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村落乡村振兴与乡村旅游耦合协调发展研究以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红旗村为例

2020-10-15 03:49:04
资源开发与市场 2020年10期
关键词:耦合度红旗耦合

(东北师范大学 地理科学学院,吉林 长春 130024)

城镇化进程中,乡村地区的作用逐渐弱化,城乡差距扩大,“乡村病”和新“三农”问题日益显现[1]。在乡村振兴战略大背景下,我国乡村旅游迎来新的发展机遇。乡村旅游作为一种特殊的产业形态,从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方面契合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是有效解决“三农”问题,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驱动力和有效途径。乡村振兴为乡村旅游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生态文化环境和经济、政策支持,成为乡村旅游转型发展的重要战略支撑和发展目标。两者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具有耦合关系。

基于乡村振兴战略鲜明的中国特色,国内学者关于乡村旅游与乡村振兴关系的研究偏多,尤其是乡村振兴战略相关政策解读[2-4]、发展路径[5,6]方面。部分学者重点探索了乡村旅游与乡村振兴之间的单向关系:崔剑生、赵承华[7]指出乡村旅游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突破口;魏超、戈大专、龙花楼[8]以武汉市为例,探索了乡村旅游驱动作用下周边乡村转型发展模式;陆林、任以胜、朱道才等[9]学者探究了乡村旅游对乡村振兴的引导作用,重点归纳了逻辑机理、经济振兴路径,生态宜居路径、乡村治理体系构建路径和政策体系等内容。关于乡村旅游与乡村振兴耦合关系的研究成果不多,从现有研究看,研究尺度主要集中于宏观和中观视域,研究区域主要集中在河北省[10]、山西省[11]、河南鄢陵县[12]、广西资源县[13]等,研究方法主要涉及层次分析法、熵值法、灰色关联法[14]、耦合协调模型、耦合演化模型[15]。总体来看,国内相关研究仍存在不足:一是乡村振兴的评价指标体系缺乏科学论证;二是缺少微观视域下村落发展的探讨;三是研究方法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主要以定性式的理论探讨和耦合协调模型为主。

深入探索发展乡村旅游与乡村建设的新路径,深刻剖析乡村旅游与乡村振兴的耦合机制作用,对引导我国乡村全面与协调发展,尤其是对旅游资源优势明显的民族村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以乡村旅游典型民族村落吉林省延边州红旗村为例,探究了乡村旅游与乡村振兴的耦合关系,探索了乡村旅游与乡村发展的协调发展路径,以期为乡村振兴和乡村旅游发展提供参考。

1 研究区概况与数据来源

1.1 研究区概况

红旗村位于我国吉林省东南部,行政隶属于延边朝鲜族自治州,距长白山150km,是安图县至长白山景区旅游途中唯一的纯朝鲜民俗村落。红旗村自然环境优美、文化积淀深厚、民俗风情独特、民族特色旅游资源富足、旅游活动丰富多彩,被誉为“中国朝鲜族第一村”。据统计,2018年红旗村游客人数达到45万次,是吉林省延边地区第一个旅游收入达到百万元以上的村庄,在延边州乡村旅游发展进程中具有重要引领作用。

1.2 指标解释与数据来源

对于耦合互动作用复杂的乡村振兴与乡村旅游系统的耦合协调性研究,应在构建系统指标体系的基础上进行综合评价[16]。乡村振兴系统根据总体要求可划分为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管理有效、生活富裕5个一级指标;在参考国家标准《美丽乡村建设指南》和相关文献的基础上,依据科学性和可实施性原则,遴选出反映乡村振兴的19个二级指标。乡村旅游系统的评价体系建设较成熟,在考虑区位特征、资源潜力、产品特色、生态环境、营运管理、旅游收入、民族资源特色等因素的基础上,将乡村旅游系统划分为旅游经济效益、旅游环境质量、旅游服务管理、旅游发展潜力4个一级指标,并依据相关学者的研究和乡村地区的特殊性,遴选16个二级指标(表1)。

考虑到乡村地区数据的可获取性,本文收集了延边州红旗村35个指标的时间序列数据作为研究对象,数据时间跨度为2014—2018年。数据主要来源于:①通过查阅延边州旅游政务网、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网上论文等整理需要的数据。②通过实地考察与村委会和旅游公司联系获取数据。对于缺失数据,本文采用相邻年份差值补齐的方法进行补充,并与当地政府进行确认,以确保数据的完整性与合理性。

表1 乡村振兴—乡村旅游系统评价指标体系

2 研究方法

2.1 熵值法

2.2 层次分析法

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权重[18],步骤如下:①构造判断矩阵。根据1—9标度方法,确定元素与元素之间相对重要性数值,构建判断矩阵。②计算重要性排序。根据判断矩阵,计算特征向量并进行归一化,即对指标进行权重分配。③一致性检验。权重分配是否合理需对判断矩阵进行一致性检验,当且仅当一致性比率CR<0.1时,检验通过。

2.3 主客观综合赋权法

鉴于熵值法和层次分析法具有客观与主观层面的互补性,综合两方法得出更科学合理的权重确定方法。依据宋海洲[19]提出的主客观综合赋权修正公式确定指标权重(表2)。计算公式为:

(1)

式中,Zj为综合权重;Aj为层次分析法所得权重;Wj为熵值法所得权重。

表2 乡村振兴—乡村旅游系统指标权重

2.4 耦合协调评价法

耦合协调评价法是以耦合协调模型为工具反映不同系统或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程度。耦合协调模型包括耦合度模型和耦合协调度模型,其中耦合度反映了系统之间相互作用的强弱程度,耦合协调度反映了系统之间协调发展、相互配合、良性循环的关系。构建耦合协调模型的步骤如下:

采用加权平均法,计算乡村旅游和乡村振兴两大系统的综合发展水平指数,计算公式为:

(2)

引入耦合度模型。乡村振兴与乡村旅游之间为复杂的非线性耦合关系,参照廖重斌的耦合系数模型[20],乡村振兴与乡村旅游系统耦合度模型为:

C={(U1×U2)/[(U1+U2)(U1+U2)]}1/2

(3)

式中,C表示耦合度;U1为乡村振兴系统综合发展水平指数;U2为乡村旅游系统综合发展水平指数。耦合度C取值范围为[0,1]。当C=0时,表示两系统之间处于完全无关状态;当C=1时,表示系统之间达到良性共振状态。

构建耦合协调度模型。为客观地反映不同系统间耦合协调程度,利用离差最小化原理构建乡村振兴—乡村旅游系统耦合协调度模型:

(4)

式中,D表示耦合协调度;T表示两系统间的耦合协调系数;α,β表示待定系数。对于两个系统,通常取值α=0.5,β=0.5。耦合协调度D取值范围为[0,1],采用应用更广泛的“四分法”[21]划分系统耦合协调发展度区间(表3)。

表3 耦合协调度区间划分标准

3 结果及分析

应用公式(1)—(3),分别计算出红旗村2014—2018年乡村振兴系统与乡村旅游系统的综合发展水平指数,以及乡村振兴—乡村旅游系统耦合度和耦合协调度(图1)。

图1 红旗村乡村振兴—乡村旅游系统综合发展水平指数与耦合协调度

3.1 综合发展水平分析

由图1可知,红旗村乡村振兴和乡村旅游两大系统发展具有相似性。主要体现在:①两者总体呈上升趋势,乡村振兴系统综合评价指数由2014年的0.1741上升至2018年的0.4963,尤其是2017—2018年间增幅较大,发展增长率为53.9%。此时处于乡村振兴战略被提出并向乡村地区推进的发展战略期,是支撑红旗村基础设施建设、人居环境改善和农村现代化水平提升的重要阶段。乡村旅游系统综合评价指数由2014年0.2625上升至2018年0.5947,2016年以来增幅较为明显。“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以及全域旅游的开发规划等,以政策、资金支持的形式推动红旗村民族特色旅游发展进入黄金发展期。②两者增长速度基本一致且较为平缓,表明乡村振兴与乡村旅游发展具有较高的关联性,即较高的乡村旅游发展水平是红旗村实现乡村振兴的有力支撑。同时,乡村振兴的逐步实现为乡村旅游健康与可持续发展起着导向作用。③两者综合发展水平指数相对偏低,红旗村乡村旅游和乡村振兴发展水平较低,存在较大的上升空间。

两大系统动态变化特征也存在一定差异性。主要体现在:①从乡村振兴系统和乡村旅游系统动态变化曲线来看,前者较为缓和,时序方差为0.016,表明系统稳定性较强;后者曲线波动性较大,时序方差为0.025,表明乡村旅游发展更具灵活性和敏感性,乡村旅游对于促进乡村协调发展、缩小城乡差距具有现实意义。②对比两系统综合发展水平指数可知,2014年以来红旗村乡村旅游系统综合评价指数持续高于乡村振兴系统,且2014—2017年两系统发展差距持续拉大,至2018年两者差距缩小。究其原因,红旗村依托自身资源优势,在承接长白山景区游客的同时,紧抓延边州深度推进全域旅游的发展机遇,夯实基础,转变发展模式,向乡村旅游深度游推进,乡村旅游对乡村振兴驱动作用开始凸显,乡村振兴效果逐步显现。

3.2 耦合度与耦合协调度分析

系统耦合度时序变化特征:系统耦合度时序变化稳定,2014—2018年红旗村乡村振兴—乡村旅游系统耦合度分别为0.4986、0.4948、0.4961、0.4913、0.4980,处于中等强度耦合阶段,表明红旗村乡村旅游与乡村振兴发展速度较为稳定,系统之间的相互影响力亟待加强,乡村旅游对实现乡村振兴战略驱动力不足,乡村振兴战略对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带动作用有待提升。

系统耦合协调度时序变化特征:2014—2018年,红旗村乡村振兴—乡村旅游系统耦合协调度由0.3064增长至0.5212,呈稳步上升的态势。根据表3的耦合协调度等级划分标准,将系统耦合协调度划分为低度协调阶段(2014—2016年)、中度协调阶段(2017年)和高度协调阶段(2018年)。①低度协调阶段。2010年遭遇水灾以来,红旗村旅游经营方式的转变成为乡村旅游发展的重要转折点,经过旅游公司规模集约化管理,发展初见成效,但仍存在旅游形式单一、农旅融合度不高、关联带动效益低等问题。2014—2016年乡村旅游系统与乡村振兴系统评价指数均呈现增长趋势。因红旗村乡村旅游发展具有一定基础,综合发展水平高于乡村振兴系统,但乡村建设发展基础较弱,两者的耦合协调度由0.3064提升至0.3881,但仍然低于0.4,处于低度协调阶段。②中度协调阶段。2016年以来,红旗村依托资源优势,在一系列政策支持下乡村旅游发展速度提升,旅游形式不断多样化,民俗旅游焕发生机,进入全面优化提升时期。同时,红旗村积极响应“美丽乡村建设”等国家号召,乡村建设成果显著,乡村振兴指标指数明显增长。虽然两系统综合评价指数仍存在较大差距,但两者耦合互动作用显现。此阶段是两系统相互作用的磨合期。2017年系统耦合协调度上升为0.4441,界于0.4—0.5之间,处于中度协调阶段。③高度协调阶段。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和全域旅游的深度推进,红旗村乡村旅游和乡村振兴发展持续升温。乡村旅游对提高村民生活水平,解决就业问题,促进集体经济发展具有显著作用;反过来,乡村振兴战略为乡村旅游发展提供了更好的生态与文化环境。此阶段红旗村乡村振兴系统指标指数快速增长,两者耦合协调度水平较高,上升至0.5212,高于0.5,处于高度协调阶段。但红旗村耦合协调度发展水平不高,仍存在产业结构不合理和乡村旅游关联带动效应亟待提高等问题。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本文以吉林省延边州红旗村为案例研究地,构建了乡村振兴—乡村旅游系统评价指标体系,并基于耦合系统协调发展模型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①乡村振兴与乡村旅游两系统存在耦合关系,两者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并通过要素之间的互相驱动与演化,助推两系统协调发展。②2014年以来,红旗村乡村旅游系统和乡村振兴系统评价指数呈上升的趋势,综合发展水平逐年提高,但综合评价指数较低,乡村建设与旅游业发展仍然具有较大的上升空间。③由于红旗村旅游业具有一定的发展基础,乡村旅游系统综合发展水平高于乡村振兴系统,且红旗村旅游业发展对乡村建设的驱动作用更为突出,因此乡村振兴对当地旅游业发展的带动作用略显薄弱。④红旗村乡村振兴—乡村旅游系统耦合度处于中等耦合阶段,表明红旗村乡村旅游与乡村振兴的发展空间广阔。⑤根据耦合协调等级划分标准,红旗村乡村振兴—乡村旅游系统耦合协调发展水平可划分为低度协调、中度协调和高度协调3个阶段,乡村振兴—乡村旅游系统正不断向高水平的耦合协调阶段演化,且演化进程不断加快,向互相驱动、协调方向同步发展。

4.2 建议

基于以上研究结论,为促进吉林省延边州红旗村和同类乡村发展乡村旅游,实现乡村振兴,本文提出以下对策建议:①红旗村依托区位和民族资源优势,旅游业发展势头强劲,但随着延边州美丽乡村建设与扶贫旅游的推进,同类型的民族村落不断涌现,导致旅游产品同质化,形成了民族村落之间的恶性竞争,红旗村原有的旅游发展模式面临较大的压力与矛盾。与此同时,乡村基础设施不完善、乡风文明意识薄弱等问题依然存在,使红旗村乡村旅游发展进入瓶颈期。②在全域旅游深度推进进程中,红旗村须高度重视乡村旅游发展模式转变,进行资源整合,深度挖掘朝鲜文化元素,创新开发文化体验、节庆旅游、体育运动等多层次旅游产品体系,延长产业链条,注重旅游专业化人才队伍建设,提升乡村旅游发展专业化与规范化水平,同时重视乡村基础设施完善,培育新兴文旅、农旅融合链条。地方政府应积极发挥引导作用,提高农民在乡村建设与乡村旅游中的参与度,实现乡村振兴与乡村旅游向良性、可持续方向转变,致力于将红旗村建设为宜居、宜业、宜游的乡村振兴示范村。③一般性民族村落在面临文化生态失衡、村落发展模式相似等问题时,除借鉴红旗村发展路径之外,还应注重提升文化在民族村落旅游发展中的驱动作用。将民族民俗文化转化为创造力,利用民族文化的独特性,打造特色文化品牌,塑造乡村长远发展的唯一性。另外,在尊重民族文化多元化的基础上,秉承“文化+”理念,激发民族村落乡村旅游发展创新活力。更重要的是,要建立可持续民族文化开发模式,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强化民族文化软实力。

猜你喜欢
耦合度红旗耦合
中国北方蒸散-降水耦合度时空变化与水热因子的关系
干旱气象(2022年5期)2022-11-16 04:40:24
非Lipschitz条件下超前带跳倒向耦合随机微分方程的Wong-Zakai逼近
双速感应电机绕组耦合度研究
防爆电机(2022年1期)2022-02-16 01:13:58
红旗E-HS9
汽车观察(2021年4期)2021-05-10 05:13:56
红旗H9
汽车观察(2021年4期)2021-05-10 05:12:32
红旗E-HS9
汽车观察(2021年11期)2021-04-24 21:34:38
辽宁省经济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性分析
生产力研究(2020年5期)2020-06-10 12:01:36
属于红旗的“前世今生”
车迷(2019年10期)2019-06-24 05:43:06
基于耦合度分析的家禽孵化过程模糊解耦控制系统
基于“壳-固”耦合方法模拟焊接装配
大型铸锻件(2015年5期)2015-12-16 11:4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