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体育培养学生运动能力的方式方法

2020-10-14 12:47韩文德
大众科学·上旬 2020年6期
关键词:运动能力小学体育培养策略

韩文德

摘 要:体育教育在近些年来广受关注,因为体育学科是引导学生参加运动锻炼、改善学生身体健康的基本科目,应该始终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根据学生的身体素质水平来设计多元的、丰富的体育教学活动,从而逐步提升学生的运动能力,切实保护学生的身心健康。因此,小学体育教师要从生本教育角度来确定组织体育锻炼活动的具体策略。本文将从组织分层化教学活动、完善技能练习活动、坚持培优辅潜活动三个角度来分析小学体育教师应该如何逐步提升学生的运动能力。

关键词:小学体育;运动能力;培养策略

一直以来,小学体育教师在课堂上都会单向演示各个运动技能的标准动作,然后让学生直接模仿、练习,即便如此,也有许多学生所做出的具体动作是不标准的、不规范的,且学生并不十分喜欢枯燥单一、一成不变的技能练习活动,存在敷衍应对、消极练习的不良问题。这就导致小学生虽然可以如期参加体育锻炼活动,却难以真正形成良好的运动能力,而且也无法使其切身感受到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影响,会直接影响学生的运动意识。对此,小学体育教师必须要改变这一“灌输式”的体育教学方式,切实突出学生的主体运动行为,丰富学生的自我探索、自主思考与合作讨论活动,逐步提升学生的运动能力,让学生积累有效运动经验。

一、组织分层化教学活动

分层教学活动是指通过综合分析学生层次来组织差异性、梯度式体育运动活动的教学形式,这是因为小学生的身体素质水平不同,所以他们在运动活动中的表现也存在显著差异,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擅长领域,且身体负荷强度不同。对此,小学体育教师要组织丰富的层次化教学活动,尊重生生差异,让学生按照自己的身体素质状况科学展开体育运动,从而切实改善学生的身体素质,提升学生的运动能力。

就如在“跳短绳”一课教学中,笔者就客观分析了本班学生的跳绳运动能力,发现只有少部分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会进行跳绳锻炼,大多数学生的身体协调能力很差,手脚配合程度不高,在跳绳时会被绳子绊住脚。因此,在本节课上,笔者就设计了层次化的课时任务。首先,针对身体素质较差,运动能力低下的学生,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熟悉跳绳的起跳、摇绳、落地姿势,能够顺利跳绳,但是跳绳数量不受限制。其次,针对本班虽然没有跳绳经验,但是运动能力较好的学生,本节课的课时任务为:能够连续跳绳十个以上,动作要规范、呼吸要协调。最后,针对本班积累了一定跳绳经验的学生,本节课的课时任务为:能够以规范动作连续跳绳20个以上,有余力的同学还可以学习花样跳绳方法。这一层次化的课程结构尽可能地兼顾了生生之间的客观差异,可以让学生按照自己的身体发育情况与运动能力针对性地设计课堂学习计划,使其积累有效运动经验。如此,则可启示学生,突出学生,让学生形成良好的运动情感。

二、完善技能练习活动

人们常说,“实践出真知”,这一点在体育教学中尤其如此,因为如果小学生无法长期参加体育锻炼将难以形成良好的运动能力,且即便学生能够按时按量完成运动任务,也有可能会陷入运动瓶颈而难以提升自己的运动能力。对此,小学体育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堂教学活动丰富体育技能练习活动,切实丰富学生的实践经验,且要及时渗透抗挫折教育,让学生以耐心、恒心去突破运动瓶颈,从而真正优化学生的运动能力,使其实现运动成长。

就如在“队形队列”一课教学中,笔者首先便为学生演示了队形队列的标准动作,解释了技能要点,然后便让学生自主练习,希望可以直接提升学生的运动能力。在此过程中,笔者在体育课上组织了4人小组合作学习活动,让学生以小组身份全面分享运动经验,使其能够切实展开体育探究。在小组内,每个成员都可展现自己听从队形队列口号变换姿势的运动能力,分享自己的运动经验,还需监督同伴的运动行为,帮助对方调整具体动作。如此,学生则可切实掌握队形队列技能知识,形成良好的运动感官。值得一提的是,有效的小组讨论活动可以很好地优化学生的课堂参与行为,让学生按照自己的方式展开技能探讨,能够进一步开发学生的运动潜能,促使学生实现运动进步。如此,则可切实提高教学效率,还可营造优良的运动氛围,让学生逐渐爱上体育、爱上运动。

三、坚持培优辅潜活动

目前,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理念已经逐渐深入人心,而除了学生本身的主体行为之外,教师如何发挥自己的辅导教学作用也备受关注。在小学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要秉承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客观分析每一个学生在体育运动中所遇到的困难与瓶颈,由此确定具体的运动辅导策略,实现培优辅潜,让每个学生都能及时提升自己的运动能力,产生良好的运动态度。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笔者会全面分析小学生的运动行为,也会客观分析小学生的运动需求,希望可以通过针对性地运动辅导稳步提升学生的运动能力。比如,在50米短跑运动教学中,本班学生的短跑成绩差异十分明显,有的学生的爆发力很强,很适合短跑,所以笔者重点帮助这些学生调整了短跑姿势,扩大了步距,提高了步频,以便进一步提升学生的短跑能力。还有一部分学生的身体不够灵活,在起跑时姿势不对、反应较慢。针对这部分学生,笔者重点引导学生分析了起跑时的正确姿势,着重训练了学生的反应能力,希望学生能够自主调整个人短跑方法,使其能够有效提高短跑成绩。如此,则可针对性地帮助学生取得运动进步,使其实现异步成长。当然,为了避免学生产生心理落差,筆者也会及时安抚学生,避免学生操之过急。

总而言之,在小学体育教学过程中逐步提升学生的运动能力可以很好地改善学科教学效益,也可促使学生积累有效运动经验,产生乐观自信的运动态度。因此,小学体育教师要做到以学生为中心,根据学生的身体发育情况来设计体育教学策略,丰富以生为本的运动教学活动,逐步提升学生的运动能力,保护学生的身心健康。

参考文献

[1]湛宣宝.现代教育技术在小学体育活动中的应用[J].西部素质教育,2017,3(07):184.

[2]许宏艳.分层教育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运用[J].赤子(上中旬),2016(21):275.

猜你喜欢
运动能力小学体育培养策略
体育教学中学生心理因素对运动能力的影响及措施
高中政治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策略初探
高中体育教学中创新意识的培养
巧设任务,发展数学思维能力
构建游戏课堂加强体育快乐教学的探究
历史教学中学生证据意识的培养策略研究
基于快乐教学的投掷课教学研究
快乐体育教学策略探讨
优化体育教学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研究
老年人膝关节本体感觉研究