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视角下对分课堂教学模式的前景展望

2020-10-15 08:14薛颖
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0年3期
关键词:核心素养教学模式

薛颖

(四川外国语大学,重庆400031)

21世纪是经济全球化、知识经济、大数据和充满尖端科技的时代。众多科技革命已开始改变人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方式。根据教育人才培养的滞后性特点和未来教育发展趋势的预断,过去的人才观、教育观、教育培养目标都已经或多或少的不符合社会未来的需求。因此在高速发展、高速变化的时代,教育需要具有前瞻性,预测未来人才的特征,不断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实现教育从质量到高质量的实质性的发展与转变。

1 核心素养与对分课堂概述

党的十八大以来,教育部启动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研究工作,来解决“立德树人”和“教育要培养什么样的人”这一教育根本问题。不同的国家对核心素养有不同的定义和侧重点,我国的核心素养定义为“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的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生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1]。”核心素养的具体指标是根据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和高中教育阶段的35门课程来进行研究和确立的,覆盖和结合了学生的知识、技能、情感和态度等层面。根据《21世纪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目前现行课标中被确立的素养指标有三十六种核心,包括近几年被新纳入的价值观素养[1]。价值观核心素养主要指学生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素养。价值观素养是超越于知识、技能、情感等素养,对学生的成长有着很重要的引领作用。关注这些素养的最终目的是关注学生的培养和学习发展过程,关注教学的现代化意识与时俱进的动态优化过程。

对分课堂是2014年由复旦大学心理学系张学新教师创设。从教学形式上看,“对分课堂”把课堂时间一分为二,一半由教师讲授,一半留给学生讨论;在讲授和讨论之间(课下环节)引入心理学的内化环节,让学生自主对讲授内容进行再学习,将之内化并参与下一课的讨论。对分课堂有机整合了合作学习、翻转课堂、自主课堂、PBL等多种教学法精髓,构建了全新的、集大成的整合式教学模式,实现了对每个教学环节、学习环节与课堂管理都有与传统教学相别的根本性变革。

图1 对分课堂教学模式的内涵图

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兴起的现实基础在于当下时代背景下的中国社会环境和教育价值观发生了变化,新课程改革的人才培养目标都已在从素质教育向更加全面的核心素养方向转变。在核心素养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终身学习理念的指导下,现代教育应该培养具有团队合作、独立自主、自我管理、创新力、人文素养、价值观等素养的人才。对分课堂的教学模式在培养这些素养方面设计了更多的能力拓展维度和教学环节,因此对分课堂教学模式下的人才培养机制更符合当今时代和未来人才发展理念的需要。

2 培养学生核心素养视角下的审视与解析

随着时代发展和现代教育理念的深入,具有核心素养的人才一般具有以下普遍特征:①不论是在学习、生活和工作中都具有良好的生活能力、学习能力和工作能力;②能够与时俱进跟上时代的步伐,主动对所面对的问题和突发情况做出调整;③具有良好的语言沟通能力、信息技术能力以及良好的人格特质和情感态度表现;④追求个人发展的同时又能融入集体发展,个人与集体关系和谐并乐于参与社会活动。总之具有核心素养的人在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都有着完整且和谐的素养表现,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关系着未来人才的质量和国家的人力资本。

2.1 审视: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不足

传统教学模式主要指课堂教学模式以“老师为中心、书本为中心和课堂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亦称赫尔巴特的“三中心”教学模式)和以“学生为中心、活动中心”的教学模式(亦称杜威“三中心”教学模式),我国教学模式更多的是对赫尔巴特教学模式的延续和发展。传统教学模式与我国制定的中长期人才培养目标有严重偏差。一方面强调素质教育,一方面又践行应试教育导向的教学活动,因此造成我国教学一直备受“低效”诟病和教育“两张皮”的困境。而长期应试导向下培养出来的学生素质也广受质疑。

创造力、创新思维、辩论精神一直是我国很多学生所欠缺的。在传统教学模式下,学习者多指在各种教育活动中以知识学习为主的人,教师也被定位于知识的传授者,教学模式长期基于应试导向来开展。首先,这是守旧的、教学形式单一化的教学模式。该模式课堂教学往往是教师单向讲授,几乎难有时间留给学生思考或探究所学知识的原理所在和现实价值。课堂中师生、生生缺乏教学互动和思想碰撞,难以开展跟主题相关的更多启发式和探索式的深入对话与学习。而且,学生主动性易被忽视或压制,难以形成自主性动机和合作学习能力。其次,长期处于被动地位的学生,虽然能完成大纲教学内容,但从个人未来发展上讲,缺乏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素养方面的培养。同时,根据安德森的教育目标划分,认知是由“记忆、理解、运用、分析、评价、创造”6个层次以金字塔的图式依次从低到高构成[2],“分析、评价、创造”的高阶认知能力是基于“记忆、理解、运用”的低阶认知能力发展而来,唯有人获得高阶认知能力才能对未来发展有真正意义上的帮助。传统教学模式难以满足21世纪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要求,更担负不了培养“高、精、尖”等创造性人才的使命。要避免“高分低能”的教学产出,就要全面深化地革新传统教学模式,打造适应未来社会发展,具有创造性、生态性、动态发展性的高效课堂模式。

2.2 解析:对分课堂教学模式优势

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对分课堂教学结构完整,环节丰富。它有许多创新之处,课堂环节中多了小组讨论和班级讨论,教师角色从理念上和制度上得到更新,不单是教授者的角色,更是启发者、引导者的角色。教师角色的硬性转变和制度性转变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动机,增加了学习兴趣。Spencer以“冰山模型”阐述素养内涵,一个人的素养包括外显特质和潜在特质。其中,潜在特质是人格中最深层、长久不变的部分,具有跨领域性,能够在不同的职务或工作中对个体的思考和行为表现加以解释和预测[1]。传统的教学模式长期没有给学生时机来探究自身的潜在特质,而对分课堂的讨论环节中,学生的潜在特质中的各因子能够得到最大程度的释放,将人才培养从知识、技能层面提升到价值观层面。同时,与21世纪其它较新的教学模式相比较,如混合式学习模式,MOOC,翻转课堂等,对分更具有可行性。混合式学习模式的范畴相对大,怎么混合,混合几种学习方法都难有定论。MOOC线上学习平台对幼小初高大各阶段的学生来讲并不适合。翻转课堂与对分课堂有几分相识,但翻转课堂的课堂实施需要在线上进行,学生的问题和作业留在线下课堂来交流,因此很难达到期望的高效教学和学习成果。何况我国各级各类学校长期是大班教学,教学质量、教学水平都参差不齐,这些教学模式对我国大部分师生来说都颇有实践难度,更难以形成较完善的制度。

3 展望

世界每天都发生着深刻的变化,21世纪所培养的人才应具有国际视野、语言沟通能力、人文素养、实践能力、创新精神、信息素养等能力与涵养。合理地应用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可实现对传统教学的良性变革。教学模式要以不断创新与发展的姿态来适应未来社会和教育变革,因此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在21世纪前景可期。

3.1 更加契合21世纪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诉求目标

秉持教育的国际视野,与共同认可的、密切关系到人类未来发展的教育理念接轨,导向培养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全球未来共同目标。经济全球化也带动了全球共享的教育理念,核心素养是被全球各国认同和追寻的教育理念。核心素养有具体的与多维的素养培养目标,对人才所需的每种素养都有清晰具体的特质描述。从目前我国学者列出的36种素养维度中看,据不完全统计,无论哪一门课程通过对分课堂来进行教学都会大致涉及到二十种以上的素养维度。其中有些维度,一直是中国学生的薄弱环节,比如语言素养(辩论)和思维素养。对分课堂中所设置的讨论环节,它能够为学生带来生态般的教学氛围和情景化的素养发展。并且作为固定的教学环节,它能够较完美的规避那些在教学中不愿意进行讨论教学的旧教学行为,避免了守旧教师们的“新瓶装旧酒”行为。课堂上长期被动“听与记”导致我国学生课堂表现和工作表现都持有被动的惯性,导致所培养的人才在思维素养和语言素养被抑制。西方教育强调“辩”与“论”的教学,辩论是一种优良的学习方式和交流方式,其不仅翻新学生陈旧的个人观点,还能在交流中带来新的思想火花,养成良好的思维素养,语言素养等。因此从21世纪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角度和国际人才培养导向,对分课堂的独特优势可以弥补和改进传统教学模式中的不足。

3.2 促进师生伦理关系的升级和改变

从制度上和实践上促进师生伦理关系的升级和改变,构建高度常规化的启发者和探索者的新型教学关系。对分课堂的教学模式暗示着新的教学模式要打破传统教学的僵局,师生之间不能总是提问解答的教学关系。对分课堂强调师生彼此自主探索和独立思考。深邃的知识都是生长在教师和学生的不断对话中,最终形成璀璨的知识星河。而教师应超越书本的传授者,超越“应试层面”的知识问题而多做主题升华讨论和关乎对知识的极限探讨。搭建更加生态的学习氛围和民主的教学关系,共同提升师生双方的核心素养,让师生关系实现制度上和实践上的共同蜕变。

3.3 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和发展

互联网+时代背景下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进一步变革和发展,对分课堂强调师生权责分明,单从学生角度出发,这就意味着学生必须要有自主学习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核心素养强调要应对21世纪的信息技术变革就要培养信息技术素养。师生要协同完成教学任务,就必然要学会应用纷繁复杂的高科技、互联网+、大数据,不断调整自身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首先,互联网+打破了传统教学的时空困境,教学不限于物理性质上的教室里和书本上,教学动态变量增多。教师教学内容和教学媒介丰富化,教学方式多样化与混合化、如基于对分课堂模式的“对分易”教学平台。因此教师要对互联网+时代背景下的教育技术和在线教育持开放性的态度,努力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技术。其次,实现学生自主、合作学习以及自我管理是对分课堂的最高目标之一。基于建构主义学习观,要学生实现主动学习,探究学习等良好的学习习惯,只有从教学模式这个根本问题入手,革新传统被动的教学方式,让学生从“接受知识”到实现“知识建构”的革新转变。不管是从学生的学习动机还是兴趣角度,对分课堂教学模式能够协助学生迈出被动学习姿态,为学生终身学习构建更加成熟的现实支撑。

3.4 学生学业评价标准的导向性改变

学生学业评价标准的导向性改变,即从知识、技能、成果导向转变成成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性和综合性评估。一直以来课程目标和教学目标都被局限在知识与技能,方法与过程等实用性很强传统三维课程目标上,这导致对学生的学业评价大都停留在学业成绩、学术成果和日常考勤上,对学生社会实践层面和心理素质层面的关注不多。学业评价的工具性和实用性使得教学的人文作用被覆盖。核心素养强调各个维度的培养,亦应包含情感、态度、价值观素养。让学生学业评价成为覆盖全面的充满人文性的评价工具,丰富形成性评价的内涵和教育意义。要实现客观、全面地评价学生学业发展,客观记录学生在不同时段,不同维度的发展性表现。要使评价有利于学生终身发展、可持续发展的评价意识倾向,调整目前偏结果评价的考核机制,对评价标准和具体维度的评价比重作出导向性改变。

3.5 赋予教学“高效课堂”新内涵

2018年陈宝生部长强调了要实现教育从量上升到质的改变,就要实施课堂革命。课堂革命的目标和意义就在于实现课堂质量和课堂产出的真正转换,即高效课堂。真正的高效课堂体现在以合理的时间和成本生产出高质量、高素养的人才;所培养的人才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紧跟时代发展潮流。高效课堂一方面可分为短期上的高效和长期上的高效。短期的高效是在学校学习的时间内所取得的教学成果。长期的高效是学生通过教学是否能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工作中,是否能对未来发展产生持久影响力。另一方面,“高效课堂”指教师教学的高效和学生学得的高效。教师的高效主要是高效地统筹一切教学环节,高效与学生互动,协调好自己的精力与劳动负荷来安排教学任务,实现教师教学投入与教学产出的高效协调。学生的高效则主要指学生在教师高效课堂引导下,激发出更多的学习动机和学习潜力。学习方法从被动状态转向不同的学习策略,如探究性学习、个性化学习和合作性学习等。摒弃传统课堂的形式高效和应试机制下的高效,让学生实现从学习学科精华上升到通识教育的高效,从理论应用能力走向社会生活实践的应用能力,从知识领域上升到人文、科学、思维、价值观、哲学等领域。总之,要结合核心素养的不同维度,将高效视为整体来看,避免过于功利性的教学与重结果的“短视”教学行为,明确师生教学权责与协作关系;加强师生双方的过程性评价机制;将课堂本位延伸到课堂外,放眼未来并与时俱进,才是未来高效课堂的初心和共同愿景。

猜你喜欢
核心素养教学模式
我是如何拍摄天和核心舱的
近观天和核心舱
你好!我是“天和”核心舱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一精三多”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导航杯”实践教学模式的做法与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