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 | 王芳
2020年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在新冠肺炎肆虐的日子里,每天攀升的确诊病例数字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危难之时,社会各界众志成城,全力以赴,打响了抗击疫情的战斗。三一集团(下称“三一”)也在第一时间投入到这场没有硝烟的战“疫”中,公司上下,内保企业运转,外援医护人员,从驰援医院建设,到紧缺医疗物资的全球采购,无不奋力而为。当疫情在全球大爆发之时,三一尽己所能,对外捐赠了大量防疫物资,彰显了一家民营企业的责任与担当。
1月23日,针对疫情发展情况,武汉市发布公告采取了 “封城”的雷霆行动,并决定参照 “非典”期间的北京“小汤山医院”模式火速建设火神山医院,专门用于收治新冠肺炎患者。
三一,在1月24日正式接到建设任务。时间紧,任务重,容不得半点迟缓。
国有战,召必应,战必胜。
三一紧急调动湖北的代理商与客户投入百余台三一设备,星夜兼程赶赴现场—武汉九州龙工程机械有限公司负责重型机械、武汉中湘和机械有限公司负责泵送、湖北鸿辉机械有限公司担负起重机任务。
600余名工人放下除夕团圆饭的碗筷,与家人匆匆告别,带着大量工程机械从全国各地集结而来。工地上,近千台机械设备宛如机甲森林,探照灯下亮如白昼。三一共组织了106台挖掘机、混凝土泵车、起重机等工程机械设备,46位三一将士昼夜鏖战,24小时轮班参与施工。4天时间里,火神山医院完成了平常至少需要两个月的工作量。1天内完成平整地形,2天内完成铺筑水稳,3天内通电,4天内新建板房,5天完成市政,6天挂牌交付。10天时间,在无数媒体的关注下,在数千万人的网络“云监工”下,1000张床位的火神山医院神速建成,创下了国际医疗建筑史上绝无仅有的“世界奇迹”和“中国奇迹”。
火神山医院建设尚未完工,1月25日,建设雷神山医院的“战役”又已经打响,三一的湖北代理商—武汉九州龙工程机械有限公司迅速成立了“支援雷神山专项小组”。
1月31日15时10分,在雷神山保障团队中担任泵送任务的服务工程师刘涛,发现56米泵车油管漏油。情况紧急,他立即上报应急中心,请求公司配件支援。但因武汉临时交通管制,公司仓库备用胶管无法送达现场,只能紧急借助供应商体系锁定雷神山附近胶管加工店,通过电话联系,加工店马上复工压制胶管,不到2小时即解决了问题。17时,泵车急速开往“前线”。连续三天三夜,刘涛始终奋战在工作岗位,饿了吃泡面,困了就地小睡一会儿,只为“早一点胜利”。
驰援武汉医院建设的胜利,也为三一下一步抗“疫”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除了火神山、雷神山医院,全国各地因疫情发展需要建设的临时医院、改建医院,也容不得半点耽搁。
1月30日,福建福清市医院,在三一装备的助力下,8100平方米的板房仅历时7天顺利完工。
1月25日,在48小时内改造湖北黄冈版“小汤山”的战役中,三一装备临危受命,连续开工抢工。
1月26日,长沙市第一医院北院开建,借助三一装备,24小时内将300吨污水收集和处理罐安装到位。
同日,在郑州一院港区医院,三一装备参与了包括14000余平方米新建病区的建设任务。
1月29日,广西版“小汤山”医院开建。200多名三一工人和管理人员放弃春节假期,7天之内日夜兼程,按时建好临时医院。
2月1日,三一工程车载着各种材料开进北京地坛医院、小汤山“非典”定点医院,参加改建任务。
2月初,西安市公共卫生中心开建,多台三一重型装备开赴现场,为项目早日竣工“马力全开”。
位于大别山南麓的黄冈市蕲春县刘河镇的“小汤山”医院,也见到了三一装备的身影。
疫情就是命令,时间就是生命。抢工期,就是保生命。三一装备临危受命,哪里需要到哪里,只因:
一约既定,万山无阻。
同袍之情,人心之本。
01:三一挖掘机参建雷神山医院建设,黄色挖掘机被网友亲切地称为“小黄”
02:三一重工驻场服务保障队赴西安市公共卫生中心现场
“各位国际营销将士:国内急需医用防护服,请发动三一所有代理商、营销服务人员利用各种渠道采购,公司将对每件防护服给予适当奖励。主要联系生产企业,医疗用品销售公司,各大医院,请大家及时汇报情况,一小时一报。”
1月28日,分布在全球各地三一分支机构的营销人员,纷纷收到了来自总部的紧急求援短信。
疫情来势汹汹,当时的医疗物资严重紧缺,医护人员感染风险激增。三一紧急启动医疗物资全球采购计划,发动40多个国家的合作伙伴、团队,寻找当时国内最急需的防护服、口罩等医疗物资。
1月中旬,在得知国内出现疫情后,三一重能商务部采购专员廖思远,在厄瓜多尔街头搜寻防护用品货源,同时协助公司采购医疗防护用品。
1月30日,三一东南亚大区泰国团队采购的5.5万只口罩运抵长沙,这是三一全球紧急采购运回的第一批医疗物资。
2月4日16时45分,由北京出发的CA1373次航班降落长沙黄花机场。中国籍黄女士从南非经多次转机,带回来25个行李箱,“人肉”背回2.6万只医用N95口罩。
原来,三一重工南非团队成功在当地采购到一批口罩,为了以最快速度运回国内,经与国航和中国驻南非总领事馆沟通后,决定寻找合适人员托运回国。在南非经商、准备回福州的黄女士得知后,表示愿意义务帮忙,将这些口罩“护送”回国。于是有了上述感人的一幕。
2月5日22时5分,黄花机场,三一空客A319CJ公务机稳稳落地,机上满载从迪拜运回的4.2万套医用防护服。这批医疗物资一落地便被捐赠给了湖南省红十字会。
2月9日15时40分,黄花机场,三一动用专机从尼日利亚拉各斯起飞,经停埃及开罗、新疆乌鲁木齐,落地长沙。累计飞行20小时、跨越2万千米,机上满载一线急需的医用防护服和口罩。这比原来的民航运送方式提前了至少6天时间。
2月10日6时,黄花机场,从肯尼亚内罗毕起飞的南航飞机降落于此。同时,一张机舱内“座无虚席”的照片迅速在微信朋友圈刷屏。这趟三一专机席位上摆满的是三一肯尼亚团队采购的医疗服、口罩等物资。
03:三一专机将从国外采购的医疗物资运抵机场
04:三一集团向德国捐赠首批医用级防护口罩
万里奔行,只为帮到最需要的人。这背后有如《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弟兄》般的紧锣密鼓,环环相扣。截至目前,三一已从海外运回180万只医用口罩、11.5万套防护服、41万只医用手套和2万个护目镜。
随着疫情在全球的扩散,虽然国内防控任务依然艰巨,但中国政府仍决定向其他国家伸出援手。三一积极响应国家号召,与全球人民同舟共济、共抗疫情。
3月13日下午,一辆满载防疫物资的专用货车从长沙产业园出发。车上装的是三一向德国捐赠的首批5万只医用级防护口罩,共160箱。在捐赠包装箱上,印有一句德国谚语:“山和山不相遇,人和人要相逢”。在物资发送前几天,工作人员连夜下单、联系物流、组织清关等。下午4时,首批防疫物资从生产线直接运抵三一厂区,争分夺秒装车发往德国。
3月23日,三一向意大利、法国、德国、日本、奥地利、瑞典捐助了40箱,共8万只口罩;3月26日,第3批10万只口罩“开拔”,再次奔赴德国;3月28日,三一向印度、德国、意大利、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泰国、俄罗斯等34个国家捐赠100万只口罩。截至发稿前,三一已先后进行了4次大规模海外捐赠。
除医疗物资外,三一还将多台工程机械发往国外用于医院的建设。仅3月的20多天里,该公司累计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发送了价值10亿元的工程机械。
山川异域,风月同天。
投桃报李,守望相助!
在新冠肺炎疫情蔓延之际,三一重能运维的多个风电场,有一群坚守岗位的“风电郎”,在做好疫情防控工作的同时,维护着风电机组的安全,为社会输送着绿色能源。
1月24日,农历除夕,三一重能金寨项目经理李辉独自一人驾车前往风电场某机位进行故障消缺。不料,积雪太厚,返回途中车辆抛锚,陷入雪中。最终,通过业主的帮助,在新年钟声敲响前,李辉才顺利返回驻地。当业主劝说他过完年再处理时,李辉却回答说:“理应第一时间进行消缺,尽可能为业主创造价值才是我们的价值所在。”
在距离金寨项目1500千米的辽宁省锦州市黑山县,三一重能黑山项目经理刘士彬的春节同样在风电场度过。他的家就在邻近的吉林省,但自去年7月以来的大半年时间里,他没回过一次家。直到春节前,他的爱人特地从老家赶到项目驻地,夫妻俩才得以过了一个“团圆年”。
三一重能北京昌平南口产业园的风电装备生产线已全面复工
疫情发生后,三一在第一时间成立了应急小组,统筹做好疫情防控和企业经营协调工作。大年初二以来,应急小组每天调度安排,进行全员排查和申报。对于生产制造以外的办公运营、研发设计等岗位,三一鼓励全员在线协同办公。研发、管理人员早在正月初六就正式投入工作。这是因为三一在去年就已全面引入了办公桌面云、研发桌面云、仿真设计桌面云等“三朵云”,为全员异地办公、居家办公提供了有效支撑。2019年年底,三一在行业率先启动六大“灯塔工厂”建设,全面引入三现数据集控、柔性生产岛等新型生产组织方式。疫情期间,技改持续进行,为大幅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提供了保证。
2月5日下午,位于长沙经开区的三一重工18号智能车间里举行了新年复工仪式。18号车间之所以能够率先复工,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其智能化装备的应用。车间的阀块机加模块在初步完成智能化升级后,多台崭新的机械臂可立即投入使用。通过升级,不但可为防疫保供提供有力支持,未来预计还可提升生产环节效率约50%。
此外,2月24日,三一还专门拨付了200万元经费,为员工免费进行新冠肺炎核酸检测。截至3月16日,三一复工人数为33574人,复工率为99.46%,其中制造体系人员复工率为99.12%。另外,三一加大了对3000家供应商企业的帮扶力度,支持供应商早日复工。
疫情无情,企业有责。
勇毅笃行,共克时艰!
灾难面前,人类是渺小的,但总有一些人,勇敢逆行。从1月24日至3月1日,三一先后15次出现在《新闻联播》中。在疫情大考中,三一人奋不顾身,使命必达,获得了民众、业界及合作伙伴的普遍赞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