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变迁下的目击者

2020-10-14 13:57陈家操
视界观·下半月 2020年6期
关键词:人物变迁社会

摘 要:贾樟柯导演的创作一直围绕社会和个体人物,以独特的目光记录他所见所闻。

关键词:变迁;社会;人物

贾樟柯曾在沃尔特·塞勒斯《汾阳小子贾樟柯》中讲道他考虑电影和他本身的关系,电影是公共的,但同时电影又是私人的,他会保留我一些私人感受在里面“事实上我们是在一个价值观混乱,当然也不存在一个全民信仰的一个文化背景里,你可以发出你的声音,但是谁在聆听呢,我们是不是聆听的太少了。”

通过贾樟柯的一番言论其实不难看出,他个人对电影的态度以及他个人看待世界的眼光。在一定程度上也正是他看待社会的角度从而决定他当初义无反顾多次赴考北电,企图用影像去记录社会的变迁、以温柔怜悯的目光去看待饱受生活的人。与其他六代导演不同的是、他的电影我们始终可以看到外在环境的碰撞以及对那些被撞到者的同情。

一、外在环境的变迁——社会变化的夹缝

艺术的创作没有空穴来风也不会有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所以当我们要去思考一个艺术家一个导演为何会这般创作、为何会走上这条路时,必定是绕不开一个问题那就是他所生活的环境。所以要走进贾樟柯、我们必须要走进他电影里的汾阳。1970年贾樟柯出生于山西汾阳市,他曾在《小武》中提到年少游手好闲的他除去语文写作水平好他可以称的上是一个街头小混混。也正是因为他曾在这片土地上游荡,因而当这片土地发生改变时,才感触倍深。

20世纪80年代开始,随着改革开放很多地方开始悄悄发生改变。社会在变、价值观念在变。而十几岁的贾樟柯也同这个社会一般准备面对人生的改变。出生教师家庭的他、父亲觉得必须让他读大学,于是让他学了美术,当然如果他就此走上美术这条路,那么中国乃至世界的影坛便少了颗明珠。变迁的花花世界讓少年眼花缭乱,也让他变得茫然无措。视乎一切都在变、而他站在时代的洪流面前手足无措,社会经济下的人改如何去适应这新的形式。而贾樟柯的电影皆是在这大背景之下去探索去思考,以《站台》为例更是不难看出,当那群人们来到80年代,可是他们才发现一切早已物是人非,连记忆都显得模糊不清。

二、变迁下的人文状态——边缘人物的影像关怀

我们可以称呼贾樟柯电影里的人物——非权力的拥有者。不管是小武还是站台的崔明亮、任逍遥的斌斌小济亦或是“好人”韩三明。他们是权贵之外的人群,他们无法掌握和控制,他们被动地生活在这个时代里也包括贾樟柯本人。他的家庭尤其是他父辈的家庭受“十年动乱”的冲击非常厉害,他的爷爷是一个外科大夫回汾阳开了诊所,买了很多地。动乱爆发期他的爷爷已经去世但家庭却依旧受到很大的冲击,以至于他的父亲也因此遭受影响,这些事情带来的后遗症无形中影响了年幼的他。社会的变迁牵动形形色色的人的变化,人们的价值观、人生观都纷纷发生了改变。如同经济一般铆足劲往前冲,哪有人会顾得上去看周边发生了什么、更别提回头去望一眼身后被撞倒的人。

有些东西总会忘记,那就写下来吧,当文字的影响力在高速发展的社会下逐渐变小,贾樟柯拿起了摄影机回到汾阳,对人的思考、思考在生活之下人们的心理和人性冲突。从“小山回家”到“小武”“站台”再到“任逍遥”他的目光从未离开过他的故土。他在手记里写“我是离开故乡,才能获得故乡”。在这个生养他的土地上、他目光凝聚于这片古老土地上独特的人群、他们有的是“手艺人”、有的是半大的孩子、有的是即憧憬未来又怯懦远方的年轻人。这些人都是在变迁之下、迷乱、困惑亦或无奈。如果小武知道《天注定》里面这四个人的遭遇,他会怎么想呢,我不能说是变的更糟还是变的更好,但是他会很荒谬,至少这样想会很荒谬。

三、结论

我们不敢说贾樟柯是中国最好的导演,但是至少当他带着他一部部作品像我们缓缓走来时、我们能感受到那颗从一开始为何走上电影这条路不变的赤子之心。从独立电影工作者到大银幕,他始终以他温柔怜悯的目光凝望着人与社会,那个在北电图书馆抽着烟望着窗外的落魄书生,用他十年饮冰热血未凉的态度记录着许许多多。

参考文献:

[1]贾樟柯、赵静:《小武》[M].山东画报.2010(1)

[2]贾樟柯:《贾想1》[M].理想国台海.2017(1)

[3]史可扬:《影视批评方法》[M].中山大学.2015.(2)

作者简介:陈家操(1994-), 男 ,汉族 ,广东雷州人 ,本科 ,研究方向:电影作者 。

猜你喜欢
人物变迁社会
数字解读 DIY世界的精彩变迁
回乡之旅:讲述世界各地唐人街的变迁
变迁
民法公平原则的伦理分析
纵向社会的人际关系
高校图书馆面向社会开放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