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鲁番洋海墓地出土木器及用途研究

2020-10-19 02:50帕丽旦木沙丁
吐鲁番学研究 2020年1期
关键词:木器箜篌墓地

帕丽旦木·沙丁

吐鲁番因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和自然资源,造就了极具个性的人文历史。干燥、少雨、多风的气候,使其地上、地下保存了大量文物资源,丰富的洋海史前木器就是其亮点之一。造成这种奇迹的因素有很多,一是吐鲁番地处欧亚大陆中心,降雨量少,气候干燥;二是盆地干燥的沙质土壤,含盐量高;三是墓葬中有足够的空间,使木器长期不接触潮土等。

在我国,或者具体到新疆,墓葬的木构建筑是从青铜时代才开始的。最著名也是最早的当数孔雀河古墓沟墓地和小河墓地。在洋海墓地墓葬中,用圆木做建筑材料和制作葬具自始至终都非常普遍。与其同时期的伊犁河流域土墩墓、和静察吾呼文化的石围石室墓、且末扎滚鲁克墓地、哈密五堡墓地,也都大量使用加工过的木材作墓葬建筑材料①新疆文物局、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新疆博物馆、新疆美术摄影出版社:《新疆历史文明集粹》,第二部分《金石之光耀天山》,乌鲁木齐:新疆美术摄影出版社,2009年,第19~21页。。

1.墓室棚木和葬具用木

洋海墓葬有三种基本形式:二层台墓、竖穴墓和偏室墓,三者有一个递进的发展演变过程。这些墓葬不管早晚,在墓口都用圆木棚盖②吐鲁番市文物局、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吐鲁番学研究院、吐鲁番博物馆:《新疆洋海墓地》,北京:文物出版社,2019年,第8页。(图1)。木材种类主要是胡杨木,还有一些松木、冷杉木、柽柳木。胡杨和柽柳都生长在干旱的沙漠地带,吐鲁番盆地现在还有野生种,而松、杉树都生长在博格达山北坡,到洋海墓地最近处也有70公里。当时洋海居民的活动范围已经到达了山北。他们到那里决不会只是为了伐木取材,而是为了放牧和狩猎,归来时捎带一些有用的木料。

图1 二层台墓和偏室墓的圆木棚盖

木床是为安葬人的尸骨,从这个意义上说,又因为过于低矮也可称作“尸榻”,根据墓葬的大小而有伸缩,样式几近相同。四条短粗的木腿,在木腿中部用榫卯接合一个长方形木框,木框内等距离、也同样用榫卯安装2根横撐,上面竖向铺排木棍或树枝条,并用牛皮条缠绕固定在横撑和床框上。靠背式数量较少,均为单人设计,即给平板式木床同一长边的2木腿加长,比床面高出部分的木腿上安装2根横木棍为基本形式。有些尸榻上还有用带毛的牛皮条和柳树枝捆扎而成的长方拱弧形床罩,均保存不佳(图2)。

图2 高靠背木床和床腿与床帮上的榫卯连接

2.随葬木容器

洋海木器数量大,种类多,涵盖了人们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数量远超陶器、石器、金属器之总和。其中最值得称道的是木容器,有盘、盆、豆、臼、杯、桶、勺等,这些器物都是用胡杨圆木加工而成。盆、盘论深浅而分,但底部都很平整,几乎所有器物的底部都有明显的刀刃划痕。木盘明显是用来盛放肉食,木盘底部的秘密在于史前没有“案”这种器物,木盘反扣,底部平面用作切割生肉,做熟后盛放在容器内,出土的木盘中就见到过实例(图3)。到了汉晋时期,木案盛行,阿斯塔那、营盘墓地即有出土,而且往往还保存有羊肉(图4)。

图3 木盘底部有明显的刀痕

图4 出土盛有羊肉的木盘

洋海木桶是深腹器物,全部都是用圆木掏挖成筒状后再安装器底,半数在器表雕刻纹样。其中有成群结队的沙漠草原动物图形,有北山羊、马、狼、虎、鹿、骆驼、野猪等,洋海木桶上的雕刻画都在器物的外壁,采用阴刻或线刻,动物均成组地分布,用以组成一个完整的画面。比如有狼和北山羊的组合,骆驼、野猪、麋鹿、岩羊的组合。动物形象如同岩画,从青铜时代到汉代都有,特别有助于新疆岩画的分期断代研究①中国岩画全集编委会:《中国岩画全集3—西部岩画(二)》,沈阳:辽宁美术出版社、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7年10月;新疆美术大系编委会:《新疆岩画卷》,乌鲁木齐:新疆美术摄影出版社,2012年。(图5~8)。

图5 木桶及其他木器上的动物图案1

图6 木桶及其他木器上的动物图案2

说起类岩画动物图形,木桶上雕刻得最多,主要集中在圆桶的中部,刻出成组的动物形象,或向左或右向,形成完整的画面组合,仅从此看,就特别类似岩画的布局。而且大部分木桶的外口沿都阴刻或描绘连续的三角纹,有些木桶的外口沿粘贴小花紫草籽粒,用来显示三角纹。在一些木钵、盆、器柄上也雕刻有山羊、狼、怪兽的形象。当多种动物组合在一件器物上时,尽管动物种属不同,但雕刻技法是一样的。当然,同种动物组合在一件器物上,不但雕刻技法相同,而且神似。在一个口径只有2厘米的小木臼外表,圆雕出三个盘羊的形象,形态各异,有站立者,也有卧姿后肢向上翻转者。纺轮上部、木盘底部的羊、圆饼形杖首两面分别雕刻的立狼和蜷狼形态也很生动。还有圆雕梳柄上的狼头图像、立象形花押等。

图7 木桶及其他木器上的动物图案3

图8 木桶上的北山羊、野猪和岩画图像比较图(色浅者为岩画)

木桶上除了动物纹样外还有其他图案,用得最多的三角纹和扭曲三角纹,这显然是抄写了陶器上的纹样。这种在陶器上具有分期意义的纹样,移植到木器上的时间也相同,即早期为三角或套三角纹,晚期为扭曲三角纹(图9)。

图9 木桶上三角纹、扭曲三角纹和陶器上同类纹饰比较图

3.狩猎用木器

安装在皮弓箭袋上的木撑板和装在袋内的弓、箭、钻木取火器、搅拌棒成组呈现,它们都是外出游牧狩猎必备的用具。木撑板为长条形木板(棍),安装或捆绑在皮弓箭袋的一侧,起支撑软皮袋的作用,与皮弓箭袋等长,一边直,有等距分布的穿绳孔,另一边两端斜弧形(图10)。青铜时代的木撑板表面有涡旋纹,有的细密,有的粗疏,组成连续的图案。涡旋纹的图案起源于北山羊的图形,哈密五堡墓地曾出土过一件时代较早的木撑板,从宽端向下分布4只连续的北山羊,到了窄头渐变为涡旋纹①王炳华主编:《新疆古尸——古代新疆居民及其文化》,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57页。。

图10 木撑板在皮弓箭袋上的安装位置和洋海一号墓地出土的木撑板

图11 库尔—奥巴金壶上给弓上弦的斯基泰人物图像

洋海的弓分为两种,一种是单体弓,用木棍削制,可能是钻木取火用的“钻弓”。另一种是复合弓,这是用多种材料制成的弓。弓胎在最里层,用绣线菊(俗称兔儿条)木,火烤弯曲定型。绣线菊生长在天山林区,游牧民方便取得,韧性最强,现代牧民用它做马鞭柄、手杖和各种工具把柄。弓胎弯曲扁平,上面贴紧布置牛角片,再用牛筋反复缠裹,外表刷鹿皮胶或牛皮胶,胶使几种材料聚合为弓身,坚固致密。弓弰倒钩呈三角形,反向挂弦,弓弦用牛筋合成,弦的长短要反复调试松紧度才能合适,两端做成固定的挂环。不使用时弓弦要摘下放松称“弛”,中亚出土的斯基泰金瓶上就有斯基泰男性将弓身别在右腿上给弓上弦的画面①B.A.伊林斯卡娅:《斯基泰世界》,基辅:科学思维出版社,1975年。(图11)。

木箭的加工尤其细致,一支箭要分三截加工成型,箭尾有挂弦的括,比箭杆略粗些,箭头更大些,箭杆做成后与前两件接合,接口处有很长的一段互为插入,用牛皮胶粘合,接口处缠以很细的牛筋或羊肠衣加固。再用箭端拉直磨光,粘上三、四枚尾羽。

在史前的最后阶段,中亚人群以畜牧经济为主,畜群是他们赖以生存的基础和生命线。在外出放牧时为保护畜群的安全必须要进行狩猎,弓箭是游牧民狩猎护畜的利器。因此,他们在制造弓箭上投入大功夫是正确的选择。

狩猎器具中还有一种叫木旋镖,洋海墓地出土了10余件,为曲棍形的投掷棒,扁平,呈85~120度折角,折角两边棒体长短有较大差别,短头较宽扁,长25厘米余,较长的一头厚圆,长50厘米左右,顶端有扁圆形手柄,通体磨光。木旋镖也是澳洲土著居民的狩猎工具,还有更著名的一种叫飞旋镖,又称作“飞去来器”②[英]布朗丛书公司编著,[美]格罗里埃教育出版公司出版,老安等译:《古代文明·狩猎》,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3年1月,第137页。。

4.箜篌

洋海墓地共发现5件箜篌,其中有一件基本完整,由音箱、颈、弦杆、弦组成,整体经过打磨抛光。音箱和琴颈连为一体,由整块胡杨木挖削而成,通长61.8厘米,音箱上口平面长圆形,底部正中有三角形发音孔,颈呈圆柱形,颈首为圆角长方形,其上穿圆柱状弦杆,口部蒙羊皮,蒙皮正中竖向穿一根加工好的柽柳棍,再用5根小枝等距分别穿在竖棍下,枝、棍交叉呈“十”字形露出蒙皮,再分别引一根用羊肠衣做的琴弦到弦轴上。琴弦仅存半根,弦轴杆首正好也有5圈磨痕。依民族志和考古图像资料,5圈磨痕处原来紧紧捆绑着绳圈,弦从蒙皮引向弦轴杆首捆绑的绳圈系住,旋转绳圈调节音调。

近年新疆考古发掘出土较多的箜篌实物,除最早且末扎滚鲁克墓地和洋海墓地,在1977年对鱼儿沟墓地的发掘中也出土过1件,只是当时发掘者不认识它。塔什库尔干曲曼墓地出土2件,哈密艾斯克霞尔南墓地出土11件,新疆共有23件①王永强:《新疆艾斯克霞尔南墓地箜篌的发现与研究》,《音乐研究》2019年第2期;贺志凌、王永强:《哈密五堡艾斯克霞尔南箜篌的音乐考古学研究》,《中国音乐》2018年第4期。。其中时代最早、保存最好的一件就是洋海墓地ⅠM90所出土。根据洋海墓地分期,ⅠM90为二层台墓,属青铜时代晚期,而其余的22件均属早期铁器时代或更晚。新疆出土的这些箜篌模样相近,而且有别于其他的箜篌,以前有人称“竖箜篌”、“胡箜篌”、“不调小箜篌”等,现在有了一个大家认可的名字,就叫“出土箜篌”。出土箜篌在新疆以外仅见俄罗斯巴泽雷克出土1件,而且和新疆出土的实物差别较大。这件箜篌就是一个大共鸣箱,短尾,无颈无首,整个音箱上覆盖蒙皮,弦杆下安装桥形支脚,直接立放在音箱一端的蒙皮上,并用皮条系于琴尾部(图12上)。出土箜篌和现代箜篌有很大的区别,现代箜篌双排弦,有琴码,虽属世界竖琴系列,但是增加了许多中国传统文化符号。出土箜篌单排弦,无琴码,更像竖琴,这种箜篌在巴比伦、亚述、埃及、希腊,甚至中亚都十分流行②A.M.普罗霍罗夫等:《苏联百科词典》,苏联百科词典译审委员会,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6年。。

图12 巴泽雷克墓葬出土竖琴(箜篌)和洋海ⅠM90、ⅡM63出土箜篌比较图

新疆出土箜篌材质为胡杨木,从弦杆顶端多存有3~5道明显的系弦痕迹来看,这应是经过长期使用的结果,是实用器。我们也注意到,拥有箜篌的墓主和同墓地其他墓葬在规模和随葬品方面都很一般,没有太大区别。箜篌的制作工艺水平也较低,应是民间使用的普及乐器。

5.纺织用木器

我国最早用于纺纱的工具是纺锤,当然新疆和吐鲁番也不例外,纺锤都是由纺轮和锤杆两部分组成。因为纺轮多以陶质和石质的材料制成,经久不腐,考古发现最多。目前发现最早的陶纺轮出自河北磁山遗址,距今已逾7000年。稍晚后的各新石器时代遗址、墓葬中,陶、石纺轮发现非常丰富,而且各考古文化的纺轮都有自己的特点。遗憾的是除新疆之外,至今也未发现完整的锤杆,因为锤杆一般都是用木质材料制成,不易保存。纺锤的结构看起来很简单,但它的工作原理却很科学。它巧妙地利用物体自身的重量和旋转时产生的惯性力作合力,使杂乱的羊毛被牵伸加捻,撮合成纱线织布。纺锤的出现,给原始社会的生产带来了巨大变革,是我国纺纱工具发展的起点。

洋海墓地发现的几乎全是整套的木制纺锤,或有少量陶、石、骨质的,但锤杆全为木质。木制纺锤重量轻,转动惯量小,可转动延续时间较长,因而成纱较细且比较均匀。当纺好的毛纱线缠满锤杆,即更换新的锤杆。纺锤顺时针转动成Z捻纱,反之成S捻纱,洋海毛布用两种捻线织成。锤杆用绣线菊木制成,用木箭端打磨光滑。纺轮用胡杨木削制,有些上面阴刻纹样(图13)。

图13 洋海墓地出土的木制纺锤和带纹样的木纺轮

新疆发现整套纺锤的墓地还有一些,但多数称其为“纺轮”,只有扎滚鲁克墓地报告中称“纺专”,这显然更接近正确①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等:《新疆且末扎滚鲁克一号墓地发掘报告》,《考古学报》2003年第1期。。洋海报告称作纺轮和木线轴,不太规范。

原始的织机是席地而坐的“踞织机”,又称腰机。与传统认知的织布机不同,这种踞织机没有机架,前后两根横木,卷布轴的一端系于腰间,双足蹬住另一端的经轴并张紧织物,以人来代替支架,“腰机”之名也因此而来。原始腰机采用了提综杆、分经棍和打纬刀,实现了经纬纱纵横交织,通过上下开启织口、左右穿引纬纱、前后打紧纬纱三种主要技艺,将毛纱线织成毛布,构成基本织物。洋海墓地发现了提综杆、分经棍、打纬刀,还有卷布轴和绕经轴,杼子(梭子)多种样式②陈新勇:《胜金店墓地出腰机研究》,《吐鲁番学研究》2013年第2期,第100~108页。(图14)。

图14 洋海墓地出土的腰机部件

一般说来,织造过程须完成开口、引纬、打纬、卷取、送经五大运动,织机上的部件就是根据这些运动设置而加以不断完善的。在古代,世界各国均有织机的发明,因此世界各地的博物馆中也都有腰机的模型陈列,但全部是新品。洋海墓地出土腰机部件的墓葬不少,完全可以复原完整的原始腰机。这种织机织出的毛布,再加上编织带的花色种类,洋海墓地保存出土了113种,其中不乏华丽多变的种类。如緙毛织物,无论是以平纹或斜纹为基础组织都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在图案的边缘处,两种不同颜色的纬线总是斜向显花,所以图案多呈菱形、三角形、锯齿形、回纹、斜线构成的变体涡旋纹等①贾应逸、李媛、玛尔亚木:《洋海墓地出土毛纺织物整理报告》,载《新疆洋海墓地》,北京:文物出版社,2019年,第902~938页。。

6.其他类型木器

木橛和木钉——洋海墓地出土了较多的木橛和木钉,这两种器物形态相近但个体大小差异很大(图15)。木橛多用柽柳,少有胡杨,较粗壮坚韧,长55~70厘米,一座墓葬仅有1根,有些还放在墓顶封盖之上,好像是随手而为。木橛一头尖锐,另一端有砸击痕,有可能是墓葬选址时用作地面标记桩。木钉的材质多胡杨少柽柳,长10厘米左右,从少部分出土时还钉在墓壁上外,大多见于墓壁下,可见这些掉落于墓壁边的木钉原来也是钉在壁上,用作悬挂随葬品,因为有些陶器耳中还穿着这种木钉(图16)。这种埋葬习俗来源于游牧生活,我们当代的游牧民住毡帐,就是将许多生活用具悬挂在毡帐的四周围墙上。

图15 洋海墓地出土的木橛和木钉

图16 从木钉原来钉在壁上和陶器落下后耳上还穿着木钉的情况可见原用作悬挂随葬品

带柄木器——洋海墓地带柄的木器种类很多,这些器物的手柄都是和钵形、罐形容器连成一体,即用一根原木直接雕刻出来。木勺深腹圜底,都有一个粗大弯曲的柄,表面磨光,很有特点,有些柄端做成马蹄形,整个器柄像马腿。除洋海墓地见3件,阿拉沟也曾出土过1件,巴泽雷克出土1件,阿尔然墓地出土的那件器物更是将马腿形柄部完全用金箔包裹,并锤打出鳞状纹①马健:《草原霸主——欧亚草原早期游牧民族的兴衰史》第七章第二节《国王谷、黄金冢》,北京:商务印书馆,2014年;郭物:《新疆史前晚期社会的考古学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第366页。(图17)。这种木器并不多见,尤其用整块圆木雕刻成,颇费功夫。联想到马蹄、马腿形柄,有可能是用来翻搅、盛装发酵马奶的专用木器。

图17 各地出土的带柄木器

图18 清代木锁和木钥匙

“直角形木器”——该器物在洋海墓地出土最多,在吐鲁番还见于苏贝希遗址和墓地、鱼儿沟墓地等。尼雅遗址也有出土。直角形木器的名称使用最早也最通用,以后在吐鲁番改作“鞣皮工具”,尼雅遗址修改为“木钥匙”。这种器物各地所见大同小异,呈90度折角(直角),折角两边体长短略有差别,长头收尖,长20厘米,短头稍钝,长15厘米左右,通体磨光。民丰尼雅遗址叫它“木钥匙”,这是有人见到在和田和喀什地区博物馆陈列的清代木锁和木钥匙所致(图18),因为它的确有点像。不过,木钥匙太小,而且呈120度角,稍加比较就可看出有明显不同。尼雅遗址95墓地4号墓出土一件,出土时和短把木锨放在该墓箱式木棺之上,好像是随手丢下的,而且两件木器上都粘满了干泥巴。其下面的木棺是用宽16厘米的胡杨木板做成,木棺的盖板和侧箱板上有许多缝隙,这些缝隙中都填充抹上了同样的泥巴,可见在此是作为泥抹子使用的。苏贝希遗址一号房址出土一件,土坯墙壁上抹有草泥,直角器上也黏有细泥。洋海的出土物都是在墓葬中,个别出于墓葬填土中。洋海报告定名“直角抹”,也觉得主要用作“抹泥找平”,其副作用也作“鞣制皮革、涂抹腐料的用具”。

木臼——洋海墓地出土的木臼个体都较大而壁厚,圜底,均采用硬木加工而成,外沿都有成对分布的大方鋬,用于捆绑和固定牛皮带加固臼体和口部(图19)。因为出土时在最大的一件器物内仍保存有被捣碎的大麻,这件木器口部保存很好,由于经长期使用的缘故,底部已经磨得很薄而洞穿,所以称其为“木臼”。这种器物木质坚韧,比其他木容器壁成倍加厚,是用特殊材料制成又具有特殊造型的器物。除了上面唯一一件用于加工大麻时作臼以外,余皆底部有碳化痕。联系到近年发表的2篇论文认为这其中的一件是“火坛”①巫新华:《2013年新疆塔什库尔干吉尔赞喀勒墓地的考古发掘》,《西域研究》2014年第1期;李肖、马丽萍:《从新疆鄯善县洋海墓地出土木质火钵探讨火崇拜与拜火教的关系》,《西域历史语言研究集刊》第十辑,北京:科学出版社,2018年,第23~34页。,可见大家都认为此器与用火有关。“火坛”是祆教(拜火教、琐罗亚斯德教)的专利,而这些木器是青铜时代晚期的遗存(公元前10~8世纪),显然不符。木器四周被火烧黑,可能是长时间暗火沤出来的,作为“火盆”保存火种倒是可能性更大些。

图19 洋海墓地出土的木臼

木梳——木梳为流线形和长方形的扁平体,有些还在柄部线刻或彩绘纹样。齿稀的称“梳”,用于梳理头发;齿密的称“篦”,用于清除发垢。史前时期的吐鲁番居民似乎还不会制作和使用篦子。洋海出土梳子颇丰,但大多为木梳,少有角、骨梳。梳子是洋海成年女性必备之物,有些直接就插在头发上。木梳做工精细,有在柄上加塑出牛首或雕刻出北山羊形像。

洋海墓地所出木梳除了用整块木板制作的外,还有一种横长方形的样式,圆木棍或木板刻长条形槽,扁锥齿前尖后方,方头粘胶逐个码放在预制槽内压紧,两头锁住磨平。

结 语

洋海墓地所出木器除前文重点介绍的以外,还有许多值得称道,如箭端、旋镖、冠饰、钻木取火器、木杯、木扣、木豆、手杖、木尺、木锉刀、木鞭柄、木俑等。其中的木手杖、木鞭柄、木扣、木容器与现代游牧民使用的同类器物几无差别。在洋海人那里,木器的制作工艺水平和艺术美学价值已达到很高的水准。

翻看新疆青铜时代和早期铁器时代的考古报告,每一处墓地都有木器出土,只是多已朽残为碎屑。木器经久不易保存,何况又是深埋在地下。洋海墓地是一处特例,出土了数以千计的木器,但这远不是全部,还是有许多朽残变质,没能很好地保存下来。保存好的墓地也有几处:小河和古墓沟、哈密五堡、且末扎滚鲁克都大量使用木器,甚至不见或少见陶器,可见新疆史前人类对木器的依赖程度。

由于洋海墓地所处的吐鲁番盆地特殊的地理环境因素,使大量木质器物保存下来,这是我们得以进行研究的基础。木器与史前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那么他们就会在木器加工和工艺上下大功夫,所以我们才能见到体现在木器加工上的诸多技艺。

洋海人以畜牧为主的生产方式决定了他们的生活方式。洋海作为永久居留地,“随畜逐水草”,春天赶羊上山,经过夏、秋草场的游牧,冬天返回居留地。经历了这种游牧生活的人们,看惯了游牧世界的安详和寂静,山谷牧场上羊在吃草,马在奔跑。花香溢满四野,草在结种,古树撑起苍穹,风在摇叶,大自然的美景尽收眼底。生活在这样的自然环境下,创作灵感油然而生,包括木器的造型和纹样。

木材色彩沉稳,文饰精细,给人一种本能的亲近感,因为它携带着自然的天然体温。比之石头和金属,木材的特性与多样性,使得不同发展阶段的人们,都具有较多的选择余地。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内,木头这种高适用性的传统材料,一直都是我们祖先最主要的物质资源。木器的使用与造型有一种郑重丰盛之美,有一种自成一体的秩序和道理。木材是自然生长的,可以得到持续补充。所以在青铜和铁器横空出世后,木器并没有退出人类的生活,它们变身为不断更新换代的建筑、用具、乐器,有时还变成静止的音乐和美术,藏身于琴弦和雕塑之下。在很多情况下,金属、玉器等反倒只能成为某一木器的装饰物,不能取而代之。所以任由时间慵懒地流淌,淡淡木香却总弥漫历史的天空。

猜你喜欢
木器箜篌墓地
谁活得更久
箜篌城
液压挖掘机改装抓木器的技术研究
包山底
浅谈博物馆木器文物的保护现状和问题
找寻失落的箜篌之音
无天于上2035 第4话 新任务
堂 祭
为了一个学生 学校新开了一个专业
最大坟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