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琼
(睢宁县农业农村局,江苏睢宁 221200)
仔猪腹泻感染对象,以哺乳仔猪、早期断奶保育猪为多见。此期,仔猪母源抗体保护力水平下降,加上消化、免疫系统不完善,同时受断奶、混群等应激刺激,而造成仔猪对腹泻的感染率高升。
规模化生猪养殖场,易受腹泻病原侵害的仔猪群体,以哺乳仔猪、断奶早期保育猪多见。该阶段的猪只,免疫、消化等系统处于不断完善阶段,加上频受断奶、混群、换料等应激刺激,而加重腹泻率的发生。
抛除非传染性因素,仔猪腹泻易受病原威胁的种类复杂,有病毒性病原、细菌性病原、寄生虫性病原,或一种作用影响,或多种作用影响。有统计的汇总病例中,仔猪腹泻的发病率在30~80%之间,致死率在10~100%之间。而且,仔猪日龄越小,致死率越高。
临床呈现典型症状:腹泻、脱水、厌食、消瘦等等。
汇总诱发规模化猪场仔猪腹泻感染的病原种类,主要有病毒性病原、细菌性病原、寄生虫性病原之分,详细情况统计如表1:
表1 规模化猪场仔猪腹泻病原的感染情况
为降低病原感染而造成经济损失,对几种常见腹泻病原发生情况,我们必须要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同时,针对发生情况,掌握切实可靠的防控对策,以降低腹泻病给仔猪造成的经济损失。
发生:为病毒感染诱发,属高度接触性肠道传染病。基本特征:呕吐、腹泻、食欲废绝,不同日龄易感,症状与传染性胃肠炎类似。
防治:抗生素治疗无效,早期接种疫苗,为控制此病的关键措施。考虑到仔猪日龄小、发病快、病死率高,靠主动免疫效果不佳。大多以母猪接种,靠初乳母源抗体保护仔猪。建议:此病流行区,用病畜粪便或肠内容物,喂服分娩前2周怀孕母猪,以人工感染刺激机体形成免疫力,靠母源抗体保护仔猪。
发生:由传染性胃肠病毒感染引起猪的一种急性肠道传染病,其主要特征为发热、呕吐、严重腹泻、脱水和2周龄以内仔猪高死亡率,属于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规定的B类疫病中必须检疫的猪传染病。各种年龄的猪均易感,10日龄内的仔猪死亡率高达100%,5周龄以上的猪死亡率较低。
防治:以防为主,综合控病措施。加强卫生管理,注意日常消毒,禁止疫区引种。怀孕期母猪,产前3-5周,经口鼻、乳腺接种疫苗,增强母源抗体水平保护仔猪。就感染群体,可经静脉注射葡萄糖氯化钠、补充电解质、营养物质等对症治疗。
发生:轮状病毒感染1~5日龄的无菌猪或未吃乳仔猪可导致严重腹泻。接种12~24h后,猪精神不振、厌食不安,偶尔呕吐。严重的在1~4h后排水样黄白色稀粪,并含不同程度的絮状物。腹泻可持续3~7d,在7~14d内逐渐恢复。腹泻仔猪脱水,在发病2~5d后可出现死亡,死亡率达50~100%。随日龄的增大,死亡率有所降低。14日龄以上的猪很少出现死亡。猪自然感染RV通常不引起明显的临床症状或呈隐性经过。
防治:特效药不多,临床以支持疗法、对症疗法多见。治疗方法:抗生素、抗内分泌药、吸附剂、液体电解质注射等等。同时,注意改善卫生,全进全出,严格消毒管理,减少猪群感染。
发生:该菌种可造成仔猪水样腹泻、严重脱水,致死率较高,给养猪场产业造成的经济损失较大。典型症状:腹泻,程度与毒性、日龄、免疫等情况有关。严重时,可造成脱水、代谢性中毒、急性死亡。就临床症状,有黄痢、白痢、红痢等症状表现。
防治:病程急,多数来不及救治。由此,此病重防。当前,防治主要措施:应用抗菌素药物,但是,随药物滥用,普通疗效不佳。妊娠母猪用工程苗或ETEC菌苗免疫,增强母源抗体水平,很好保护仔猪。口服特异性外源抗体,技术要求高,可直接保护仔猪。
发生:呈世界范围分布,虫原体为对仔猪致病力最强的原虫。当前,在规模化养猪场,超过20%的仔猪腹泻为猪等孢球虫感染所致,给养猪产业造成不小的经济损失。
防治:饮水中加抗球虫药,或者口服铁制剂,对治疗球虫病有一定疗效。抗球虫药种,氨丙啉、呋喃唑酮、莫能菌素等等,均有不错的抗球虫效果。但是,考虑耐药性的问题,应注意遴选高敏药物,以确保用药的高效性。预防此病措施中,搞好环境卫生,被看作是降低球虫病造成经济损失的最好方法。
仔猪腹泻的危害,我们必须要有清晰的认识,无论是单一感染,还是多重感染,都应树立“防重于治”的理念,将各种控病措施落实到位、具体可行,以为健康养猪、高效生产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