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雨微,王思璀,程 伟*
(1.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黑龙江 哈尔滨150040;2.哈尔滨商业大学,黑龙江 哈尔滨150076)
芡实,药用历史悠久,首见于《神农本草经·上经·鸡头实》[1],味苦、平,主湿痹,腰脊膝痛,补中,除暴疾,益精气,强志,令耳目聪明。
中药的功能各有所长,配伍使用不但能够发挥药性长处,更能制其偏性、毒性,以达到增效减毒的目的[2]。药对是中医临床常用的相对固定的两味药的配伍组合,是中药配伍应用的基本形式,药对的研究能够为方剂整体研究提供方法和依据。本研究以历代中医方剂典籍为数据来源,运用相关数据挖掘技术对芡实相关方剂用药配伍规律进行分析,以期为临床应用和药理实验提供借鉴。
数据来源于湖南电子音像出版社的《中华医典》,并以《中医方剂大辞典》[3]《普济方》[4]所载的芡实组方用药内容作为补充。
以《中药学》[5]《中国中医药学主题词表》[6]为数据规范样本,对中药的药名、功效和主治进行标准化处理。 如“生甘草”规范为“甘草”,部分方剂所载“半夏”炮制方法多样,故统一为“半夏”。 基于Excel 建立芡实配伍用药数据库,双人核对录入方剂编号、名称、剂型、处方来源、药物组成、功效、主治、用法用量和备注。在统计芡实与其他中药方剂配伍用量比时,将古籍质量单位进行现代换算,1 分=0.312 5 g,1钱=3.125 g,1 两=31.25 g。
古今医案云平台(V1.6.3)由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药信息研究所研制,集成了频次统计、关联分析、互信息分析、复杂网络分析等数据分析方法,采用基于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中医药数据标准化处理方法。 利用古今医案云平台的批量导入功能将芡实配伍用药数据库导入,对其频次、药性、归经等进行相关分析。
根据统计,录入数据库古方1 103 首,包含药物681 种,药物频次共11 633 次,平均每方用药10.55味。将药物按照使用频次从高到低进行排序,频次大于100 的药物共23 味。 这23 味中药用药总频次5 681 次,占总数的48.84%,见表1。芡实古方,方剂药物组成最少2 味,最多67 味,其中6 至13 味中药较为常见,出现频次均在50 次以上,出现频次分别为110、80、133、133、111、106、65、52,合计占比71.24%。
表1 芡实古方常用药物频次(频次>100)
与芡实常用配伍中药分析(见表2),序号前10位是与芡实配伍频次在200 次以上的中药,序号后6 位为与芡实配伍的药食两用的药物。分析可知,芡实与其他中药配伍比例多为1∶1、2∶1、1∶2、3∶2,最常用配比为1∶1。
表2 芡实常用配伍中药
芡实古方中平性药物占42.33%,温性(温性+微温)药物占36.23%,寒性药物(微寒+寒性)占16.93%,凉性药物占3.04%,热性(大热+热性)药物占1.47%。甘味药物占45.55%,涩味药物占12.87%,苦味药物占11.49%,辛味药物占10.86%。 芡实相关方剂以归肾、脾、肺、心、肝经的药物较多,其中以归肾经、脾经药物使用最多,分别为7 436 次(25.84%)、6 068 次(21.09%)。
表3 四气、五味、归经频数表
对芡实古方功效分析,排名前4 位的功效分别为补脾止泻、益肾固精、除湿止带、利水渗湿,具体情况见表4。
挖掘出含芡实的常用药物组合6 个,其中2 味药药物组合2 个,3 味药药物组合4 个,具体情况见表5。主要呈现出芡实与山药、茯苓、莲子、白术的药对配伍,体现了健脾利湿、健脾止泻的功效。
表5 含芡实方剂中核心用药组合分析(支持度20%,置信度50%)
根据表2 可知,与芡实配伍频次最高的中药是茯苓,其次是山药。芡实与茯苓的配伍频次达到701次,配伍比例多为1∶1,2∶1,5∶3。山药与芡实的配伍频次达到623 次,其配伍比例多为1∶2,1∶1,3∶2。山药与芡实是中医临床常用的药对,在易黄汤、膏淋汤、收涩止带汤等方剂中合为君药,共同发挥补脾益肾、固摄止带的功效[7]。 且有现代研究表明,山药、芡实药对可以通过影响免疫功能来改善小鼠脾虚状态,在芡实山药为1∶2 时,小鼠的免疫功能改善效果最佳[8]。
查询相关文献可知,现代临床研究中多有应用芡实治疗肾脏疾病,如慢性肾炎、狼疮性肾炎[9]、肾性蛋白尿[10]、原发肾病综合征、慢性肾功能不全[11]、慢性肠炎[12]、急性胃黏膜损伤、遗精等,还有将芡实应用于中风后遗症、糖尿病等。但芡实有效成分的研究、基于确切成分的作用机制的研究还不够深入,且其质量标准控制方面的研究较少,应用芡实治疗相关疾病多为中药汤剂或药膳食疗,芡实相关制剂研究相对滞后[13-14],望在日后的研究中逐渐增加芡实的有效成分确切作用机制研究,为相关临床应用制剂研究提供更多的理论基础。
药食两用中药一直为中医药研究热点,现代药理研究表明芡实具有降血糖、抗氧化、抗疲劳、抗神经细胞毒性、抗心肌缺血的功效[15]。将芡实相关产品开发成食品一直是热门研究方向,芡实制品包括粉条、蛋卷、饼干、月饼、乳制品、香肠、罐头、八宝粥、酸奶等等[16-17]。 芡实相关食品在开发过程之中,多辅助药食两用中药材共同发挥功效,并以此为热点进行营销宣传。芡实本身也作为药食两用的中药材,与芡实常用配伍中药中,茯苓、山药、莲子、人参、甘草、薏苡仁、当归、枸杞子、陈皮、酸枣仁、白扁豆、砂仁均是药食两用中药材。但是在参考相关食品开发研究文献中,多数未清晰探讨出其选择芡实与其他相关药物比例的缘由,多数均表明其参考来源于古方。古方源远流长,必在相传过程验证其功效价值。 但通过现代科技数据挖掘更好的总结古方配伍比例,有利于对其现代食品的开发提供参考依据,也利于对相关药理研究提供配伍参考。表2 中所列当归、枸杞子、陈皮、酸枣仁、白扁豆、砂仁均为配伍频次在90 以上的药食两用中药材,其与芡实的配伍比例为1∶1 比例较高,希望可以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理论依据,同时针对不同疾病运用相关中药配伍,也建议进一步做药理药效分析,通过现代仪器进一步分析其配伍的合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