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胡士民
我国在推进城镇化的进程中,农村中大量剩余劳动力流向城市,加入城镇化建设产业的工人群体当中。农民工为了谋求经济水平的提高,选择进城务工,但往往因为城市生活消费水平高、压力大、儿童异地入学难等导致农村留守儿童数量渐增。大多农村留守儿童由文化程度不高的长辈进行教养,加之农村学校基础设施不完善,师资力量薄弱,缺乏安全教育、生理和心理健康教育,部分农村留守儿童存在心理、学习、道德、安全等方面的教育问题。社会各界对此需要重视、共同努力,才能妥善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
“留守儿童”一词最早出现在1994 年《瞭望》杂志中的《留守儿童》一文,主要是指父母一方或双方流动到其他地区,留在户籍地,不能和父母双方共同生活在一起的儿童。《国务院关于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的意见》指出,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外出务工或一方外出务工另一方无监护能力、不满16 周岁的未成年人。国家统计局资料显示,截至2018年8 月底,全国共有农村留守儿童697万人。2019 年我国农民工总量达到29077 万人,比上一年增加241 万人,增长0.8%。其中,本地农民工11652万人,比上一年增加82万人,增长0.7%;外出农民工17425 万人,比上一年增加159 万人,增长0.9%。外出农民工数量的增长,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农村留守儿童的数量之大。留守儿童问题不是孤立存在的,它的成因及解决对策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进城务工潮、农村贫困人口数量及脱贫程度、城镇化进程以及教育体制改革等紧密联系在一起。
心理方面: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农村父母为了生活外出打工,在孩子教育方面往往处于缺位状态。情感上缺乏父母陪伴和关心,可能使留守儿童养成较为极端的性格特点,如自卑或叛逆。部分留守儿童会因为父母在生活中的缺位变得自闭、胆小,不愿与人交流,意志薄弱,甚至产生抑郁心情。还有部分留守儿童由于隔代教育的不当,任性妄为、叛逆固执,养成了骄纵的性格。
学习方面:大多数农民工家庭父母本身文化程度不高,又不在身边,导致留守儿童往往是老人照看,农村老人的文化水平一般都不高,不具备辅导儿童学习的能力。同时,农村办学条件差、管理水平低、硬件设施不完善和师资力量弱等,导致部分留守儿童学业教育质量欠佳,在学校教育中逐渐“沦落”,丧失学习兴趣,久而久之,学习成绩越来越差,成为问题学生。
道德方面:留守儿童年龄偏小,正值成长发育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面对复杂的社会,得不到父母有效的引导,再加之一些老人的娇惯专宠,部分留守儿童淘气、任性,缺乏正确的是非判断,往往容易沾染社会不良风气,或者因为各种压力产生负面情绪时无法宣泄,养成一些不良习惯。
安全方面:农村留守儿童的安全问题也是社会大众最关心的问题,留守儿童意外伤亡、受到不法侵害、轻生、违法犯罪等安全问题时而见诸报端,引起社会的强烈关注。农村留守儿童生活环境安全隐患多,溺水、火灾、交通意外、遭受性侵、打架斗殴等事件导致留守儿童伤残甚至死亡的事故时有发生,对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和生命安全造成了严重威胁。
家庭方面:父母在留守儿童教育中缺位,而留守儿童的实际监护人往往是上了年纪的、文化水平不高的老人,而一些老人不是专宠溺爱,就是简单粗暴地进行棍棒教育。良好的家庭环境是儿童的成长成才道路上非常关键的部分,而农村留守儿童家庭的父母往往无法为孩子提供温馨良好的家庭环境。另外,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是孩子学习和人格完善的引领者和指导者,但一些留守儿童家庭父母或者老人文化水平素质不高,无法在教育方面对孩子起到应有的关键作用。
学校方面:校园教育在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上也起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和作用,但部分农村学校办学条件相对不佳,较难为儿童提供一个良好的校园环境;管理水平不高,个别学校的治理水平亟待提高;硬件设施不够完善和师资力量不强,导致留守儿童学业教育质量欠佳,无法提升其教育成果;缺乏心理教育和生理教育,导致农村留守儿童出现心理问题无法及时得到解决,容易形成孤僻的性格,生理知识的缺乏对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也产生了不利影响。
社会方面:农村留守儿童数量之大与我国经济转型过程中城乡二元结构不无关系。城市消费水平高、打工流动性大、居住条件欠佳、儿童异地入学难等使在外打工的农民工只得将孩子留在农村老家。另外,农村的生活环境安全隐患多,留守儿童的安全意识薄弱,自我保护和防范能力较差,导致留守儿童安全问题时有发生。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产生与家庭、学校和社会都有着紧密联系,但其根本原因是农村经济发展滞后,以及我国长久以来形成的户籍制度导致其产业发展缓慢、农村劳动力过剩、公共服务体系不完善、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等。因此,针对出现问题的原因寻求解决策略和方法,才能真正有效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
第一,大力发展农村经济,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农村地区经济发展缓慢,农民仅靠农业收入无法满足生活需求,故而才会向城市流动以求提高收入水平。因此,只有农村产业和经济得到长足的发展,才能吸引人才。应大力扶持特色乡镇企业、家庭农场等,切实推进乡村振兴战略,鼓励、引导在外打工人员回乡就近创业或就业,不但有利于经济发展,缓解社会就业压力,而且让农民工离家更近,更方便陪伴、照料孩子,减少农村留守儿童数量。
第二,户籍制度改革,建立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政策协作机制。异地就学困难是大多留守儿童家庭面临的难题,如何解决外出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就学问题,让外出务工人员能够陪伴孩子身边,是当下政府和社会各界应该持续探讨和解决的问题。建立健全的流入地政府和流出地政府、城市和农村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政策协作机制,促进户籍一元化改革,给予进城务工的农民工子女在城里入学一定的政策支持,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农民工随迁子女入学难问题,减少留守儿童数量,使得进城务工的农民工子女真正参与孩子的成长。
第三,大力发展农村教育,建立良好的校园环境。良好的校园环境有利于儿童的成长发展,对留守儿童的学习和成长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当前部分农村教育存在管理难度大、学生学习时间少、办学条件较差、学前教育缺失、师资结构不合理等问题,通过加强寄宿制学校建设、与家长联系、幼小衔接和教师培训等才能提高农村小学教学质量,同时完善办学条件,完善硬件和软件建设。当前部分农村地区仍然是以应试教育为主,个别教师较关心儿童成绩而忽视了对儿童的德育,使得儿童在道德素质的培养上缺乏引导,不利于其身心的健康发展。可以在农村学校建立心理咨询室,辅导员老师等主动了解学生心理状态,加强与留守儿童的沟通交流,关注留守儿童家庭情况和行为表现,积极引导留守儿童自主管理情绪,有针对性地对留守儿童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帮助留守儿童树立自信,使其明白面对困难要勇敢、坚强,这才能体现真正的素质教育的意义。同时,应加强对农村留守儿童安全防范意识的培养,尤其做好生命安全教育,提高留守儿童的生命意识,使其更加珍惜生命。提高教师薪酬是留住农村教师人才最有针对性、最有效的措施,让教师没有后顾之忧,只有这样农村教师人才队伍才能稳定且有激情去工作、去奉献,提高教学质量,更好地教书育人。另外,学校要做好与留守儿童家庭的沟通,反馈留守儿童的生活、学习状态,及时发现和解决儿童存在的心理问题,也让在外工作的家长更好地了解孩子的相关情况。
第四,家庭教育要归位,父母要参与留守儿童的成长。在儿童发育的关键时期,因为父母外出工作,无法真正陪伴孩子的成长,留守儿童与父母之间缺乏情感互动,父母陪伴照护和家庭教育的缺失是一个孩子成长过程中的缺憾,也是一个家庭的遗憾。农村留守儿童多数由老年人照看,老年人大都因疼惜孩子,几乎对孩子有求必应,同时部分留守儿童父母也因长期缺席其成长产生的愧疚,选择用物质满足孩子,容易使孩子养成骄纵和叛逆的性格。因此,留守儿童家庭的父母和老人应该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理念,摒弃压力沉重的隔代教育,探索有效的两代共同教育方式。尤其是留守儿童父母,应该回归家庭教育,定期回家看望孩子,和孩子通视频或语音电话,询问孩子近况,重视孩子成长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给孩子更多的安全感和照护,而不是简单地满足物质生活,忽视精神慰藉,避免走入简单粗暴式教育的误区。
农村留守儿童作为社会发展的特殊群体,是整个社会都应当给予关注和照护的。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需要家长、学校、教师、政府乃至全社会的合力才能得到妥善解决,应关怀留守儿童教育,改善留守儿童教育问题,让农村留守儿童在舒适的校园环境里、在父母的陪伴下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