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裕禄的“三次成长”

2020-10-19 06:51贾关青
政工学刊 2020年10期
关键词:焦裕禄

☉贾关青

一个英雄人物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焦裕禄是全国党员领导干部学习的楷模,在短暂的人生历程中,他之所以能够从一名旧社会最底层的贫苦农民成长为新社会优秀的党员领导干部,这与他所处的社会环境、不幸的人生遭遇、党的教育培养和自己的不懈努力密不可分。从其成长经历看,他的思想进步经历了三个阶段。

敢于反抗压迫的热血青年

1922年8月16日,焦裕禄出生在山东省淄博市博山县(今博山区)北崮山村一个穷苦的农民家庭。在1955年焦裕禄亲笔撰写的《干部历史自传》中记载:“八岁至十五岁,家庭十五口人,十三亩地,牛二头,骡子一头,房子廿余间,全家种地,冬闲时开一小油坊,打蓖麻油,资金大部分是借外债。”(根据当初笔迹整理,下同)焦裕禄的出身虽然贫苦,但生活勤俭、作风淳朴的家庭氛围,让他养成了勤劳、俭朴、正直、刚毅的品性。焦裕禄从小就和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农民和小手工业者来往,贫寒的生活和社会关系使他深切体会到了劳苦大众的疾苦。

焦裕禄幼年时期,正值军阀混战、西方列强加紧侵略中国之时,百姓生活苦不堪言。有一年山东少雨干旱,禾苗枯焦,农民无以为生,焦裕禄的爷爷焦念礼只得去给邻村的胡财主家扛长工。辛苦干了一年,年底算账时管家说工钱是十块大洋,由于不识字,他就按照管家的要求在账簿上画了押,结果不仅没有领到工钱,反被对方索要十块大洋“欠账”。因此,焦念礼痛定思痛,决心送焦裕禄读书。

1931年,焦裕禄先是在本村读了4年私塾,后又转到他母亲的娘家南崮山小学继续读书,前后共7年。焦裕禄深知家庭的困难,十分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每天天不亮就去学校,从来也没有耽误过。在学校,焦裕禄不仅系统地接受了《三字经》《千字文》《论语》等传统文化教育,还加入了学校组织的雅乐队。由于正逢中国革命风起云涌之际,各种进步思想已在知识分子云集的学校传播。南崮山小学的教师中,也不乏热血青年,因而当时所授的节目皆有进步意义,不仅有借古而抒激情的歌曲《木兰诗》,还有更加贴近现实亦更加昂扬激情的外来歌曲,其中大家最爱唱的歌曲是《伏尔加船夫曲》。此外,一首讲述和哀叹“五三惨案”的歌曲,进一步激起了广大师生和民众的爱国热情。受传统文化和进步思想的影响,焦裕禄在作文《阚家泉的风景》中写道:“仁者爱山,智者乐水。我钦佩那些为国建立过功勋的仁人智者,更爱哺育过无数仁人智者的好山好水。而最令我喜爱的,就是岳阳山南山脚与崮山西山脚交汇处的阚家泉……”

1937年7月7日,日本帝国主义悍然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12月下旬,山东省最高军政首脑韩复榘下令放火烧掉省府、日本领事馆和济南重要的建筑物,纵兵大肆抢掠在济南的洋行、工厂、仓库、银行等,随后不战而逃。1937年末,日寇占领了博山县城。当时国民党、汉奸、地痞流氓等各种队伍四起,谁来都要粮要钱,不给就抢就打。此时,已被迫辍学回家务农的焦裕禄,为了自保,加入了南崮山村一个李姓人为首组织的红枪会,一起抗日自卫。但由于缺乏正确的信仰和科学的组织,红枪会很快就被打散。焦裕禄在后来的自传中写道:“看到日本鬼子势力那样强大,国民党,还有其他各种队伍虽多,但只向老百姓要粮要钱,无人敢抵抗鬼子。自己只好老老实实地当亡国奴,但仍然幻想蒋政府还能回来将鬼子打跑。”

这一时期,焦裕禄完成了早期的知识启蒙,培养了爱国爱家的优秀品质。由于受认识的局限,他虽然没能找到救亡图存的正确道路,但已经熏染了革命思想,反抗的种子深深地扎根在心中。

信仰坚定的共产主义者

如果说焦裕禄一开始还对国民党抗日抱有幻想的话,接下来的遭遇,则让他彻底认清了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本质。这为他后来选择投奔共产党,坚决与敌人作斗争打下了坚实的情感基础。

1941年,山东遭遇灾荒,粮食绝收,焦裕禄的父亲因交不起捐税,被逼上吊自尽。焦裕禄在自传中写道:“41年生活困难,还要给汉奸拿粮交款,明年我还要结婚,父亲终日愁闷秋天上吊自杀了。父亲死后,生活更加困难了,还欠下了账,我与哥哥分了家,我与母亲共同生活。为维持生活往南崮山村,在李奎正酒店赊了一担酒跟我村焦念钢、焦念石一起出门,到沂水县卖,再买油担回来挣些钱。但到了临朐县碰上了国民党游击队,用刺刀将酒桶穿破,进行检查。一桶酒流了一半,剩的一半气也跑了。这次赔了大本,回家后再也不敢出门了。”这次遭遇,让焦裕禄进一步认识到这些国民党部队就是祸害人民的土匪,对幻想他们打鬼子的想法打消了。

1942年,日寇开始强化治安,焦裕禄被以“共党嫌疑人”的罪名抓到抚顺大山坑煤矿当苦力,经历了九死一生。他在自传中详细写道:“6月22日,天气很热,吃过早饭,刚躺到床上想睡觉,忽然大门外的狗咬得厉害。我光着脚光着膀子到大门口一看,有两个鬼子一个汉奸翻译,持着枪在看我家门牌。我见势头不对,出了大门向南拐,想跑掉,但未走及,往南街走来两个汉奸便衣,各持手枪迎头碰上……十二月(1943年1月)又用汽车拉到张店宪兵队,一个月后又送到伪救国训练所,住半月检查了身体,发给了棉衣送到抚顺大山坑煤窑……从此开始残酷的地狱生活。”关于这段经历,在焦裕禄自传中占据了很大篇幅,可见对其造成的迫害之严重。

1943年8月,焦裕禄历经磨难,在工友的帮助下,从抚顺逃回了家乡,但由于没有“良民证”无法在家乡立足,又不愿意昧着良心当汉奸兵,他被迫携妻带子逃难到江苏宿迁给地主打长工。1945年,新四军北上解放了宿迁,建立了人民政府,经常组织劳苦大众开会。在党的宣传教育下,焦裕禄才更明确认识了共产党八路军才是真为人民办事的,才真正相信共产党能胜利。不久,焦裕禄听到家乡即将解放的消息,便带着妻女回乡加入地方民兵组织。焦裕禄在自传中写道:“1945年秋到了家,这时博山县还未解放,但人民政府已建立,正领导群众反奸诉苦,支援解放博山城。村里民兵已成立了,民兵队长焦方开动员我参加了民兵,并积极参加了斗争汉奸焦念镐、焦兆瑜,又积极参加民兵连解放博山县城,看押俘虏。”1946年初,由于表现积极,焦裕禄被批准加入中国共产党。在自传中,焦裕禄写道:“1946年1月,民兵队长焦方开及在我村领导工作的区委组织委员焦念文,将我叫到农民焦念祯家入了党。这时入党是绝对保守秘密的,也未举行仪式,只有支书李景伦讲了党章和念了几遍党员教材,介绍了谁是党员,告诉我候补3 个月。”入党后,焦裕禄随即被任命为博山县八陡区武装部干事。为了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和党性修养,他一边积极学习党的理论知识,一边积极参加革命斗争,不仅参加了保卫解放区的战斗,还随军南下来到河南,在尉氏县发动群众开展了支援淮海战役、土地改革、剿匪反霸、青年团建设等革命工作。

这一时期,焦裕禄虽然遭遇了种种不幸,但在党的教育下,在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斗争中,他不仅树立起了坚定的革命信仰,还经受住了血与火的生死考验,逐渐成长为一名听党指挥、不怕牺牲、信仰坚定的共产主义战士。

思想成熟、能力过硬的优秀领导干部

1953年,为早日实现国家工业化,党中央决定在苏联的援助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当时,苏联援建的156 个重点建设项目,有7 个在河南洛阳立项开工。由于工业基础薄弱,熟练的产业工人缺口很大,国家需要大批干部支援工业建设。1953年6月,焦裕禄积极响应党的号召,来到洛阳矿山机械厂工作,先后担任洛矿筹建处资料办公室秘书组副组长、工程管理科副科长。1954年至1956年被选派到哈尔滨工业大学学习、到大连重型机械厂实习,回来后又历任车间主任、生产调度科长、厂党委委员等职。这期间,焦裕禄积极学习工业管理知识,很快从农业战线上的“泥腿子”成长为工业战线上的“行家里手”。

1956年下半年,在大连实习期间,焦裕禄连续在厂报发表《减速机工段党小组是怎样保证完成计划的》《对工段长工作方法的几点体会》《谈谈前方竞赛中的问题和意见》等署名文章,还为车间基层干部总结了十条工作经验。这十条工作经验是:“1.要依靠群众;2.要发扬民主;3.要经常总结工作;4.要学习政治;5.要利用积极分子做工作;6.要了解群众思想,关心群众生活;7.要依靠党的领导;8.要搞好团结;9.要学习党的政策;10.要主动向上级汇报情况。”受到了厂党委的重视和采纳,初步展现了他的管理才能。焦裕禄还积极向调度员学调度,向计划员学做计划,这为他在洛矿的领导管理奠定了坚实基础。

1956年底,焦裕禄从大连回到洛阳矿山机械厂,担任一金工车间主任。1958年,为向劳动节献礼,在他的具体领导和参与下,车间全体工人和技术人员克服重重困难,成功制造出新中国第一台新型2.5 米双筒卷扬机。在他后来负责的生产调度工作中,焦裕禄管理得也是井井有条,多次受到厂党委的表彰。

1962年5月,为了加强对农村工作的领导,河南省委决定从洛阳的各大型厂矿企业调回25 名优秀干部,焦裕禄就是其中之一。不久,他就被派往开封地区尉氏县,担任尉氏县委书记处书记,负责农业和农村工作。在尉氏,焦裕禄不仅圆满处理了尉氏县和鄢陵县贾鲁河滩争地事件,完成了划界工作,还深入该县大桥乡席苏村蹲点调研,积累了大量农村治理工作经验。这期间,他积极发动群众生产自救,鼓励他们因地制宜发展多种集体经济,取得了很大成效。1962年11月23日,在一份《席苏村发展集体经济的报告》中,焦裕禄写道:“每到一地,都必须向群众讲清形势,讲清前途,讲清党的方针政策,讲明党的态度;每一时期,都必须抓住突出问题,抓住突出思想,抓住突出人物;每一项工作,都必须有调查研究,实行重点与一般相结合,解决思想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武装骨干与发动群众相结合。下到农村的干部,要实行‘三同’,这样才能抓住思想上和生产上的突出问题,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只有这样才能加强党群关系。”

可以说,回到尉氏是焦裕禄走上领导工作岗位的重要一步,也是他积累农村工作经验的重要一步。正是由于焦裕禄在尉氏这段时间的出色表现,1962年12月6日,开封地委决定选派他到当时条件“最苦、最累、最难”的兰考担任县委书记。面对严重的灾情,焦裕禄当即向党组织表达了决心:“不改变兰考面貌,我决不离开!”表现出了一名党员领导干部高度的政治觉悟和使命担当。

这一时期,焦裕禄在党的培养下,进一步提高了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认识,熟练掌握了一整套大工业管理的理念和方法,并且能够灵活有效地运用到基层治理实践中,完全具备了一名优秀领导干部应有的素质和能力。这为他后来带领兰考干部群众科学治理“三害”奠定了坚实基础。

猜你喜欢
焦裕禄
焦裕禄
缅怀|党的好干部焦裕禄逝世55周年
人大代表要学习、弘扬焦裕禄的“三股劲”
焦裕禄精神
几代领导人不忘焦裕禄,执政为民莫懈怠
“焦裕禄”们说焦裕禄
焦裕禄墓前(外二首)
焦裕禄的人和事
念奴娇·追思焦裕禄
焦裕禄生平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