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篮球稍微了解的人都知道美国“梦之队”,它囊括了美国各个篮球俱乐部的精英。“梦之队”成立于1992年,其组建不仅关乎体育,还与政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1936年,篮球被列入奥运会比赛项目后,冠军一直被美国所垄断。不过 ,二战以后,随着苏联篮球队的加入,情况开始发生微妙的变化。篮球在苏联一直是广受欢迎的体育项目,但是在二战以前,苏联的篮球赛主要是在国内进行,顶多是和东欧国家打一打友谊赛。直到1947年,苏联受国际篮球联合会邀请参加欧洲篮球锦标赛,苏联篮球才真正走向世界。
苏联之所以接受邀请,是有其政治考量的。当时,冷战的气氛越来越浓厚,苏联高层认为,向外派出高水平的篮球队,获得各种奖项,对提高自己在国际政治斗争中的话语权是很有帮助的。而苏联境内民族众多,体质各有特点,大家各展所长,就能够轻松地组建一支实力强大的篮球队。且苏联篮球队的打法与美国突出球星的打法完全不同,他们特别强调集体的力量,球队的攻防都特别稳定。所以,苏联对自己的篮球队是有信心的。事实也确实如此,在欧洲篮球锦标赛上,苏联球队一亮相,便碾压对手,连续获得了1947年和1951年欧洲锦标赛的男子篮球冠军。
1972年奥运会美苏篮球对决中,苏联最后3秒绝杀瞬间
终于,在1952年的奥运赛场上,美、苏两支篮球队相遇了——苏联球队初赛三战全胜,与美国队一起进入了复赛。复赛战场上,苏联的打法让美国一度摸不着头脑,但是美国队很快调整过来,以86比58获得胜利。苏联方面并不气馁,在接下来的比赛之中又连续获胜,最终,双方在决赛战场上再度相遇。这一次,苏联方面利用赛制的弱点,控球之后,既不进攻也不传球,而是拖延时间。有一次,苏联方面控球达到12分钟。然而即便如此,双方的实力差距还是太大了,最终,美国以36比25战胜了苏联队。
在此后的较量中,苏联篮球队成了千年老二,而美国篮球队则意气风发地成为金牌专业户。为了改变这种情况,苏联篮球队在日常训练中,无论是人员配置还是战术打法,都增强了针对性,目标只有一个:战胜美国队!这已经不再是个体育问题了 。
1972年,美、苏篮球队这对老冤家在决赛中再次会面。这场比赛是在美苏冷战白热化的状态下进行的,谁拿下冠军,谁就可以在冷战之中多一分优势,所以这场比赛打得非常激烈,双方的比分始终处于胶着状态。到比赛剩下10秒钟时,双方的比分是49∶48,苏联领先一分,然而美国队又通过罚球,两投两中,反超苏联一分。这时,比赛只剩下3秒钟了,苏联教练向技术台申请暂停,然而,技术台并没有发出暂停的指令。很快,比赛结束的哨音响了。
可就在美国队欢呼胜利时,篮球界的重磅人物,国际篮联秘书长威廉·琼斯站了出来,他要求裁判把时钟回调3秒钟,重新开赛。因为当时苏联教练已经发出暂停的申请,但是当时赛场上噪音太大,技术台没有听到。对于这个要求,美国队当然不答应,打算罢赛抗议,但琼斯警告说,如果你们罢赛,裁判可以直接判你们失败。不得已,美国队只好重新回到了赛场上。
得到救命稻草的苏联队充分利用这最后的3秒钟传球上篮,以51∶50反超了美国。这时,终场哨声响起,苏联人沸腾了!这一口气,他们憋了20年!而对美国队来说,这意味着他们之前奥运七连冠辉煌历史的终结。
美国队自然不接受这个结果,愤然向奥组委提起上诉,但奥组委组织裁判委员会审议后,驳回了美国的上诉。恼羞成怒的美国人马上对裁判委员会的人员构成进行调查,发现其中有3个都来自苏联东欧集团,他们由此认定:这是一起政治阴谋!然而,这个说法并不能令人信服,因为这个过程的最关键人物威廉·琼斯是个在美国上过大学的英国人。威廉·琼斯一直认为,从篮球运动的健康发展来看,美国队独霸篮坛是非常不利的。
回去以后,美国人开始从自身查找原因,最终他们得出一个结论:必须从职业球员中选拔国家队的球员——当时,美国国家队的队员都是来自各地的大学生,而20世纪70年代,由于越战问题,美国许多大学生对政府产生了看法,这势必会对美国篮球队造成消极影响。只有从职业球员中选择,才能把各种不可控因素降到最低。然而此时,国际奥委会仍然在坚持名存实亡的业余原则。
萨马兰奇(曾担任国际奥委会主席21年,任内成功推动奥运会商业化)上台之后,这一原则逐渐松动。1990年,国际奥委会更是把业余原则从《奥运会宪章》中删除掉了。于是,美国奥委会立即行动起来。在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开幕式上,人们看到了一支超豪华、全明星的美国国家篮球队,美国“梦之队”就此诞生。而此时的苏联,早已经随风而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