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现代学徒制中双导师协同机制的构建

2020-10-15 08:14武德力吴娜
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0年3期
关键词:产教师傅导师

武德力,吴娜

(浙江东方职业技术学院,浙江温州325025)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不断加快,“中国制造2025”等战略的推进,需要更多的专业技能人才。教育部、国务院都高度重视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提出要开展学徒制试点和总结学徒制试点的经验,促进产教融合校企“双元”育人,尤其强调“现代学徒制的教学任务必须由学校教师和企业师傅共同承担,形成双导师制”。在三批现代学徒试点中,不管学校还是企业,都非常重视指导教师的确定和对学生的指导,但大多数都是学校教师和企业师傅各自分管不同方面,各自割裂管理,两者之间的协同并不是很多,两者之间的信息互通不够通畅,也未能形成一个有效的指导学生实习实践的闭路环。

1 现代学徒制中双导师协同现状

1.1 统一协同机构缺乏

我国现代学徒制试点开展的学校和企业都非常重视校企分工合作、协同育人,都在大力推行双导师制,基本上都给实习实践的学生配备了学校教师和企业师傅两位指导老师。但基本上是学校教师和企业师傅各管各的,各自为政,没有一个常设协同机构来统一协调指导学生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笔者对浙江49所高职院校进行了问卷调查,对“您所在的学校是否设置了校企协同育人常设机构或类似机构?”的回答显示,有26个学校设置了校企协同育人常设机构或类似机构,占比约为53%。其中明确以“产教融合处”命名的只有1所学校;明确提及“产教协同”的只有1所学校;以单一校企合作或产学合作职能设置机构的只有4所学校;称为“发展合作处”或“合作发展处”的有5所学校,仅占到约10%;其他均为和其他职能合署办公,比如和科研合署办公的有7所学校,和科技处合署办公的有5所学校,甚至还有1所学校产学合作处是和校友办合署办公。

1.2 日常沟通制度欠缺

现代学徒制要求校企双主体育人、校企协同育人,要求学校教师和企业师傅双导师教学,为保持教学环节的完整性,由学校教师和企业师傅构成的双导师之间无缝衔接、无障碍沟通就显得尤为重要。但是笔者问卷调查反映出双导师之间不仅缺乏日常沟通,更缺少日常沟通的制度。

在笔者调查的49所浙江高职院校中,当被问及“您所在的学校学校教师和企业师傅双方之间交流的频率如何?”时:有17人回答“几乎不交流”(35%);有18人回答“偶尔交流”(37%);有14人回答“经常交流”(28%)。笔者针对回答“经常交流”和“偶尔交流”的32人进行追问“作为双导师之一的您和企业师傅之间交流了哪些内容呢?”,回答“交流学生工作表现”的有18人,回答“学生生活现状”的有6人,回答“学生遇到的问题”的有5人,回答“其他事项”的有3人。从调查问卷可以看出双导师之间真正在交流学生工作情况的只占被调查教师数量的三成多一些,换句话说,就是有将近有七成的学校教师和企业师傅之间缺乏有效的日常交流和沟通。而在问及学校是否出台学校教师和企业师傅之间日常沟通相关制度细则的时候,没有一个学校教师回答有针对双导师之间沟通交流的制度文件,都是在校企合作文件泛泛而谈涉及到双方需要加强日常交流和沟通,做到及时发现学生遇到的问题并进行及时处理。

1.3 共商分析平台尚缺

现代学徒制的双导师校企协同育人,不仅要设立和建立指导双导师开展教学指导的常设机构并保障日常沟通交流的制度,在指导学生过程中发生的习惯行为、重大事项、突发事件等,无不影响现代学徒制的平稳推进,但是在实际调查中发现双导师之间缺乏这样可以共商大事、分析行为的平台,尤其是遇到突发事件,大多数都是凭学校教师和企业师傅个人主观判断,而临时做出相关处理。

根据调查问卷,当被问及“您所在的学校是否建立了校企协同育人平台或类似平台?”时,被调查的49所学校中,只有两所学校建立了类似平台。进一步咨询这两所学校,其中一所学校是和所在产业集聚区政府签订的协同创新中心,另外一所学校是和所在行业签订的发展中心。这两个平台涉及到政府、行业、企业等多个方面,其中一个方面相当于开通了双导师之间的信息交流互通功能,但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双导师之间事务共商分析平台。

2 现代学徒制中双导师协同机制的必要性

2.1 中国特色现代学徒制的本质要求

我国职业教育改革明确提出要建设中国特色职业教育体系,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学徒制度,并且要形成一个校企双主体育人、学校教师和企业师傅双导师教学的长效机制。实现这一目标离不开学校教师和企业师傅在育人中相互配合、互为补充、无缝对接的双导师协同机制。关于现代学徒制中双导师协同机制主要可以从《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教育部关于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意见》(教职成〔2014〕9号)、《国务院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国发〔2019〕4号)等3个文件中得以支持。这3个文件分别从指导思想、制度框架等层面中强调“强化校企协同育人”。由此可见,学校教师和企业师傅在国家职业教育改革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现代学徒制中双导师协同机制的构建更是中国特色现代学徒制的本质要求。

2.2 构建高效校企协同的要求

我国现代学徒制明确要求坚持校企双主体育人,要求校企协同育人,由于校企协同除了是学术活动外,还具有经济效益、社会效益[1]。因此需要学校教师和企业师傅之间协同要高效。由于校企合作是双价值主体的社会活动,有着“学校本位”和“企业本位”的利益博弈,偏向任何一方,合作都难以持续[2]。因此如何找到校企双方各自利益的平衡点,找到校企双方的契合点,如何开展富有成效的合作,这都需要校企双方认真思考。在这种利益博弈过程中,人才培养就成为了校企双方最好的契合点,学校将企业的相关诉求融入到人才培养过程中,企业将学校的要求贯穿到人才培养过程中,只有这样才能既取得一定的经济效益,又收获一定的社会效益。另一方面,高效校企协同必然离不开紧密、稳定、深层次的校企合作育人的运行机制,包括动力机制、激励机制、沟通与协调机制和保障与约束机制[3]。而在这些机制中人与人之间的协同是否顺畅,是否高效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这就要求校企双方的协同科学合理、有序高效。

2.3 新时代产教深度融合的要求

随着我国职业发展进入新时代,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作为职业教育的基本办学模式,在办好职业教育方面发挥着的关键作用,这对现代学徒制中的双导师协同提出了更高要求。

从产教融合国家政策方面来看,产教深度融合要求学校教师和企业师傅之间要良性协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17〕95号)中13次提到了“协同”,其中“校企协同”、“产教协同”提及了4次。同时,从新时代中国特色高等职业教育内涵来看,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服务国家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依然是核心内容[4]。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执行者离不开学校教师和企业师傅,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不能被人为地割裂成学校和企业两个部分或几个部分,这离不开双导师之间的高效协同。同样在服务国家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学校教师传授的内容和企业师傅传授的内容需要保持一致,不能学校学的到企业无用武之地,也不能到企业就把学校学的抛之九霄云外,这就需要双导师之间共同研究教学内容、协同育人。

3 现代学徒制中双导师协同机制的构建

3.1 设立产教协同中心

学校与企业由于不同的社会组织属性,机构设置、运行方式、价值理念等等均存在差异,现代学徒制虽然强调校企协同育人,学校教师和企业师傅双导师教学,但人才培养是复杂的过程,仅凭双方自觉和主动远不能完成人才培养,必须要设立常设机构来指导、规范、协调双方各种行为方式和矛盾冲突。

在问卷调查中,当问及“您觉得是否有必要设立校企协同育人常设机构或类似机构?”,所有答题者均选择了“是”,这也进一步说明了设立类似常设机构的必要性。为此笔者提出设立产教协同中心(管理委员会)(见图1)的设想。主要有三级,最高一级由学校和企业以及第三方(主要指政府和行业协会)组成产教协同管理委员会,负责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中重大事项的决策、处理等。该管理委员会人员组成一般由政府产学合作分管部门人员、学校负责产学合作方面的副校长、行业领军企业或者大型龙头企业的副总经理以及行业协会的副会长等人构成,人数视合作产业和合作企业数量一般控制在20人以内,人员任期一般为三年,每年定期召开委员会会议统筹处理相关重大事项。第二级设常务理事会,负责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中的普遍性、共同性、突发性等事务处理,该层级人员一般由学校产学合作部门的人员和企业办公室人员担任。第三级根据不同企业和实训基地灵活设立不同教学实训点协同机构,由学校教师和企业师傅构成,负责日常校企合作中的相关事务,比如学生指导任务的划分、对接,学校教师和企业师傅日常指导学生中发现的突出问题处理等。

图1 产教协同中心(管理委员会)机构设置建议

3.2 确立日常沟通制度

现代学徒制中双导师之间的日常沟通不仅可使双方及时了解学生实习实践的日常表现,而且可以及时发现学生在实习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及时协力化解相关矛盾,同时还可以提高学生指导的效率。协同育人无小事,不能只靠双导师彼此的自觉自愿行为,更应该以制度形式加以保障,因此确立双导师之间日常沟通制度就显得尤为必要。

双导师之间的日常沟通制度应该明确日常沟通的频次、内容、方式等方面。双导师之间的沟通每周不得少于1次,沟通内容应包括学生在实习实践中的思想状态、工作情况、生活情感等方面,并对1周中学生遇到的主要问题进行分析、研讨,共同寻求解决方法。同时对学生一周中岗位工作的进步、失误进行分析、研判,并协商提出相应解决方案。学校教师和企业师傅也应把接下来的1周与学生指导有关的工作思路、主要工作提前告知对方,尤其是一些牵涉双方和学生的重大事项、重要活动,一定要提前协商并取得共识。此外对于紧急突发事项,一定要做到及时告知对方。至于学校教师和企业师傅日常沟通方式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比如定期双导师会晤、及时社交软件沟通、电话等沟通、邮件沟通、工作日志交流等。此外双导师之间的沟通还应互相尊重、以诚相待、敞开心扉、态度明确、讲求实效的沟通。

3.3 建立共商分析平台

有了产教协同中心的机构和日常沟通制度,如何把现代学徒制中牵涉到的各方串联到一起,如何让相关信息及时、快速到达各方,如何高效发挥机构和制度的作用。这就需要建立事务共商分析平台,这样契合了调查问卷,所有被访者也无一例外地回答需要建立这样的平台,希望充分利用大数据分析,更好地了解现代学徒制中参与各方的需求,及时处理出现的问题,给出预案和预警,优化各方的事务处理方案。

该平台可以采取web后台管理为主的登录方式,使现代学制中参与各方无论在任何地方,只要有可以联网的手机,就可以登录平台进行各项操作。该平台可以设置通知公告、实习(含实习管理)、数据分析、考核总结、校企协作、预警提醒、移动签到等内容。通过平台将学生、学校教师、企业师傅和协同中心(该中心设置政府、学校、企业、行业等4个接入口)联系到一起(见图2),同时赋予各参与方不同权限。学生可以通过平台查看或进行通知公告、预警提醒、移动签到、申请实习、撰写上传日志(周记、月报等)、在线交流、查看成绩、下载相关文件等。学校教师和企业师傅通过平台进行签到,可以发布针所指导学生的公告、预警或是文件,对学生实习进行全流程管理并进行考核打分,查看学生日志(周记、月报等)、留言、数据分析等。协同中心(政府、学校、企业、行业)则分别赋予不同权限,进行发布、查阅、审核、管理等操作。

图2 产教协同共商分析平台主要参与者

总之,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学徒制,推行校企协同、双主体育人,学校教师和企业师傅之间的协同极其重要。通过设立产教协同中心的常设机构、确立一套双导师日常沟通制度、建立覆盖双导师共商分析平台不仅有利于学校教师和企业师傅之间的互联互通、相互协作,更有利于提高学校教师和企业师傅协同育人的效率。

猜你喜欢
产教师傅导师
执着创新 坚毅豁达——追忆我的导师郭景坤先生
师傅开快点儿/你笑起来真好看
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产教融合 商以富国
基于产教结合下的中职电子教学研究
产教融合:时尚产业的蜕变之路
V eraW an g
导师榜
只会一种
只会一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