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石油大学,黑龙江 大庆 163318)
云南省居西南内陆地区,相较于发达的沿海省份,经济情况存在一定的差距。加之自然环境、人文风俗等原因,在全国经济发展中处于落后地位。工业、农业起步时间较晚,各产业结构单一,第三产业发展缓慢,使得省内产业结构不合理,进而阻碍了本省的经济发展。因此,运用科学的知识对现今产业结构进行分析并提出优化对策,对促进省内经济质和量的全面增长十分必要。
将云南省与地理位置相似的四川省、贵州省为参照对象进行对比,并与全国平均水平作比较,综合分析三次产业的总体结构现状[1]。
表1 2018年三省与全国产业结构比较
根据表1可以看出,2018年云南省的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全省GDP的比重是13.1%,在三个省份中处于中间位置,但相较于全国31省的第一产业产值比重,还是比值较高,表现出了云南省和其他各省的差距。显而易见,云南省第一产业贡献率高出全国平均水平接近三倍,更是四川省的6.4倍,高达23%,是三个省份中第一产业贡献率最高的。因此,云南省的第一产业在整个经济发展过程中的贡献程度超出全国平均水平,对推动全省经济进步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云南省第二产业产值占全省GDP的34.3%,低于其他两个西南省份的38.5%和36.1%,同时也小于全国平均水平39%,但各省份差距不是很大,与全国平均39%相比仅低了5.7个百分点。第二产业虽然产值和四川省、贵州省差距不是很明显,但第二产业贡献率远低于两省,保持在全国第二产业平均贡献率附近,为29.6%。因此,虽然云南省第二产业总体情况和全国平均水平基本保持一致,但和更发达的四川省比起来,第二产业并未实现同等产值下的最大贡献率。
云南省第三产业的产值在GDP中所占比重是52.6%,略高于四川省和贵州省,同时也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53.9%,与全国平均水平不相上下,差距甚微。但在这么微小的差距下,云南省的第三产业贡献率却是三个省份中最低的,更是低于全国第三产业贡献率14.8%。可见,虽然第三产业总产值与31省平均水平持平,但第三产业产值增量在经济总量的增量中占比远远不够,未能实现相同生产总值占比情况下第三产业产值增量的全国中等水平。
建国以来,云南省经济在党中央的一系列政策扶持下飞速发展,经济总量一翻再翻。1949年,云南省的生产总值为8.93亿元,而第一产业的产值已达到6.26亿元,占GDP比重的70.1%,超过了三分之二,可以说第一产业支撑起了云南省的经济命脉,产业结构呈现“一、三、二”的形式。到1978年改革开放后,经济总量突破60亿元,相较三十年前翻了8.6倍,经济发展成效显著,同时产业结构表现为“一、二、三”的分布。1999年经济总量直逼2000亿元,达到1855.74亿,产业结构也变化为“二、三、一”的形式。到了2018年,随着农业和工业现代化进程的稳步推进,生产总值较十年前翻了近4倍,冲破两万,产业结构也转变为“三、二、一”的形式[1]。在不断的变迁过程中,云南省在保持经济稳定、健康发展的同时,也走在了产业结构合理化、高级化的轨道上。
表2 历年三大产业增加值及GDP占比
从表2可以得出,云南省三大产业结构变迁情况基本符合我国从农业大国向工业现代化国家转变的基本发展趋势,其中第一产业产值占GDP比重由70.10%快速下降到13.1%,第一产业失去了支柱产业的地位;随着国家工业化的稳步推进,第二产业稳步发展,1982年比重为38.49%,经过缓慢的提高后在2018年下降为34.81%,基本稳定;第三产业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占GDP的比重由18.79%不断上升至53.21%,上升趋势显著。
图1 历年第一产业产值与劳动力占比(%)
图1用折线图的方式清晰直观地展示了第一产业在1982至2018整36年间的产业增长值占全省GDP的比重。很明显,第一产业产值除了在1986至1990年间上升了一个百分点外,其比重不断下降。其中1990年到2002年下降速度较为缓慢,自2002年开始,下降速度开始加快,最后由1982年的83.9%降至2018年的48.4%,共计下降了35.5个百分点。由于云南省在建国初期经济发展一直是以农业为主,故第一产业吸纳劳动力的能力在工业现代化起步之前都是三大产业中最强的。如图所示,改革开放后二、三产业不断发展,在1982年第一产业吸纳劳动力比重为42.72%,之后持续下降,2010至2014年轻微提高了0.19%,2014年后继续下降。随着云南省农业现代化改革的推进,2018年第一产业劳动力比值已经仅为全部劳动力的11.97%。结合以上分析可以得到,近四十年内云南省的第一产业在产值比重不断下降的同时,通过运用先进耕作技术,大幅提高劳动生产率,释放了30.15%的劳动力,为第二、第三产业的进步和发展提供了基础,第一产业的发展趋势基本符合产业结构变迁的规律。
图2 历年第二产业产值与劳动力占比(%)
在图2中,蓝色折线反映的是第二产业产值的变化情况,总体上波动不是很大,占比稳定在三十到四十五之间。其中1982年后比重上升了0.37%,在1986年比重达到38.86%,之后比重下降了约四个百分点,1994年以后有轻微的波动,但基本稳定在43%左右,并于1998年达到期间的峰值44.68%。2010年以后开始大幅下降,2018年是36年来第二产业产值比重最小的年份,为34.81%。对比始末数据,第二产业的产值所占GDP比重是减少的。而第二产业所吸纳的劳动力相对产值而言呈现出整体上升的趋势。除了在2002年比重有一个波动,下降了1.6个百分点,并在2006年回升外,数据都是呈现出上升的态势,从1982年的38.4%逐步上升到2018年的13%。就第一产业吸纳劳动力能力而言,第二产业近三分之一的产值仅容纳远不足四分之一的劳动力,所带来的劳动岗位是十分稀缺的。
图3 历年第三产业产值与劳动力占比(%)
在图3中,显然第三产业是三个产业中发展速度最快、增长趋势最明显的产业。自1982年产值占比18.79%开始一路攀升,截至2018年已经超过了总产值的一半,为53,21%,特别是2014至2018年期间,第三产业的增长速度非常迅速。同样,和产值占比相呼应,第三产业吸纳劳动力的能力也在不断地提高,从1982年的7.7%上升到了2018年的37.8%。相较第一、第二产业而言,第三产业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缓解了很大一部分就业压力,对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保持低失业率有重要意义。第三产业的迅速发展有助于本省更快的实现产业结构变迁,从而加快迈向产业结构合理化的步伐,同时有利于解决经济问题和民生问题,在着重关注经济发展数量的时候也同样重视经济发展的质量。
生产效率的多少决定产业发展的速度和质量,伴随着产业结构的不断变迁,三大产业的生产效率逐渐显现出差异,本文选取了二元经济结构的测度指标之一比较劳动生产率来对云南省的产业效益进行分析评价。比较劳动生产率即某部门内产值比重与就业比重的比值,可以客观地反映出某个部门的劳动生产率高低,表示该部门1%的劳动力所能创造的总产值比重。其计算方法为:设G为总产值,L为劳动力总数,G'为某部门产值,L'为该部门劳动力数,则此部门劳动生产率的数学计算公式:B=(G'/G)/(L'/L)[2]。
图4 历年三大产业比较劳动生产率
通常农业部门的比较劳动生产率小于1,非农业部门则大于1,两部门差值达最大后农业部门比较劳动生产率转而上升,其图像呈"U型",非农业部门开始下降,图像为“倒U型”[3]。图4为云南省三大产业比较劳动生产率变化图。图中第一产业的比较劳动生产率在下降至0.3以后基本保持稳定,值均在1以下,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比较劳动生产率总体呈现下降趋势,其中第二产业在2002年达到峰值4.84,第三产业的峰值为1994年的2.72,两大产业比较劳动生产率均大于1。按照比较劳动生产率的变化趋势,第二、第三产业数值均在向1靠拢,但第一产业比较劳动生产率仍处在下降阶段,特别是所占产值较高的农业,由于科学技术的应用不足和机械化程度较低等原因,生产效率一直没有得到明显的改善和提高,第一产业的发展存在阻力,产业结构明显不合理。
1.第一产业优化面临的问题
云南省特殊的地形地貌决定了本省的农业发展与其他平原地区发展方式的差异性。虽然有“动物王国”“植物王国”等称号,但生态环境脆弱,农业起步时间晚,加上长期的贫困落后,第一产业特别是农业目前的发展状况并不理想[4]。优化省内产业结构的过程中,第一产业面临的问题包括以下几方面:第一,云南省第一产业的国内生产总值相较于全国平均水平仍然略高,第一产业所吸纳的劳动力几乎达到了全省劳动力人口的百分之五十,虽然一方面解决了部分劳动人口的就业问题,但另一方面,过多地束缚了劳动力,限制了他们向第二、三产业的转移;第二,云南省第一产业不到百分之十五的总产值却需要近一半的劳动力人口来实现,足以可见生产效率是极低的,劳动生产率与较发达地区相比差距明显,虽然省内花卉、咖啡、茶叶种植面积全国第一,但产量及其带来的经济效益并不高,农产品仍然以油料作物、甘蔗等为主,特色的药材、香料等产量极低;第三,资源禀赋的利用效率上存在问题,致使大量农业资源无法物尽其用,加之大量人口从事农业生产使得农业从业者基数较大,农业的比较劳动生产率长期停滞不前,基本停留在0.25左右。总体来看,第一产业在产业结构优化过程中还需不断地完善改进[5]。
2.第二产业优化面临的问题
云南省内东西海拔落差大使得水利资源极为丰富,加之复杂的地质构造,金属矿和非金属矿储量极为丰富,矿种较全,重工业产值是轻工业两倍还多,其中绝大部分产值便是采矿业创造的,但最终产品附加值均较低,故整个采矿业未能充分利用自然资源的价值。此外,由于不可再生资源是有限的,将经济发展依托于不可再生资源的发展是不具备可持续性的,若是一直依靠采矿业等需要矿量储备的行业才能创造产值,则云南省第二产业的未来最终会如同资源枯竭型城市一样,由于没有可以接替发展的产业进而不断衰退,因此找到切实可行的第二产业发展方向对优化云南省产业结构意义重大[6]。最后,传统烟草业由于技术革新较慢,专业技术欠缺加上云南近几年连年干旱,烟草行业的发展受到了多方面的阻力,整个烟草行业的发展形势不容乐观。要继续发展烟草等特色行业,必须尽快解决现如今所面临的问题。
3.第三产业优化面临的问题
正是丰富的民族文化和别致的地域风光,使得旅游业成为第三产业的主导产业,旅游业增加值一路攀升,云南省逐渐由“旅游大省”发展为“旅游强省”,同时还由此辐射和影响到了其他相关的产业,如住宿、餐饮、金融甚至是房地产行业,带动了各产业的联动发展。但云南省旅游业的目标群体绝大部分都是国内游客,国际游客占比极小,且一日游的游客超过一半以上,可见对丰富的旅游资源的开发缺乏新意,致使大部分旅游项目对游客的吸引力不足。不仅如此,第三产业结构单一,市场经济缺乏活力,服务业及高新技术发展略微滞后,产业间缺乏竞争力,企业发展疲软,进步缓慢。在如今知识经济为发展方向的新时代,若没有扎实的技术基础作为支撑,发展定会落后于其他省份[7]。
1.资源禀赋的优势
云南省链接南亚、东南亚的独特区位使得云南成为藏文化、东南亚文化和中原文化的交叉点。高海拔,江流交汇让云南坐拥丰富的资源禀赋。无论是51个少数民族的人文景观还是急流险滩的自然景观,山川秀美、景观奇特的云南不断的吸引着国内游客前来旅游观光。云南也囊括了从黑龙江到海南岛一切气候类型的风景。如此丰富的旅游资源本身就是云南省发展旅游业的宝贵财富。不仅如此,高落差的海拔和充沛的流域水量让云南成为全国水电资源大省,水能资源极为丰富,在建设当中的溪洛渡水电站便位于云南省内,是世界第三大水电站,地处四川省雷波县与云南永善县接壤的溪洛渡峡谷段,年发电量相当于三个半葛洲坝。丰富的旅游资源、水利资源、动植物资源和矿产资源让云南省占据的得天独厚的发展优势,也使得云南省对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更加充满信心。水能资源的充分利用对扩大第二产业产值,转变第二产业发展方向,推动第二产业的优化升级有决定性的意义[8];大量的矿产资源对鼓励云南省提高产品附加价值,摆脱初级产品生产的局面也提供了物质支持;合理、规范化的开发旅游资源,打出云南“生态旅游”品牌,让云南省旅游业走出国门,对巩固第三产业的发展,提高服务业的行业水平大有益处。
2.“一带一路”战略推进
国家“一带一路”项目的推进,使得云南第三产业得到空前的发展。截至2019年6月,云南累计批准外商投资企业4826户,累计直接利用外资达到198.59亿美元。一届届南亚博览会的成功举办,使得更多南亚国家的外资企业和云南实现了贸易的友好往来过。在促进合作共赢的时代主题下,来自世界各国的宾客在这个国际展会上互相交流,共同进步,为云南省开拓国际市场,展开国际合作提供了契机。很多企业通过“一带一路”和云南企业进行深入合作,云南也参与到了中国-中南半岛经济走廊的开放建设中,为丰富产业类型,拓宽产业渠道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思路,由此也使得省内第三产业产业结构单一,劳动力流动不充分的问题得到切实的解决。“一带一路”让世界更多的国家看到了云南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更让更多的人看到云南想要改变产业结构,丰富产业类型,提高产业质量的决心。云南的发展,区位是最大的优势,开放是最好的出门。正是“一带一路”带来的机遇让云南融入世界的发展中,也使得云南摆脱落后局面,实现产业结构高级化成为可能。
3.“西部陆海新通道”项目
2019年8月,国家发改委发布了关于《西部陆海新通道总体规划》的通知,加强与老挝、越南、缅甸、泰国等东南亚地区和国家的经济贸易合作,促进西部省份积极参与共建“一带一路”。该项目是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的战略通道,是连接“一带”和“一路”的陆海联动通道,是支撑西部地区参与国际经济合作的陆海贸易通道,也是促进交通物流经济深度融合的综合运输通道。该项目在完善西南地区交通运输系统的基础上,加强了昆明与贵阳、南宁、遵义等西南地区重要城市和物流枢纽的联系,使得云南省同周边各省的经济贸易往来更加密切。以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国家级新区、自由贸易试验区和重要口岸等为连接媒介,提高了整个通道内相关城市的沟通效率和合作密度,为云南省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了契机。其中重要的交通枢纽项目包括云南河口滇越货场升级改造和昆明南亚国际陆港物流园区公铁联运项目,对促进第三产业的转型升级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通过研究,本文得出如下结论:(1)云南省之所以发展相对滞后,首先是由于本身农业发展就相对落后,加上地形地貌的原因,机械化生产存在一定难度,加上种植技术欠缺,耕地得不到规模化的管理,农业发展仍存在诸多问题,各大产业间的优化升级无法实现。(2)云南省第一产业的产值近年来不断下降,但所容纳的劳动力人口接近二分之一。农业的比较劳动生率长期过低使得大量劳动力得不到解放,对其他产业的发展造成了阻力[9]。(3)云南省第二产业发展的重心一直以重工业为主,且开发的产品大多为初级产品,附加价值低,经济回报低,加之矿产资源的开发绝非是无限度的、无休止的,这就使得第二产业的可持续性发展得到否定,更谈不上优化产业结构。(4)云南省第三产业结构单一,仅单纯依靠旅游业来支撑经济发展,带动服务、餐饮、住宿等产业的发展,而通过相关数据分析发现旅游业的发展情况并不乐观。尽管旅游收入在增加,但如此丰富的旅游资源吸引到的半数以上都是一日游的旅客,并非是理想的结果。
1.第一产业优化对策
云南省的第一产业基础薄弱,现代化程度较低,特色化现象鲜明。要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第一产业的高效发展,必须发挥云南省独特的地理位置优势和自然环境特点,发展特色的高原农业,选取适应省内环境的农作物进行种植。(1)因地制宜,合理规范农业发展区域,促进第一产业向特色化、规范化方向发展。政府可对用于耕作的土地进行区域划分,根据不同类型的农作物发展特点进行选择性的种植,规范种植密度,耕作适应当地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的作物,将农业朝着规范化的方向推进。(2)建立农业示范特色园区,融合第三产业,促进第一产业向综合化、辐射化方向发展。政府可对用于耕作的土地进行区域划分,根据不同类型的农作物发展特点进行选择性的种植,规范种植密度,耕作适应当地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的作物,将农业朝着规范化的方向推进。(3)完善农村农业培训流程,提高劳动力素质和劳动生产效率。组织省市的专家对农民定期定点的进行程序化的专业培训,不定期由农业方面的专业到地亲身探访,面对面和农民交流,答疑解惑,借此提高农作物的单位面积产量和作物质量,从而大幅提升第一产业的劳动生产率。
2.第二产业优化对策
云南省重工业在整个第二产业内比重过大,轻工业产业发展不充分。因此,必须找到未来能够接替并带动经济发展的幼稚型产业进行重点培育,才能实现第二产业的优化升级[11]。(1)边开发,边治理,实现资源与环境协调发展,促进产业结构生态化。在对金属或非金属进行采掘、加工及后期处理时必须制定严格的开采标准和污染物排放标准,完善监督机制。特别是一些进行高污染、低附加值作业的企业可收取惩罚性税费,以防今后对当地经济的持续性发展带来不可逆的影响[10]。(2)鼓励技术创新,提高单位产品的附加价值,推动工业现代化进程。在采矿业、有色金属的冶炼等行业中,云南省加工生产的大多是一些初级产品甚至是原材料交易型贸易居多。运用先进的技术不仅能改进提炼效率,节省成本,还能大大提高最终产品的质量,由此不断改变本省生产初级产品的低效益局面。(3)建立生态工业园区,集中微型、小型轻工业企业互相学习,逐步提高轻工业比重。从现有的轻工业类目中找到能对未来云南省经济发展起到引领和推动作用的幼稚产业进行重点关注和培育,政府也可给与相关的政策性补助或减免部分税收,缓解部分企业的资金压力,加快这些幼稚产业在规模上的突破,扩大其产品的市场占有率。
3.第三产业优化对策
云南省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为第三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机遇。借由旅游业辐射周边餐饮、住宿、金融甚至房地产等行业,实现经济的连带效应,是实现第三产业优化升级的重要方式。(1)充分利用本省丰富旅游资源的优势,迫切提高游客服务质量。首先必须要对重点的、有一定知名度的传统旅游资源做好维护。其次对还未开发完备或即将开发的旅游资源项目,一定要结合当下人们旅游的喜好加以安排。(2)完善教育基础设施,提高云南省文化软实力,推进第三产业向多元化方向发展。云南山高路远,环境恶劣,很多地区的儿童从未接受过教育。(3)制定合理的人才培养和引进政策。政府出台人才引进政策,如解决其住房问题或提供住房补贴、交通补贴等经济支持,吸引有技术,有能力,有知识的新青年投身到云南省经济建设的队伍中,弥补省内技术领域的空缺,进而推动经济效益较高的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提高第三产业的附加价值并实现将科学技术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