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永州八记》管窥柳宗元山水游记散文的艺术特征

2020-10-15 00:53张妙丽
时代人物 2020年17期
关键词:柳宗元艺术特征

张妙丽

关键词:永州八记;柳宗元;山水游记;艺术特征

广西柳州,是中国南方一座历史悠久的城市。《柳州罗池庙碑》中记载了柳宗元治柳功绩:“于是民业有经,公无负租,流逋四归,乐生兴事,宅有新屋,步有新船,池园浩修,猪牛鸭鸡,肥大蕃息。子严父诏,妇顺夫指,嫁娶葬送,各有条法,出相弟长,入相慈孝。”不难看到,仕途并不得意的柳宗元对柳州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而在中国文学史上,柳宗元以“唐宋八大家”之地位让历代文人敬仰,其游记散文让后人百诵不厌。

创新开宗:确立山水游记体散文

柳宗元山水游记的创造性成就首先体现在他对山水游记这种散文文体的确立上,中国山水游记文在柳宗元之笔下真正定型,成为一种独立的文学体式。

我国古代文人在创作中都会注意文章的体制问题,游记是中国文人特别青睐的一种文学体式。汉代以前,山水景物常常夹杂在《禹贡》等地理著作中呈现,尚未成为文学关注的独立对象。之后随着人与自然的关系的发展,山水逐渐成为文学描摹抒写的内容,也成为文人志士思想情怀的寄托,但还是没有出现独立的山水散文。

魏晋时代受玄学影响,人们逐渐从神仙观中解脱出来,将目光开始投向自然山水,山水审美意识在这一时期才真正觉醒与独立,于是这一时期出现了大量较完整的骈文游记、山水诗和一些写山川胜景的短札,如王羲之《兰亭集序》、郦道元的《水经注》等,但它们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山水散文,前者重在叙事说理,后者主要是作为地理著作供人们参阅。

真正的游记体散文是从唐代开始定型和繁荣起来的,后来随着古文运动的兴起,出现了以韩柳为代表的一批优秀的散文家,柳宗元山水游记远胜韩愈,成为山水游记的一代宗师。他从《水经注》取材,且写法多摹拟《山海经》《史记》等经典篇目,因此取得了极大成功,其作品不仅数量多,而且新奇秀美,富有诗情画意。他创造性地继承了前人的成就,使得山水游记这种文体真正定型并在文学创作中繁盛起来。

小物见奇:彰显柳宗元才华横溢

在柳宗元之前,永州山水是藏在深闺不为人识的,这些偏居蛮荒的自然景物在柳宗元眼里,就显示出她们幽深奇特的自然之美,极富艺术生命力,给人以一种动人心扉和气势磅礴之感。

《永州八记》笔触所及,几乎都是永州周遭罕为人至、偏僻幽深的别致景物,这些景物的特点可以用一个字予以概括——“小”。这一“小”字,不仅体现在选材上的“小”,如小丘、小石潭、小石涧、小石城等,而且体现在写作角度上的“小处着墨、大处着眼”,如从眼前的“小丘、小石潭、小石涧、小石城”写出自己对现实独特的体验以及对人世社会的深重感慨。柳宗元的精神和心灵的创伤在秀丽的西山美景陶冶下得到治愈,他积极发现自然、融于自然,在物我合一中接受洗礼,在天人合一的精神内涵和境界中寻求自我超脱和升华。

《永州八记》描绘的小穴清峭山水,给人展现了一位末路文人沉重的身世之感。细细品读这些作品,读者会深深感受到其间呈现的,大都是奇异美丽却又为世人所忽视和抛弃的自然山水。在这些自然山水描绘中,柳宗元采用象征手法,借这些景物书写自己虽才华横溢却不为世所用而受贬远弃遐荒的悲剧命运。

柳宗元山水游记艺术特征

他的山水游记可谓是一枝独秀,艺术水平达到了当时散文的最高峰,从而使他成为唐代乃至整个古代散文史上的大家,为后代文人推崇备至。明代的茅坤在《复王王旸谷乞文书》中说:“夫古之善记山川,莫如柳子厚。”笔者分析,柳宗元山水游记散文在艺术上的独特之处。

自然景物的人化。刘大杰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中总结了柳宗元山水文的两大特色:一是说他不是单纯为了欣赏山水而写山水,而是借山水寄托自己的生活遭遇和悲愤感情;二是说他通过细微的观察与深切的体验来描写景物,运用精炼且清丽的语言呈现山水的真实面貌。这两大特色也正是柳宗元山水游记在艺术上最为突出的两个方面。

自然景物的人化。柳宗元不像前人那般以旁观者身份来客观描摹自然山水,而是倾注主观的自我情感在自然景物中,通过山水来表达自我,抒发自我,释放自我。当作者在游钴鉧潭晓秋时偶然得知“唐氏之弃地,货而不售”时,同病相怜之感油然而生,那被弃置的小丘就如贬滴在永州而终不见用的自己,于是“怜而售之”并对其进行一番修整,可见作者对其赋予的特殊情感。此外,“若剖大瓮,侧立千尺”的黄溪、“颠委势峻”的钴鉧潭、“凄神寒骨”的小石谭等,都寄寓了作者深深的情感。柳宗元的每一篇山水游记都渗透着一种孤芳自赏、高傲冷清的气质,那一处处凄清幽静、悠然独立的景物描写,为我们鲜明地勾勒出柳宗元的独立人格形象。

景物描写的细致化。在山水景物的描写上,形象传神,精微细致,几乎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不但前代作家无法相比,后世作家也难以企及,这也是体现其山水游记创造性贡献的一个重要方面。柳宗元善于以简洁的语言和明丽的语句来刻画自然山水。落笔极为细致,笔触到的一山一水、一树一石形象勾勒出景物的整体印象。尤其是《永州八记》中的景物描写,让读者叹为观止,如历来被人们称颂的《至小丘西小石潭记》中描绘的游鱼画面:“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此处用语新奇,观察细致,描摹甚微,动静巧妙结合,对游鱼的描写极其逼真又富于神韵,犹如读者亲历小石谭,达到了生动自然的艺术效果。在《袁家渴记》中作者对袁家渴所见之景的刻画也极其细致,将山水、草木、花卉、石头等全都摆在读者眼前,这些景物在柳宗元笔下被描摹得生动而细致,准确又传神。

山水游记的诗化。柳宗元不仅是卓越的散文家,同时也是杰出的诗人,因此受诗歌创作艺术的影响,他的山水游记带有独特的诗性美。他在创作时常常学习诗歌的手法,运用独特的意象开拓新奇、如诗如画的意境。句式上也常常借鉴诗歌,在游记中长短句结合,使得语言简洁凝练,富有节奏感,有很强的音乐性。其山水游记的诗化具体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第一,山水之景的选择上,柳宗元好写“弃地”之景。自古以来,文人爱竹以表高洁心志,周敦颐独爱莲花,足以新颖,而柳宗元更为独特,他倾向于那些无人问津、不为人知的深幽的小景点,这些景点往往是被人们所遗忘的角落,是僻远的荒野中无人赏识,被人弃置之地,如《钴鉧潭西小丘记》中的“唐氏弃地”、偶然邂逅的西山、無人问津的石渠,都影射了自己怀才不遇的不幸命运。

第二,意境的开拓。柳宗元山水游记诗化的另一大特点体现在意境的营造上,柳文写景往往融入他遭贬后抑郁忧愤的心态,所以好写清幽之景、冷寂之美,构成幽冷凄清的意境。他所到之处,虽有“云之浮,溪之流,鸟兽之遨游”,但却总是寂寥无人的,如《至小丘西小石潭记》就塑造了这种凄清邃幽的境界。

第三,诗化的语言。柳宗元山水游记的语言讲究简洁凝练、意义丰富,清朝李光地评价柳文道:“虽千余言,要删他一个虚字不得”,可见其语言的凝练。《永州八记》便是其凝练语言的最佳例证,这八篇篇幅均短小,最长的《钴鉧潭西小丘记》也不过337字。但简洁的文辞所包容的内涵是相当丰富的,如《钴鉧潭记》全文只有173字,却把一处小谭的清雅幽静景色描绘逼真,使人如临其境;《至小丘西小石潭记》写“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堪,为岩”,用词精当,仅用“坻”“屿”“堪”“岩”四个字,便描绘了一幅画面鲜明的石潭图,简洁明快地描摹了小石潭底石头之百态。

语言的诗化还体现在讲究骈散结合,整齊对称,注重音韵美。柳宗元作为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他虽然反对浮华空洞的四六文,但并非全盘否定,而是借鉴其优点,并将其运用到自己的散文创作中来。

总之,柳宗元年轻时享有盛名,25岁考中博学弘辞科,意气风发,被誉为“长安才子”。却受王叔文“永贞革新”事件牵连贬为永州邵州刺史,行路未半就再次被贬做了永州司马。到了永州以后,经常郁郁不得志地四处游走。好在永州山水有情,以清新不俗的胸怀迎接这位落拓伤悲、多情忧郁的文人,给了他无穷的慰藉与厚重的馈赠,成就了其“唐宋八大家”之文学地位。

猜你喜欢
柳宗元艺术特征
江雪
广西贺州过山瑶尖头头饰艺术特征及文化内涵
当下中国大陆喜剧电影的艺术特征与发展
汉语言文字的艺术特性与创新设计
电影《煎饼侠》的大众艺术美学特
江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