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士红
(安徽广播电视大学池州分校,安徽 池州 247000)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办好继续教育,加快建设学习型社会,大力提高国民素质。[1]开放教育作为继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为提高国民素质做出更大贡献?关键还是要不断提高开放教育的教育教学质量,而衡量开放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指标之一就是学习者是否实现了有效学习。国家开放大学要实现“学校的育人能力和学生的学习成效显著增强”,“全面建成具有国际影响力、受人尊重的新型‘互联网+’大学”这个目标(国开教〔2020〕2号),前提条件也应该是学习者实现了有效学习。因此,实现开放教育学习者的有效学习,既是一个提高开放教育教学质量的现实问题,也是开放教育提升国民素质所承担和要解决的历史性课题。
一般认为,有效学习是伴随着有效教学的概念产生的,也是决定是否为有效教学的最终因素。有效学习随个人的感受判断而在理解上有所不同,但其基本含义是学习者花了时间而有所收获,或者说学习者花了较少的时间精力获得了期望的(甚至超出期望的)知识技能。关键和最难的还是学习者如何做到有效学习,乌尔里希的观点是有说服力的,即:学习者在学习意愿的驱动和目标引领下,安排一定的时间专注于学习,开展有针对性的练习打磨技巧,自觉把所学知识与技能运用到实践中去,经常回顾反思以自我纠错,从而实现融会贯通、登高望远的境界。[2]312-313
随着开放教育的深入发展,对开放教育学习者有效学习的关注与研究也越来越广泛深入,国家开放大学也明确提出要求,“探索把学生有效学习行为和平时成绩作为参加终结性考试前提的做法”(国开教〔2020〕2号)。对于开放教育学习者的有效学习内涵,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表述,如:
陈宇翔认为,学习者能充分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激发学习的自我效能感,满足角色的发展要求,在教师有效教学手段和方法的引领下根据自己的状况进行自主学习,提高学习效率和效果,彰显成人的自我概念,是一种对自己的学习行为负责的自我导向式学习。[3]
查代春、陈铭认为,在信息化学习环境中,学习者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既定的学习计划,围绕学习内容或问题,整合学习资源,优化学习过程,优质高效地完成学习目标的自主学习活动。[4]22
本文认为,开放教育学习者的有效学习,是指学习者在内在需求的推动下,按照开放教育的教学要求,投入一定的时间精力,通过互联网及各种智能终端设备,运用视频、纸质教材等各种资源开展自主学习,提升专业知识技能等综合素质,增强对未来自我发展信心的学习活动。
因此,开放教育学习者的学习是否有效的界定包含了五个方面,一是有合理的需求为动机,不管是为了提升学历还是为了提升自身的文化专业素质,也不管是为了丰富精神生活还是着眼长远发展,总之有需求才会产生内在动力,而没有需求的被动学习是不能或者难以产生好效果的;二是花费了时间精力,下了一番苦功夫,因为“世界上不存在不需要付出努力的学习方法”,“学习不是娱乐,它时常伴随着痛苦”,[2]132换句话说就是付出了总会有收获;三是运用、消化、吸收各种学习资源的营养,这是一个需要不断探索、改进学习方法的阶段,要常常思考如何“花最少的学习时间,得到最大的学习效果”;[5]51四是综合素质有所提升,无论是考试通过、学以致用,还是终身学习理念、诚信意识得到强化,核心价值观念进一步巩固,只要有获得感和愉悦感就是有效的;[6]五是对未来的生活工作有了更多的安全感,强化了实现人生价值的期望,[7]199这可能是开放教育学习者学习有效性的最独特价值判断。
国家开放大学目前正在“实施学历教育创优提质战略”“着力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综合素养、人文情怀、创新创业能力”“为提升国民素质、推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充实和完善人才支撑”(国开教〔2020〕2号),要实现这样的愿景有许多工作要做,而如何实现学习者的有效学习是一个重要着力点。如果沿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思路,新时代开放教育应该为社会提供怎样更好、更受欢迎的服务?本文认为应该明确提出并积极引导学习者开展有效学习,并尽可能帮助学习者实现有效学习。国家开放大学是世界上最大的办学实体,但大而不强的问题还没有解决,症结之一就是被学习者的有效学习卡住了。习近平总书记在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时指出,“事实证明,我国不是需求不足,或没有需求,而是需求变了,供给的产品却没有变,质量服务跟不上。”[8]253毫无疑问,各级电大(国开)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类似“跟不上”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还作出判断,“没有供给,需求就无法满足,新的供给可以创造新的需求”。[8]252类似地,如果我们能够很好地解决学习者有效学习的问题,那就能有力推进开放教育向前发展。
新冠肺炎疫情的不期而遇,使得线上学习快速发展,从小学到普通高校的学生都走进了线上校园。虽然是不得已而为之的事情,在一定程度上却也解决了大中小学不能按期开学的问题。但最突出的问题依然还是,学习者的学习效果如何?是有效学习吗?如果是有效学习又达到了什么程度?开放教育作为线上教育的先行者,能给出什么样有价值的参考答案?又能从中得到什么启发?时代是出卷人,人民是阅卷人,而我们是答卷人之一,如果因此而找到开放教育学习者有效学习问题的钥匙,或许就能迎来开放教育发展的新机遇。
国家开放大学开放教育在学生约430万人,由于经济发展与地域文化的差异,必然带来学习者有效学习问题的不同,但因为受开放教育教学模式的制约,又必然会表现出更多的共性。本文以安徽广播电视大学池州分校为例谈一点管窥之见,问卷调查的数据量也不大,但“重要的不是数据本身,而是我们如何利用数据更好地思考”。[2]19
在315个有效问卷调查数据中(表1),得到基本信息:女生占64%与招生数据基本吻合,女生多于男生是开放教育的普通现象;“80后”占91%,说明开放教育的学习者绝大多数是40岁以下的青年人;攻读本科的占66%, 在机关事业单位工作的占27%,可以看到高职毕业生或本科生继续学习的趋势比较明显;84%的学习者工作在本地。
表1 开放教育有效学习问卷调查统计(共计315人)
从对5个问卷问题的回答来看(表2),对“参加开放教育的学习目的”回答“既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又提高学历”的占78%,说明大多数人的学习动机是端正的;对“花在学习上的时间”回答“有明确的学习计划安排,平均每天用于学习的时间在半小时以上”的占43%,也就是说大多数人用于学习的时间明显不足;对“学习形式”回答“看书”“通过电脑登录国开学习网或国开在线”或“通过手机登录国开学习网”的均在50%以上,说明超过半数的人是有学习行动的;对“什么是有效学习”回答“知道,正在积极探索”的占60%,说明大多数人在思考怎样学习收获更大对自己最有利的问题;对“学习感受”回答“参加开放教育学习很快乐”“看到考试成绩有获得感”以及“对未来更加充满信心”的比率均在60%以上,回答“没什么变化”的占4%,说明大多数人的学习是有一定成效的。
表2 开放教育有效学习问卷调查统计
综合上述分析以及日常工作中了解到的信息,本文认为目前开放教育学习者的有效学习现状可以描述为:在学习者个体上表现为“不充分”,即大多数人有学习意愿,但努力不够、方法不尽对路,导致效果不理想;在学习者群体上表现为“不平衡”, 即一部分人原地徘徊,大多数人按时毕业,少数人更上层楼。
造成开放教育学习者有效学习不充分不平衡这种现状的原因很多,本文只从社会大环境和个人小环境两方面进行粗略分析。
社会大环境方面,据第十七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显示,“2019年我国成年国民对个人阅读数量评价中,只有2.1%的国民认为自己的阅读数量很多,6.0%的国民认为自己的阅读数量比较多,有40.5%的国民认为自己的阅读数量一般,37.5%的国民认为自己的阅读数量很少或比较少”;“超过半数成年国民倾向于数字化阅读方式(43.5%的国民倾向于“手机阅读”,10.6%的国民更倾向于“网络在线阅读”,7.8%的人倾向于“在电子阅读器上阅读”)”,“成年数字化阅读接触者中,近八成(79.6%)是18—49周岁人群”。[9]上述数据可以解读为成年国民阅读氛围不够浓厚,在线或通过电子设备阅读的又大多是时讯、娱乐、消遣类的碎片化信息,真正专业、研究性的读书学习并不多。在这样的成年国民阅读学习背景下,开放教育学习者的有效学习很难“风景这边独好”,个体上的不充分与群体上的不平衡的判断是符合逻辑的。
个人小环境方面,由于开放教育学习者大多数为“80后”(占91%),这个年龄段的人要么处在工作、恋爱婚姻的起步时期,要么处在成家立业的紧张时期,可以说工作、家庭、学习之间的矛盾均比较突出,加上他们自身学习能力不足的原因(无庸讳言,除少数普通高校本科毕业生参加第二学历学习的情况外,其他人员在学习能力与学习习惯的同向比较上是有一定差距的),即使在就业、择业或创业的过程中遇到了压力,他们的内心也有进一步学习、提升自己能力素质的意愿,但一时间难以做到“把学习作为一种追求、一种爱好、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10]真正能沉下心来持之以恒学习的还是少数,因而个体上的不充分与群体上的不平衡就成了客观存在。
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本动力是内因,外因只是助力条件,开放教育学习者能否实现有效学习的关键还是在于其内在需求的强弱,但外部教学环境的影响也很大,本文就从教学服务方面作些探讨。
1.有效教学是促成开放教育学习者进行有效学习的外因条件。开放教育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校园教育,其教育对象、教育资源、教育过程、方式方法以及教育环境都是开放的,教学过程中的师生处于准永久性分离状态,一般通过互联网和智能终端设备来连接双方,学习者的学习主要是单个而非在集体中进行。[11]但既然要组织教学,那就应该旗帜鲜明追求有效教学这个理念,并且落实到教学过程中。国家开放大学未来愿景明确,要打造一支基于互联网思维、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讲政治、重落实、奉献有为的国开队伍;提升教师全球化教学资源识别和应用能力,提升学校“互联网+”教育教学的管理和治理能力。[12]这个面向全球的教育教学能力中,理应包含组织有效教学的能力,因为有效教学应该是教师和学校的基本追求,也应该是教师必须练就的基本功。
普通高等教育有效教学的实现,一般包括做好教学准备(确定学生的学习目标、设计与学习目标相匹配的评价与活动、编写教案)、预设好主要教学行为和辅助教学行为、实施课堂管理与组织教学评价等程序性规范要求。[13]开放教育如何才能实现有效教学呢?开放教育的教师首先要有明确追求有效教学的意识,包括以问题为导向不断创新教学方法的意识,以学习者为中心关注教学效益的意识,通过学习者反馈不断自我反思的意识,然后运用互联网等现代教育技术设备组织开展符合成人学习认识规律的系列教学活动。这里的教学是广义的,指教学(狭义理解为面授课堂教学、视频互联网教学、现场实践活动)、导学、助学、评学、督学以及学习者的自学,与查代春、陈铭提出的质量保证“五学”要素(导学、助学、自主学习、评学、督学)有所不同。[4]23教师在有效教学意识的引导下,不断提升组织有效教学的能力(如设计制作好视频教学资源),积极开展有效教学活动(如组织学习者按时参加线上学习、答疑互动),系统上下共同行动、日积月累才能形成有效教学的氛围,从而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习者开展有效学习。
2.有效导学是促成开放教育学习者进行有效学习的情感纽带
开放教育的导学教师(或称为辅导员、班主任),是开放教育教学管理工作的重要参与者和组织者,肩负着落实教学计划、实现培养目标的重要责任,其工作职责主要包括四个方面,一是思想教育工作,如理想信念教育、遵纪守法教育、文明诚信教育等;二是助教助学工作,如组建学习组织,熟悉专业规则、教学过程,联系课程辅导教师,督促学生自主学习、按时完成形成性考核,帮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等;三是组织管理工作,如组织学生缴费注册、领取教材、及时查分、采集信息、参加考试等;四是联系服务工作,如及时传递学校教学管理信息,组织学生参加竞赛评比活动,了解学生工作和家庭情况等。由上可见,导学教师的工作关乎着开放教育的成败,这就对有效导学提出了根本性要求。可以说,有效导学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开放教育向心力的大小,左右着学习者对开放教育归属感的强弱程度。
如何才能实现有效导学?作为导学教师要做到用心、用情、用力,真正以学习者为中心;要做到用脑,能为学习者提供切实有效的帮助服务。导学教师必须要有明确的有效导学以及引导帮助学习者有效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比如能够帮助学习者设置学习目标,因为设置一个吸引人的学习目标会给学习者带来强大的学习动力;[5]161帮助学习者管理好时间,因为无法管理自己时间的人,在固定时间内创造的附加价值会变得很低,这类人会率先被劳动市场所淘汰;[14]23帮助学习者锻炼注意力,因为只有注意力集中之人才能成就一番事业;[14]39帮助学习者掌握减少挫折障碍的小技巧等。[5]159-160总之,导学教师必须首先做到自己能够进行有效学习,然后才可能对学习者进行有效导学。
学习资源是影响开放教育学习者有效学习的重要因素,比如一些常见的大部头教材往往是让学习者望而生畏,拿回家后就让岁月尘封了,还谈什么有效学习?目前的学习资源主要是线上的视频文字课堂及线下的纸质教材,比较而言线上的比线下的要好。什么样的学习资源对于开放教育学习者是有魅力的呢?一般来说,一是要有可读(可视)性,也就是能让人感觉到开卷有益;二是要有重复可读(可视)性,也就是能让人感觉到爱不释手,愿意再看第二遍、第三遍;三是工具(实用)性,也就是当工作(或生活)中遇到问题时,能从中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或思路,就像翻开“现代汉语词典”一样。这样的学习资源对于学习者才是有效的,才可能推动学习者实现有效学习。
建设有效的学习资源是国家开放大学面临的重大课题,目前已经取得了阶段性成果。“探索和推广活页式、工作手册式文字教材,加快网络课程建设,增加非统设课程的选择余地”(国开教〔2020〕2号),已经初步描绘了教材编写的方向。关于开放教育学习资源的设计,叶志宏提出过五个方面的意见:有助于有效的学习,有助于实现随时随地学习,有助于实现自主学习,有助于网上交互并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具有开放性(能利用整合其他开放资源以丰富学习内容),[15]是很有针对性的要求。但从开放教育学习者的角度来思考,本文认为资源建设者还应考虑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要避免纸质教材与普通高校教材的相似性,降低知识系统性要求;二是要避免将线下课堂教学录播成网上云课堂;三是要考虑开放教育学习者的成人特性,如学习能力相对偏弱、学习兴趣动态变化、学习时间有限且不固定等,借鉴“珍珠项链”模式,“加强课程知识单元、技能单元的设计和颗粒化程度”(国开教〔2020〕2号),就是将相对独立的知识单元做成一颗颗“珍珠”,学习者可以用时间线将“珍珠”串联成“项链”,“项链”的价值与学习者的功夫正相关;四是要注意教材的趣味性,无论是文字表述、页面形象还是整体设计,都要脱离过于专业的古板风格,尽可能做成新时代的成人“小人书”;五是要注重实用性,对于学习者遇到的一般专业性问题都能让其“按图索骥”,得到基本解决。
开放教育学习者的积极性不是一成不变的,遇到困难遭受挫折是经常性的现象,学校应建立合适的激励机制,以加强激发学习者的动机,引导推动学习者朝着预定的目标不断前进。国家开放大学在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指出,“加强对教师和学生学习网上行为数据的监测和分析。研究实施成绩优秀且提前完成学业学生提前毕业的办法。”(国开教〔2020〕2号),这可以理解为探索激励机制的新要求。
1.以正向激励为主,创新激励模式增强有效性
目前国家开放大学的正向激励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动员学习者参加专业竞赛活动并评奖;对学习成绩突出者评比奖学金;对综合表现突出者评比优秀毕业生;对符合学位授予条件者颁授学士学位。但由于这些受到奖励(激励)的对象面较小,因而对学习者群体的激励作用微乎其微,必须加以改变。借鉴“学习强国”设置“段位”、一些游戏软件设置“晋级”的做法,可以对在规定的期限内取得最低毕业学分,思想品德经鉴定符合要求,准予毕业的学习者,在颁发国家开放大学毕业证书时加以适当区别。比如将毕业证书设计为五个层级,从低到高依次为:纸质毕业证书、“绸质”毕业证书、“铜质”毕业证书、“银质”毕业证书、“金质”毕业证书,这样就能够在同一个“毕业学分”的平台上,对不同的成绩以及付出不同努力的学习者进行“细分”评价,从而实现差异化毕业。有了这个差异化的毕业办法,就能催生学习者新的需要。期望理论认为,当人们有需要又有达到目标的可能时,其积极性才会高。[7]202本文认为这是一个可以尝试的方法,建议进行慎重评估后实行。当然,这里的毕业考核内容应予以适当拓宽,除现有的理论实践课外,应加上对学习者“德育”的学校评价、同学评价、单位评价(或社区评价);加上对学习者学用结合的评价,主要是工作岗位上的业绩表现;加上对有先进事迹或者有突出贡献学习者的特别评价(可以另列为附加分)。唯有如此,才能改变达到“毕业学分”这个“大锅饭”现象,才是对开放教育学习者的客观且较为准确的评价,也才能创造出激励学习者的效应,拉动更多学习者的有效学习。
2.以反向激励为辅,不断创新服务增强有效性
目前国家开放大学的反向激励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课程终结性考核成绩不合格的重修重考;一些课程的形成性考核和期末考试成绩要双及格;论文答辩不通过要重新进行;考试违纪按照相关规定进行处理;学籍8年内有效等。这些倒逼机制起到了一定的反向激励作用,既给学习者设置了实现学习目标的难度,同时又保护了学习者的正当权益。但这项工作还有改进优化的空间,以期末考试为例,如果学习者考试不及格想到的只是“还要再考一次”,那么可以说这种倒逼机制的作用就不到位,主要原因还是出在试卷的设计制作上。假如试卷的客观题在覆盖主要知识点的同时让学习者似曾相识,主观题与专业及工作实际结合得也比较紧密,那么学习者在答题时就会产生亲切融入感,即使考试不及格想到的更多可能是自己没学好,下次再考时要努力“挑战”证明一下自己,果真如此才会起到反向激励的作用。再看形成性考核的过程管理,能否在一些完成作业的时间节点到来之前设置自动提醒?从技术上讲在目前是完全可以做到的,而且可以把权限放给学习中心来处理,否则就会出现一些学习者因没有按时完成作业导致形成性考核不通过的情况,不仅不能反向激励往往还造成学习者的反感抵触情绪。总之,反向激励的运用必须更多考虑开放教育学习者的实际,以更“接地气”的服务促进有效学习。
开放教育学习者的有效学习不是一个新问题,但却是提高开放教育教学质量必须进一步重视解决的课题。本文通过对有效学习的含义进行分析,从五个维度进行界定,对现状做出“不充分不平衡”的初步判断,并明确建立有效教学服务、有效教学资源、有效激励机制等,以创设助力开放教育学习者实现有效学习的外部条件,推动学习者的内在需求变成现实美景。本文认为学校方面对于学习者的有效学习具有重要的引导与塑造作用,教育者必须树立牢固的“有效”意识,学校必须制定实现“有效”的保障措施,大力开展追求“有效”的行动,通过教学双方共同努力达到“有效”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