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低含汞废液中的汞含量试验研究

2020-10-14 10:09钟毓萍
名城绘 2020年5期
关键词:试验研究

钟毓萍

摘要:含汞废液属于有毒物质,进入水体,可使无机汞离子转变为毒性更大的有机汞,引起全身中毒。依据国家《污水综合排放标准》,废液中汞的最高容许排放浓度为0.05mg/L。因此公司要求:使处理后的含汞废液排放浓度低于0.05mg/L, 100%达到排放标准,实现清洁生产的目的。本文主要对降低含汞废液中的汞含量试验研究进行阐述。以供参考。

关键词:含汞废液:试验:研究

实验室在分析过程中,产生的废气、废液、废渣等大多数是有害的,必须经过处理才能排放。部分废液中甚至含有剧毒、腐蚀、爆炸性物质,若不妥善处理则会对环境污染及安全性均构成威胁,因此实验室废液在排放前必须经过处理,以降低废液对环境的影响。实验室“有毒废液”——含汞废液的处理,一方面可以提高资源利用率,节约成本;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可以减少实验室废弃物对环境的影响。

1现状

中心化验室依据GB/T3051-2000《无机化工产品中氯化物含量测定的通用方法汞量法》中的方法处理含汞废液。将废液收集于约50L的容器,当废液量达约40L时依次加入400g/L氢氧化钠溶液400ml,100g Na2S摇匀。10min后缓慢加入过氧化氢溶液400ml,充分混合,放置24h,将上部清夜排入废水中,沉淀物转入另一容器中,由专人进行汞的回收。处理后的废液汞含量基本在0.4 mg/L。

2分析原因

针对影响含汞废液处理的因素进行分析。

1)中心化验室所用的设备先进,运行良好,完全可以满足实验要求。

2)所用器皿全部从正规厂家购买,其中需要计量的滴定管、移液管及容量瓶等都由有计量资质的单位出具了计量检定报告。

3)所用化学试剂的级别都为分析纯及优级纯,满足实验要求。

4)含汞废液存放在中心化验室标液岗的废液区,存放地点无强光照射,光线要求、温度和湿度都达到国家标准。

5)我们查阅了多个相关标准,发现其中处理含汞废液的方法都是采用这一种方法。可见目前所采用的标准方法是个沿用已久的通用方法。

目前采用的标准方法具有普遍性,但不具有针对性。且那时对环保的要求没现在这么高,完全按标准剂量加药肯定不能满足现行的排放要求。

3研究改进方法

经过对所有影响因素进行逐条确认,确定导致处理后废液汞含量不达标的主要因素是:废液处理方法不完善。针对这一问题,经过分析论证,我们在废液处理过程中两个重要环节上制定了相应的改进方法。

环节一:提高废液的PH值

由于含汞废液的处理理论上是“在碱性介质中,用过量的硫化钠沉淀汞”。分析人员按标准加入400g/L氢氧化钠400mL,此时废液的PH值应为8-10,才能用过量的硫化钠沉淀汞。而实验发现此时的PH值为7,氢氧化钠加入量实际不能满足实验需求。

分析人员再往容器中增加400g/L氢氧化钠50ml后 ,用精密PH计测定此时溶液的PH值约为9.0,可以进行下一步的操作——用过量的硫化钠沉淀汞。

環节二:降低处理为碱性后的废液汞含量

理论上,在含汞废液处理为碱性后,加入100g硫化钠(Na2S.9H2O)时,废液中的汞应几乎完全沉淀。分析人员根据标准方法处理完废液后,用“双硫腙分光光度法”测得处理完的上清液的汞含量为0.4mg/L。未达到国家汞污染物最高排放标准——0.05mg/L。这说明在碱性废液中,理论量的硫化钠不能使其中的汞完全沉淀。

分析人员在碱性废液中继续加入10g硫化钠摇匀,10min后再缓慢加入过氧化氢进行中和上清液,24h后,用精密PH计测得上清液的PH值为6.8,用“双硫腙分光光度法”测得上清液中残留的汞的含量为0.03mg/L。

改进方法后,我们对目标值进行了检验,并作对出了对比图。检验结果如下:

对含汞废液处理方法进行改进后,排放的上清液汞含量下降,完全符合并低于国家排放标准。减少了对环境的污染,实现了“清洁生产”,社会效益显著。

通过试验研究,总结出对含汞废液的处理方法,将其纳入《中化室废液处理的方法》中去。

参考文献:

[1]宋晓明,王会昌,张玉金. 电石法PVC生产中含汞废水处理方法[C]. 中国氯碱工业协会,2012:89-92.

[2]王磊磊,孔涛. 电石法PVC生产中含汞废水的深度处理[C]. 中国化工学会, 全国聚氯乙烯信息站,2014:277-278,282.

[3]王晓焕,黄富铭. 高效脱汞吸附材料在电石法PVC行业含汞废水深度处理中的应用[C]. 中国环境科学学会, 中国化学会,2015:1-1.

(作者单位:中石化江汉盐化工湖北有限公司)

猜你喜欢
试验研究
公司研究
CS95
CS10
510
T90
驭胜S330
谁说小孩不能做研究?
我国FDI和OFDI对CO2排放影响的比较研究
我国FDI和OFDI对CO2排放影响的比较研究
Applications of Deep Mixing to Earthquake Disaster Mitig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