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四法印”世界观在日本茶室设计中的体现

2020-10-19 23:07刘俊含胡哲慧
视界观·下半月 2020年7期
关键词:宗教

刘俊含 胡哲慧

摘要:本文综述了日本茶道的起源、日本茶文化的特点,并从佛教核心世界观一“四法印”思想体系的视角,对日本茶室设计进行了分析和鉴赏,挖掘了宗教文化中的世俗审美价值,并对茶室设计和茶文化之间的关系做出了阐释。

关键词:日本茶文化:宗教

大约在公元九世纪时,海空禅师在来中国交流佛法的过程中,发现了中国有一种独特的饮料:茶。回日本时,他带了一些茶的种子,从此茶及茶文化在日本国生根发芽。公元1259年,也就是南宋末年,南浦昭明禅师从日本来到位于我国浙江余杭的径山寺取经,在系统学习中国的宴会茶道流程后,首次将茶道带回了日本,开日本茶道发展流传之先河。日本《类聚名物考》对此有明确记载:“茶道之起,在正元中筑前崇福寺开山南浦昭明由宋传入。”日本《本朝高僧传》也有:“南浦昭明由宋归国,把茶台子、茶道具一式带到崇福寺”的记述。[1]

日本茶道由信仰佛教的僧人首次传到日本,注定了日本茶与佛学的不解之缘。“茶,南方之嘉木也”,茶在东方文化中代表着谦虚和清净,饮茶更需要心平气和,以期达到一种人与自然相契相融,清净无为的境界。这与禅文化所提倡的“物我两忘”不谋而合。著有禅门第一书《碧严录》的宋朝高僧圆悟克勤为我们留下“茶禅一味”的墨宝,而这种将信仰与生活融合在一起的生命态度,即是一种东方美学。茶,早已超越了饮品这一物质层面的需求,更不局限于一般的审美层次。而是与社会意识形态紧紧结合,甚至表达了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中国寺院的宴饮之茶,随着镰仓时代禅文化之东渡,在日本民间遍地开花,终于在室盯时代末期,与当地和文化结合,形成了独居特色的日本茶道。最早的潮流当属京都的草庵之风,朴素纯粹,蕴含着美学的基础元素。后来,珠光和尚提出了“禅茶一味、茶禅一如”的术语。他主张士人阶层要看透繁复的物质生活给精神带来的束缚和枷锁,通过修行来领悟“道”的内在精神。之后,武野绍鸥对草庵茶风一脉相承,发扬光大,更把和歌的精髓融入日本茶道,使得茶道除了保留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特质的基础上,还沁染蕴涵了日本民族素淡典雅的审美精神和趣味,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保存,沉淀,发展到今天,形成了独居特色的个性与风格。日本茶文化以和,清,敬,寂为主题,整个茶室布置如同雪洞一般,整洁中间流露出一丝寂静无事的氛围。在茶室中制茶、品茶,是对寻常生活的酬慰,也是对高级精神境界的诉求,更是与心灵连接,体会禅宗美学,升华个人修为与境界的绝佳机会。正所所谓“我有一碗茶,足以慰风尘”。

佛教的四法印,是佛學教义中最根本、最基础的对世界的看法,即佛教根本世界观。又被称之为四忧檀那,也叫做四法本末,佛教四法印理论体系包括:诸法无我、诸行无常、诸漏皆苦和涅槃寂静。其中诸法无我的意思是,一切事物的本质是空性,所呈现的所谓相对稳定的事物形态只是因缘和合的一时表现,如一个人,年幼时和年老时,可以说是同一个人,但又可以说不是同一个人。诸行无常是指这种因缘和合的形态是不稳定而且瞬息万变、靠不住的,不能够一直保持恒常不变。诸漏皆苦的意思是,因为我们的思维里有一种渴望永恒的倾向,所以面对瞬息万变的无常事物时,经常有一个自己无法做主、事与愿违的痛苦情绪,而这种苦难是难以超越的。涅槃超越概念即涅槃寂静,指的是只有通过修行去觉悟到一切事物不生不灭的清净本质,才能够重新找回内心的瓶颈快乐。四法印为鉴别正法和外道最直接、最彻底的标准,也是每个修行人奉若至宝的金科玉律。日本茶道文化中,处处体现着四法印的精神,下面分别进行讨论、举例、分析。

一、诸行无常

日本茶道在庭院中的茶室进行,庭院美学是茶道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凸显茶道内在精神的窗口。值得一提的是,茶道庭院设计多用枯枝融入山水之中,在秋季更是以翩翩飞舞的落叶,作为供茶人欣赏万物周而复始,生死循环进而悟道的独特风景。茶道于日本民族,悟道之目的更有甚于饮茶,许多茶室中间原始而并不舒适的设计,也是为了提醒饮茶人,“富贵学道难”,在体会无常的过程中,将心力投入到终究人生终极价值的智慧求索之路上去。武野绍鸥的弟子千利体大师,对于日本茶道环境设计做出了很大的贡献。由他亲自设计并建设的待庵,作为日本茶室的知名代表和历史重要参考资料,只有两叠半榻榻米那么大。虽然表面有一种陶渊明笔下桃花源的田园山村之风,但其内容却和文化性城市进程和发展密不可分,甚至有种浓浓的文人气息。开低调奢华这一设计概念之先河,正如同文献中所称誉的那样“尽管是孤寂简朴的设置,一成为茶室,就让人产生了比任何金殿玉楼更有尊严的佛道佛行的道场般的认识…”[2]。

二、诸漏皆苦

千利休大师将日本茶室的入口,由和式的推拉门改造缩小,成为每次仅可容纳一人进入的洞穴式入口,需要俯身,以钻的姿态通过入口,才能进入茶室。通过这种谦卑的姿态彰显了“虚怀若谷”的修行人操守,也使得茶道活动的参与者第一次观赏精心设计茶室布置,是从一个仰视的角度来看,平添了几分珍惜与敬重之意,让人们反思人身难得,修行只争朝夕。逼促狭仄的入口不但体现了不对称的错落有致之美,也象征了每个人从母亲的产道来到这个世间,历经八苦八难,深陷轮回业海,需要依托佛法的智慧,才能逐渐就路还家,走上觉悟的道路,重返清净平等的精神家园这一主题。

三、诸法无我

十五世纪时,日本禅宗发展历史上的重要人物一一奈良称名寺的村田珠光禅师,即民间传说智慧第一的一休和尚,从佛法的本性清净,当下觉悟的思想中,领悟出“佛法存于茶汤”的道理,将佛法的智慧融入到茶室设计中,形成崇尚自然、朴素唯美的草庵茶室风格。日本传统茶室分凹间、客座、点前座、地炉等基本格局[3],具有传统文化中“天圆地方”思想的痕迹。凹间备有壁龛,中心放置地炉,配以和式传统“一枝独秀”式的插花,和中国风的国画、水墨丹青画。壁龛前面的位置留给最尊贵的客人,主人则居于旁边,体现出“无我”的谦卑感。茶室布置得十分简约精美,每一样用具都崇尚天然而精致,并不追求奢华,附庸风雅。多采取天然原料,如茶室结构采取原木材料,花器采取手工烧制的陶瓷质用具,风炉、天目盏都古意十足,舀水用的竹筒也朴实可爱。

四、涅槃寂静

清净是茶室空间氛围元素营造中尤为重要的一项。首先的环境的舒适性,千利休大师早已指出,饮茶过程中环境的舒适对于饮茶修行的重要性。冬天要温暖,夏天要凉爽,这样使大家把注意力可以集中到当下的茶事和茶汤中。对于茶器和用具的选择,不拘泥于公认的名贵茶具,将生活用品随手拈来,活用为茶道用具。千利休常用日本的竹器代替高贵的金属器皿,几乎每一件他挑选出来的茶器具,不论是农家的水碗也好,裂了的竹子也好,反而都成了后世茶人珍爱的至宝。相传有一年,大师的庭院开满了纯白色的牵牛花,远远望去如同片片春雪,煞是好看。丰臣秀吉将军看到后非常欣喜,表示隔日要到大师家共同赏花品茶。等到他如约而至,却发现满院的牵牛花全都不见了,记忆中的满院雪白恍若隔世,美景不再。他问大师的侍从是怎么回事,侍从支支吾吾,但面对将军大人,只能老实回答大师下令全部剪除了。丰臣秀吉得知此事,怒气冲冲地冲进大师的茶室,却发现满室空空荡荡,只有黑色的短颈花瓶中插了一朵雪白耀眼的牵牛花。虽只花开一朵,却绽放着无穷的生机,仿佛满室胜春,更是给人无尽遐想的空间。当下他即悟到“空有不二”这一禅宗妙义,合掌向大师表示礼敬和感恩。

日本茶道文化通过茶室建筑作为文化的物质外显形态,流露出浓厚的佛学思想和“空有不二”的禅宗美学价值体现,散发出空、雅、静的禅意,是饮茶和修行的良好空间居所,从进入茶室前面的茶庭,也就是小院子的那一刻起,茶人就能感受到环境的清雅带给内心的清凉,修建庭院的目的是让茶人逐渐从纷繁的日常生活闹市中逐渐步入一个室外桃园般的修习场所,慢慢平复自己的“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身心。由凡夫的善恶是非分别的尘世境界抵达到“物我两忘”、“平等一如”的安静禅境。从带有“苦、空、无我”按时的狭窄通道,进入布置简单但却令人心旷神怡的茶室内部,闻到天然原木建筑的淡淡香气。扎实的木质结构又带来大气、沉稳,踏实安心的觸感。茶人在这样的环境中饮茶和修行,每一次呼吸都是一场自我境界的升华和与生命对话、体查佛法智慧、体验生命之美的真实过程。

参考文献:

[1]葛欢欢,王才波[J]日本茶室建筑的文化内涵和审美价值研究福建茶叶,2018(6):78.

[2]杨施悦.[J]日本茶室建筑的文化内涵和审美价值[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2008(1):152-156.

[3]汤佳,陈金瑾.[J]现代装饰(理论):2016(2):51.

猜你喜欢
宗教
我们解释一个奇迹的时候,不必害怕奇迹失踪
宗教文化交流在对外战略中的积极作用
且虔诚,且宽容
马克罗斯科宗教主题绘画的情感表达
儒家文化与书院基址的选择
浅谈羌族舞蹈“莎朗”的风格特征
人间佛教的社会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