与重建:再读J.D.彼得斯的《对空言说:传播的观念史》[J].国际新闻界,2017(02):153-175.

[2]约书亚·梅罗维茨,肖志军.消失的地域[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3]尼克·库尔德利,库尔德利,何道宽.媒介、社会与世界:社会理论与数字媒介实践[M].复旦大学出版社,2014.

[4]戈夫曼.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M].浙江人民出版社,1989.

[5]林文刚.媒介环境学:思想沿革与多维视野[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6]哈罗德·伊尼斯.传播的偏向[M].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5.

[7]肖荣春.新媒体语境下传播活动的“空间转向”[J].国际新闻界,2014,036(002):77-89.

[8]孙玮.赛博人:后人类时代的媒介融合[J].新闻记者,2018,000(006):4-11.

通讯作者:王冉冉(1997),女,山东济南人,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新闻与传播。

猜你喜欢
传播身体
我们身体的由来
人为什么会打哈欠
我de身体
中国文学作品外译策略研究
新媒体背景下湖湘文化的传播效果评价研究
我们的身体
当前纸媒微信公众号运营的突出问题与策略建议
身体力“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