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并图/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心理咨询中心 李卫华
两个主人公的共同特点都是:他们无力撑起一个完整又独立的自己。阿媛是一堆碎片,靠亲密关系来粘合自己;小薇要么靠一个坚硬的冰壳子来撑住自己,要么就弃了那冰壳子,直接趴在别人的背上。一旦,这个“别人”离开,她们要么破碎,要么冰冷。
“我感觉我的皮肤非常干渴,只有被拥抱的时候,它才是湿润的。每次遇到一段感情,我就像一条干渴的鱼被扔进水里,一堆碎片被粘到了一起。”
她叫阿媛,大三,眉眼干净好看。她的语言像诗,说话的时候眼里仿佛有光,真挚又热烈,没有做作和矫情。唯独不自然的,是她的右手下意识地护住左手手腕——那里有她前不久用小刀划过的伤口。
“可是,当他们一离开,我感觉自己像被抽空了,又变成碎片片了。我要拼命地去找回那种完整的感觉。”
“我害怕极了,不停地打他们的电话,夺命连环call。只要他们离开片刻,哪怕就是下楼买瓶水,我都会觉得这个人从世界上蒸发了。”
“于是,我发了疯一样地打电话、发短信、发微信、发语音,我仿佛被挂在了半空中……我死死盯住手机屏幕,屏幕亮起,是对方的信息,我才感觉整个人落地了!”
她的描述细致又生动,仿佛在咨询室里上演了一场惊心动魄的追逐戏。
“最后,没有一个男孩能受得了,一个一个都离开了。分手都是他们提出来的。” 说完,她苦涩地笑了一下。
大学里她不停地换男朋友,每个都没超过一年,最短的只有三天。很快,整个系的同学看她的眼神都是怪怪的。
“很多人以为我很随便,但他们不懂,我其实不随便,我很珍惜每一段感情,并且每次我都把自己整个儿扔进去了,几乎没有了我自己……”
听她讲完,咨询师问:“你刚才说在感情中你几乎没有了自己, 那不谈恋爱的时候,你感觉是有自己的吗?”
她想了想,低了头:“不谈恋爱的时候? 我受不了没有恋爱的时候。空窗期对我来说是可怕的,每一个前任离开之后我都感觉要死了,我必须马上再抓住一个人,赶紧开始下一段恋爱。”
说到这里,她叹了一口气:“唉,可换一个人结局都是一样的,我好像陷入了某种魔咒……”
夜晚21:30,实验楼。实验课结束了,同学们收好东西陆续离开了实验室。课代表小陈正准备断电离开,突然她发现小薇坐在机位上,盯着屏幕发呆。小陈走近一看吓了一跳,小薇面无表情,但眼里全是泪。小陈连忙拿出纸巾给小薇,关切地问她到底怎么了。小薇并没有接纸巾,而是“哇”地一声扑在小陈的肩膀上放声大哭。小陈轻轻地拍她的背说:“没事,没事,说出来就好了。” 于是小薇边抽泣边向小陈倾诉她最近遭遇到了诈骗,一个“优秀”的男生在与她深聊一个月之后,以生病、投资等名义前后向她借了一万多块,然后就将她微信拉黑了。小陈特别温柔地安抚了她,并答应她明天一起去报警。
在一起回宿舍的路上,小薇向小陈吐露了过去的经历,在她还很小的时候,父母就因感情不合离婚了,母亲在离婚后情绪很不稳定,经常拿她做出气筒。因为自卑,她一直没有什么朋友,这次以为找到了知音,没想到是个骗子!小陈耐心地听完她的诉说,眼看宿舍就要熄灯了,小陈劝她回宿舍好好休息,并答应会在她需要的时候陪伴她。小薇听完之后,盯着小陈的眼睛说:“幸亏有你这样的好朋友,今晚的事,我从来没有告诉过别人,你千万要替我保密。”小陈认真地点了点头,然后就与她告别了。
没想到,小薇第二天一大早就发来消息说,经过一个晚上思考,考虑到证据不足,还是决定不报警了。然后又花了半小时,诉说了她在初中时候遭遇欺凌的往事。小陈听完之后很同情她,又温柔地安慰了她一番。
到了晚上,小薇又发来消息,向她倾诉这些年是如何从逆境中解脱出来并考上重点大学的,小陈觉得她很励志,于是耐心地听她倾诉,两人一不小心就聊到了凌晨一点多。
接下来一周时间,小薇几乎每晚都要找小陈聊天,每次都会聊得很深入。有一天晚上,聊着聊着,小陈感觉精力不济,就没来得及回复,睡着了。
第二天早晨,小陈看到小薇从食堂打早饭回来,她正要迎过去跟小薇打招呼,结果小薇看到她之后,连忙躲开了她,低着头,从另外一条路绕个弯离开了。
自此,小薇再也没有主动联系过小陈,每次小陈主动找她说话时,她总是冷冰冰地应付两句。她仿佛不记得她们在深夜里推心置腹地谈过心。此时,她们仿佛比最陌生的人还陌生。
小陈心里很不是滋味,但什么也做不了。
第一个故事里的阿媛,无疑是一位很有魅力的女孩子,好看又有诗人气质。她的感情非常真挚,像个孩子一样热烈地爱着。但是这么好的一个女孩子,却像一堆碎片,摸不着自己真切的模样,也无法拼出一个完整的自己。她永远是饥渴的,希望借由外物和人来填满自己、完善自己。普通的人际关系是不足以满足她那种与他人合二为一的需求的,因此,对每个她喜欢的异性,她会不自觉地将其拉入深度亲密关系,唯有在那高度水乳交融的状态,才能使自己的残缺和破碎得到修补。但遗憾的是,这种修补是饮鸩止渴,并不能让她从此平静,她很快会被激发出更多的匮乏和渴望。于是她就会用常人所不能忍受的方式去控制男友,企图让男朋友向她证明,他可以帮助她填补这种破碎感,她自此可以变得跟以前不一样了。不幸的是,几乎百分之百的男生都会逃掉,于是她只能一遍一遍地重复和轮回。
在第二个故事里,小薇是一个将自己包裹得很严实、防御很重的一个姑娘,我们会用“内秀”来形容这种女孩子。她不信任他人,不轻易展示自己的脆弱,拒人于千里之外。但是,一旦和他人建立了信任,她又是全世界最能表达脆弱的人。她会在非常短的时间内,把最隐秘、最难以启齿的内容通盘交出,几乎毫无保留地向对方敞开。同时又对对方寄予了远高于常人的期待,希望对方总是能安全又恰当地接住自己的脆弱。问题在于倘若对方稍有一丝闪失,她会迅速变脸,亦会在极短的时间迅速将所有打开的门全部关闭,而且还要专门对这个曾经信任的人额外加筑一道围墙。
这两个故事的主人公截然不同,一个像火、一个像冰,可仔细琢磨一下,她们又有特别相同的地方。像火的那位,更像一盘散乱的火星子,又像一个有着巨大磁力的黑洞,人们被她绚烂的火花吸引,纷纷被吸进那个不可名状的黑洞,巨大的被吞噬感和破碎感又驱使他们纷纷远离。而像冰的那个,好似极地深寒,仿佛身上不曾有一丝温暖,让人们敬而远之,但厚厚的冰块底下,是深不见底的熔浆,高温熔浆一旦汹涌而出,又会让人唯恐避之不及。
两个主人公的共同特点都是:他们无力撑起一个完整又独立的自己。阿媛是一堆碎片,靠亲密关系来粘合自己;小薇要么靠一个坚硬的冰壳子来撑住自己,要么就弃了那冰壳子,直接趴在别人的背上。一旦,这个“别人”离开,她们要么破碎,要么冰冷。
在临床心理诊断里,有一种症状叫叫边缘性人格障碍(B o r d e r l i n e Personality Disorder,简称 BPD),当事人最显著的特征就是不稳定,主要是自我形象不稳定、人际关系不稳定、冲动控制不稳定。当事人常伴随抑郁症状,大量的病患曾有自伤自残的经历。他们的情感是真挚的,他们的内在是破碎和飘忽不定的。他们的世界经常是非黑即白的,他们的爱恨是非常剧烈的,即便是资深的心理治疗师也经常被他们搅动得久久不能平静。
在精神科门诊病人中,边缘性人格障碍大概只有10%左右的诊断率,它在人群中并不多见。近来越来越多的人时常容易遭遇类似BPD病人般的自我破碎感,时常会执着于通过控制式的人际关系来弥补自己内在的残缺,或时常用非黑即白的防御方式来逃避复杂和多元的真实生活。 因此,我们建议大家,在快节奏的社会环境下:
1. 适当慢下来,听听自己真实的声音,发展出“求诸己”的内省和觉察精神;
2. 加强自己对自己的反馈和满足,不断地塑造相对独立的自己;
3. 保持良好、规律、稳定的生活习惯,通过自律来获得较稳定的控制感;
4. 在真诚的前提下,有节制地把握人际s距离,根据远近亲疏不同来把握沟通的分寸和尺度,维护好相对稳定的人际支持群体。
成熟的标志之一,就是能够合理地压抑或节制自己的需求,压抑是比“混乱”更好的行为,拥有独立稳定的自我,才不会“长”在别人的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