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昕
摘要:博物馆藏品是国家宝贵的科学、文化财富,是博物馆业务活动的物质基础,如何保护管理并利用好博物馆藏品是博物馆的中心工作之一。博物馆藏品的保护与管理工作,要常常进行总结和归纳,理论联系实际,以推进博物馆藏品保护管理的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现代化,最大限度地提高和发挥博物馆藏品的最佳社会效益。
关键词:博物馆藏品;保护与管理
博物馆藏品是国家宝贵的科学、文化财富,是博物馆业务活动的物质基础,如何保护管理并利用好博物馆藏品是博物馆的中心工作之一。作为一名博物馆藏品守护者,我们应该经常对藏品保护与管理工作进行总结和归纳,理论联系实際,以推进博物馆藏品保护管理的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现代化,最大限度地提高和发挥博物馆藏品的最佳社会效益。
一、传统时代的博物馆藏品保护与管理
早在1905年,中国近代实业家、政治家、教育家张謇在创建我国近代史上第一座博物馆一一南通博物苑之时,就提出了他自己的博物馆藏品保护管理理论,他认为,文物的搜集途径有两个方面,一是“国家尽出其历代内府所藏,以公于国人”,二是鼓励“收藏故家出其所珍,与众共守”。张謇还亲自对博物苑的藏品考证渊源,鉴定真伪,评定价值。张謇对藏品保护管理方面的论述,是我国近代藏品保护管理理论的首次论述,开了藏品保护管理理论研究的先河。
新中国成立之后,1964年3月,《博物馆藏品保管暂行办法》(草案)颁发,这是我国第一次由国家文化部门颁发的关于博物馆藏品保管的条文法规。暂行办法首次提出博物馆藏品管理的范畴,不仅要确保藏品安全,对藏品进行科学整理,而且要向社会提供使用,充分发挥藏品的作用,这在当时不仅对指导博物馆藏品管理工作有重要意义,同时也把藏品管理的理论向前发展了一大步。1982年,国务院颁布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是我国第一部关于文物保护的相关法律,根据《文物保护法》有关条款,1986年文化部又颁发了《博物馆藏品管理办法》,提出了科学系统的藏品保护管理理论,把藏品保护管理范畴进行了更加广泛的扩展,提出了一个新的更加合理的理论观点,即“博物馆对藏品负有科学管理、科学保护、整理研究、公开展出和提供使用(对社会主要是提供藏品资料、研究成果)的责任”。“保管工作必须做到:制度健全、帐目清楚、鉴定确切、编目详明、保管妥善、查用方便”。同时,还建立了一套完整的藏品保护管理体系,即文物收藏单位要对藏品进行接收、鉴定、登帐、编目和建档,以及提用、注销和统计等一系列科学保护管理工作。这标志着博物馆藏品保护已逐步实现科学化、制度化和规范化管理,86版《博物馆藏品管理办法》也一直延用至今。
二、信息时代的博物馆藏品保护与管理
进入21世纪,随着全球信息化、智能化时代的到来,藏品管理的信息化、智能化也进展迅速。早在上世纪90年代,计算机进入博物馆的数量开始逐年增加,并且开发出了一些应用软件,如计算机多媒体文物管理系统等。全国各地的博物馆也开始运用计算机对馆藏文物进行信息化处理和管理,同时建立网上博物馆,拓宽为公众服务的平台和渠道。2008年--2010年,由财政部和国家文物局共同主导的“文物调查及数据库管理系统建设”项目,以摸清馆藏文物家底情况、提高馆藏文物管理水平为基本目标,以调查馆藏珍贵文物资源、采集馆藏珍贵文物信息为基本形式,以数字化的影像采集技术、数据存储技术和网络技术为基本手段,完成了全国文物系统博物馆全部馆藏珍贵文物数据的采集工作,共采集文物数据1,660,275条,其中一级文物数据48,006条,累计拍摄文物照片3,869,025张,录入文本信息3.05亿字,接收数据总量15.16TB,基本廓清全国文物系统馆藏珍贵文物家底。紧接着,2012年--2016年,国务院组织开展了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普查对象是我国境内(不包括港澳台地区)各级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和国有控股企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武警部队等各类国有单位收藏保管的可移动文物,包括普查前已经认定和在普查中新认定的国有可移动文物。普查按照统一平台、联网直报、属地管理、县为单元的原则开展,普查建设了全国可移动文物信息平台,依托互联网在统一平台上进行数据登录、审核。根据国务院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发布的《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数据公报》统计,普查登录全国可移动文物共计108,154,907件/套,其中,按照普查统一标准登录文物完整信息的为26,610,907件/套(实际数量64,073,178件),全国各级综合档案馆馆藏纸质历史档案81,544,000卷/件。为推动文物信息资源共享,促进藏品保护管理和利用,国家文物局在政府网站公开346.13万件(合235.43万件/套)全国博物馆馆藏文物信息,这是针对公众研究、欣赏需要,利用互联网手段“让文物活起来”的惠民举措。
至“十二五”期末,博物馆行业立足行业特点和地域文化特色,发展科技、艺术、自然、民族、民俗、工业遗产等类型的专题性博物馆,推进生态博物馆、社区博物馆、数字博物馆等新形态博物馆建设。面对各类新兴博物馆,藏品也将呈现多元化、多形态的趋势,藏品保护管理工作也将面临新的问题。因此,博物馆藏品的保护与管理工作将是一个不断实践、不断总结、不断完善的探索过程,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博物馆藏品的保护与管理水平也将得到更进一步的发展和提高。
参考文献:
[1]张謇:《上南皮相国请京师建设帝室博览馆议》
[2]王宏钧:《中国博物馆学基础》,上海古籍出版社
[3]国家文物局:《新中国文物法规选编》,文物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